早期經歷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縣。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讀書。 一年多時間,楊振寧學會了3000個漢字。
1928年,楊振寧的父親從美國回來。 同年,隨父親考入廈門大學,進入小學二年級。
1929年,父親應聘清華大學,舉家遷往北平,住在清華大學西校區11號,進入教師子弟學校承志小學三年級。
1933年小學畢業,進入市容縣胡同天主教圣公會崇德中學。 他寄宿在離家較遠的學校,并因考試時偷窺而受到懲罰。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局勢不穩。 他帶著母親和弟弟妹妹回到了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影響,舉家逃亡,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到達昆明。 楊振寧進入昆華中學二年級。 同年秋,以高中畢業證書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考入西南聯大。 他先是遵照父親的吩咐報考了化學系,后又改到了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于昆明西南聯合大學。 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有教授。 后考入該校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物理系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和他同住一個房間的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振超,黃坤和張守廉偶爾也會來住幾天。
1944年畢業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碩士論文導師為王竹熙教授。
出國留學
1945年獲得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
194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他的博士論文導師是愛德華·泰勒教授。
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開始與李政道合作。 時任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的景象是楊和李在普林斯頓草坪上散步。 同年,他與恩里科·費米合作提出第一個基本粒子復合模型。
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了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理論結構。
1956年,他與李政道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推翻了物理學的核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的行為與其鏡像完全相同。
1957年,他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為自己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而感到自豪。 在接受諾貝爾獎時,他代表自己發表講話:“我深深地意識到一個事實:從廣義上講,我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雙方和諧的產物,也是這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想說,我為我的中國傳統感到自豪,同時,我致力于現代科學。”
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后,鼓勵臺灣的婆婆曹秀清嘗試經美國轉學到中國大陸。 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從美國飛往日內瓦,并受到中國外交部同志的親自接機。 休息了幾天后,曹秀清被調往北京定居。
1958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為外國人加入
1964年,他成為美國公民。 同年,他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在新建的香港大會堂發表演講,引起轟動。 他還在香港見到了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學生。 [3]
1965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自1966年起,他擔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和新成立的物理研究所所長。 [9]
1970年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來香港講學。
1971年夏天,楊振寧回國訪問,成為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美國知名學者。
返回美國后,楊振寧在美國多個城市發表演講。 在他的影響下,很多美國人開始對中國抱有友好的態度,愿意與中國走得更近; 一些美籍華裔學者紛紛回國訪問,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為科技教育提供思路和建議。 在中美關系尚未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冒了很大的風險,但他認為積極報道中國各方面的許多事態發展是他的義務。 由于他的學術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東南亞、日本等地講學或訪問。 人們經常請他報告中國的情況。 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很受歡迎,特別是在當地民眾中。 海外華人影響很大。 很多美國人特別是科學家對中國抱有友好態度,愿意與中國走得更近。 楊振寧功勞很大。
1971年上半年,楊振寧參加保釣運動。 作為第一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華僑科學家,1971年他一回到美國,就受到想要“保護釣魚島”的學生邀請,到美國各地高校講學。狀態。 他向學生們展示了他所看到的中國不屈不撓的精神,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群立志報國的熱血青年。 [20-23]
他在釣魚島學生中發表題為《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的演講,引起轟動。 他與歷史學家何丙弟、數學家陳省身都堅決擁護釣魚島運動,被稱為該運動的精神導師。 當時留美的臺灣學生寫的回憶錄,談到了楊振寧在保釣運動中的影響力,征服了很多臺灣學生。
1971年10月,楊振寧在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行的“歸還沖繩協定”聽證會上作證。 他從歷史、地理、現實等角度全面闡述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4年,楊振寧利用回上海探親的機會,與顧朝浩等復旦大學的十幾位教師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富有成效的合作,并促成了交流協議的簽署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復旦大學之間。
1975年,楊振寧向周恩來建議加強科普工作,引進了中文版《科學美國人》的版權。
1977年,楊振寧、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立“全國華人協會”并擔任會長,推動中美關系。 同年,作為協會會長,他共同發起成立了“美國華人促進美中外交關系正常化委員會”,并自費花費8000美元出版了全文《給卡特總統的公開信》頁面以及《紐約時報》的其他文章。 敦促兩國建立外交關系。 公開信全文以英文發表,旁邊加了八個漢字:“亡羊補牢,亡羊補牢”。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楊振寧等人的倡議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設立了第一屆少年班。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成立“對華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到該校學習一年。
1981年,楊振寧在美國石溪大學設立CEEC獎學金,從美國和香港籌集資金,專門支持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員到石溪大學做訪問學者。 截至20世紀90年代初,共有80多名中國學者獲得中東歐國家獎學金。 這筆獎金支持那些成功赴美的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按時回國在原來的單位服役。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名譽講座教授。
1983年,楊振寧在香港發起成立中山大學高級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 從成立到2007年底的24年間,基金會總資助金額達到2000萬港元以上,資助了數百項基礎研究項目,使一批中青年學者脫穎而出,為中山大學修建科研樓。 香港中山大學高級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是在香港立法注冊的非盈利組織。 其創始人為楊振寧教授。
1985年,楊振寧提議設立億利達青年發明獎。 同期,楊振寧貢獻了“吳健雄物理獎”、“陳勝申數學獎”等多項獎項。 楊振寧注意到,學習能力強但科研創造力不足是亞洲學生的通病。 因此,他于1986年發起設立“陳嘉庚青年發明獎”,鼓勵年輕人勤奮思考,發明出為國家帶來經濟效益的新產品。 。
1986年,他受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鮑文講座教授,并多次去香港探望母親。 同年,首次赴臺灣為吳大猷大師慶生,并出席臺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七屆院士會議。 同年,楊振寧受美籍華裔數學大師陳省身邀請,在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建立理論物理實驗室。 研究實驗室成立后,本著“立足南開、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開放精神,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氏數學研究所所長龍一鳴表示,理論物理實驗室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離不開楊先生的指導和幫助鎮寧。 他親自籌集資金支持和指導申請。 他注重研究發展方向,親自參加辦公室舉辦的多次國際會議,并資助辦公室博士生畢業后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工作一年。
1993年,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同年,楊振寧被聘為東莞理工學院名譽院長。 2007年2月向學校捐贈獎學金。
1994年,楊振寧擔任顧問兼執行委員的香港求是科學技術基金會在香港成立,旨在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研究,獎勵在科學領域取得成就的學者和技術。
1994年獲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院博維爾獎。
1994年與首位華人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教授共同創辦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并擔任所長。
1995年被聘為華僑大學名譽教授。
1996年被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1996年1月,楊振寧榮獲國家科委頒發的首屆國家級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該獎項旨在獎勵為中國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際友人。
1997年7月1日午夜,我們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參加了交接儀式。
1997年物理學家振,為了加快清華大學科學事業的發展,時任校長王大中和楊振寧教授在借鑒高等研究院的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建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并將其建設成為清華大學的高等研究院。高水平純學術單位(2009年更名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 研究所在理論凝聚態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論計算機等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匯聚了眾多世界一流學者。 楊振寧擔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推動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幫助清華引進姚期智等頂尖人才,為清華在香港和清華大學設立兩個基金會美國,并成功籌集巨額辦學資金。
同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7年5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將3421號小行星命名為“楊振寧星”; 12月,楊振寧、丁肇中發起的清華北美教育基金會在美國特拉華州注冊。 1998年獲得美國國稅局批準,免征美國聯邦所得稅。 成立的目的是擴大清華大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特別是促進清華大學與美國教育、科技、文化界的交流與了解,開拓融資渠道,獲得海外知識界人士的支持和幫助為了清華的教育事業。 ,實現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1999年5月,楊振寧正式退休。 同日,石溪大學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同年被學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同年,楊振寧決定自1944年起出版。楊振寧的文章、書信、手稿、書籍和照片均慷慨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包括著名的諾貝爾獎章、楊振寧學術研究中心等。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檔案館成立。 [49-50]
1999年5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議下,中國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注冊成立。 楊振寧表示,隨著國際科技交流日益頻繁,各學科相互影響力不斷增強,國際科技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 他希望中國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成為中國與世界科技交流的平臺,促進科技交流。 傳播。
2000年3月16日,他建議在著名大學設立美國研究所,并在美國著名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以增進美國知識界對中國的了解; 10月29日,正在南京大學進行學術訪問的楊振寧,欣然捐款在該校設立“楊振寧獎學金”,獎勵具有創新和科研能力的優秀本科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的本科生。 獎學金總額為50萬元。 楊振寧表示,未來還會繼續補充。
楊振寧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雖然我的父親是大學教授,但由于通貨膨脹,我的家庭很貧困,生活很困難。是獎學金幫助我克服了困難。我曾參觀過這幾年來內地多次,看到很多年輕學子因為家庭困難而影響學業,感到難過,所以就想出了這個主意。” 楊振寧對中國青年寄予厚望。 他說,中國的優勢在于擁有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豐富資源。 作為青年才俊,21世紀的中國青年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我希望每個大學生都能認識到這一點。
同年,楊振寧在香港中文大學設立“楊振寧獎學金”,以表彰具有杰出研究和學術成就的中大學生。 截至2012年,已有209名本科生和15名研究生獲得該獎學金。
2002年,出任邵逸夫獎評審團主席。
回國任教
2003年底,楊振寧回國定居,此后一直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間。
在楊振寧2003年底長期移居北京清華大學之前,清華大學已經建了三棟“大師住宅”,一棟是楊振寧的,一棟是楊振寧安排來清華工作的林家橋的,還有一棟是楊振寧安排來清華工作的。另一本后來送給了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請回清華大學的杰出計算機數學專家楊振寧姚啟智。
2004年3月25日,楊振寧批評香港一些政客不久前向美國參議院“作證”的行為,既不恰當,也不明智。 楊振寧真誠表示,根據基本法和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這是既定的事實。 香港人必須有正確認識,否則香港將會發生“非常不利的事情”。 4月21日,清華大學設立“楊振寧講學基金”,聘請國際知名教授和優秀青年學者到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致力于科學研究。 翁正宇教授成為首任“楊振寧講席教授”。
2004年7月17日,楊振寧在北京大學向赴京參加“中華全國臺灣聯合會2004年臺灣同胞青少年夏令營”的1200多名臺灣學生發表演講。 談及“七七事變”后的經歷,楊先生動情地對臺灣學生說:“如果有人再來北京,我建議你們去盧溝橋,因為盧溝橋是當年的事發地。”日本入侵華北。一槍的地方。”
2004年9月13日,81歲的楊振寧開始在清華大學給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 他說:“現在很多教授都不愿意教本科生,但我覺得教本科生很重要,我也希望自己能帶領更多的人。” 他說:“每次上課前,我都會花兩天時間認真備課,好幾個小時,我想了解學生的進度。”
2004年11月被聘為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11月12日,楊振寧在山東大學演講時強調,中國只有一個,“團結則盛,分裂則衰”。 楊振寧向山西大學學生深情回憶起1997年7月1日在香港見證香港回歸的偉大歷史時刻。 他說,這是他父親那一代知識分子所夢想的這一天,因為“中華民族真正站起來了”。 “!” 他還指出了中國存在的許多巨大問題,但他說,“這些問題并不比中華民族在過去100年所經歷的巨大問題更嚴重。因為我們能夠解決這些問題100年了。”以前的中國,今天的中國,憑借其固有的韌性,仍然能夠克服困難。”
2005年4月2日,楊振寧捐資在海南大學設立“楊振寧貧困生優秀學生獎學金”,用于資助海南大學每年20名品學兼優的特困生順利完成學業。完成他們的學業。 2004年11月,楊振寧來海南出席中國科協學術年會開幕式時,表達了幫助海南高校貧困學生的愿望。 以楊振寧命名的獎學金每人1000元。
2005年5月,楊振寧赴香港為清華大學高級學術研究中心籌集資金。 在談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命名爭議時,他表示,如果李嘉誠先生向清華大學高級學術研究中心捐贈10億元,他一定會給該中心命名在李先生之后。 據悉,楊教授在過去的一年里籌集了1000萬美元。
2005年7月4日,楊振寧等參加保釣運動的退伍軍人聚集在一起召開新聞發布會,表達了保護釣魚島的立場,并簽署了一份聲明,指責李登輝釣魚島是日本領土的說法是錯誤的。
2007年5月20日,香港中山大學高級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將其全部資產無償捐贈給中山大學。 基金會創始人楊振寧教授出席資產贈與交接儀式。 主要內容有:現金1100萬余元、約36萬港元、一座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科研大樓及里面的全部設備等。楊振寧在講話中感慨地說:“我希望25年后,我還有機會在中山大學看到科研的又一次飛躍。”
2007年9月22日,楊振寧誕辰85周年,楊振寧銅像頒獎典禮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 楊振寧在致辭中指出,他與中大有著深厚的淵源。 早在1964年中旬,當這里大部分地區還是荒山時,他就曾翻山越嶺參觀過。 其后,他在中大任教,并與失散已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起度過時光。 聚會。 談及為何選擇將銅像安置在中大大道附近時,他感慨道:“我想在這里長期觀看中大的發展,每年秋天看到成千上萬的學生領取畢業證書。”
2008年11月29日,社會廣泛參與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具影響力海外專家”評選結果在“國際人才高峰論壇”上揭曉,楊振寧當選。 當選理由是:中美關系解凍前,他帶領一大批中國學者回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貢獻思想和建議,為推動中美建交做出了特殊貢獻中美之間、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 先后在香港、美國發起設立三個基金會,并成功為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在海外籌集數億資金; 推動建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引進諾貝爾計算機獎、“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等頂尖學者來清華大學。 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2年6月,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慶祝90歲生日,學校贈送了一塊刻有其重大貢獻的黑水晶。 黑水晶上刻有杜甫的詩句“文章談往事,知得失”。 圍繞晶體鐫刻著楊振寧的四項重要學術貢獻:“規范場論”、“宇稱不守恒論”以及他在統計力學和高溫超導方面的成就。
楊振寧教授90歲生日會
同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科普講座、學術研討會、生日晚宴等系列活動,祝賀楊振寧教授晉升九級,表達校內同仁對楊振寧教授的崇敬和愛戴。 楊振寧夫婦出席活動并接受師生和親友的中文祝賀。 [72-73]
2013年10月,楊振寧做客西南聯大論壇。 2015年3月獲臺灣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同月,澳門大學授予楊振寧清華大學2014年度名譽博士學位。 楊振寧表示,非常榮幸能夠獲得澳大的最高榮譽。 [74-75] 同年,獲得馬塞爾·格羅斯曼獎。
2016年8月26日,楊振寧、翁帆將其收藏的三件熊秉明頂級雕塑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 熊秉明是著名法籍華人藝術家、哲學家。 三件作品中,《筆筒》是熊秉明專門為楊振寧創作的。 作品背面有兩人名字的縮寫,這是他們友誼的見證。 楊振寧夫婦慷慨地將“家藏”變成了“國寶”,并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了熊秉明的《筆架》、《駱駝》、《馬》三件雕塑作品。
2016年底,楊振寧放棄外國國籍,加入中國公民。
2017年2月,楊振寧教授正式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年9月21日,榮獲2019求是獎“求是終身成就獎”。
物理學家楊振寧到底有多牛?
雖然從專業上來說,霍金很難躋身尖端物理學的寶座。 不過,如果要評選“愛因斯坦之后的第一人”,楊振寧先生或者同樣偉大的尖端物理學家是有資格入圍的。 但遺憾的是,如果你在中國打開互聯網,輸入霍金這個詞,出來的都是各種褒義詞。 而如果你打開網絡,輸入楊振寧三個字,全都是誹謗性的謠言或者花絮,甚至還有很多惡毒的誹謗和侮辱。 這是非常悲傷的。 怎么能如此推崇別人的師父,卻又把自己的師父當成一坨屎一樣拋棄呢?
萍萍今天所說的話,沒有貶低或抬高任何人的意思,只是客觀地澄清事實。 客觀事實是:霍金當然非常了不起,值得宣傳、值得紀念、值得學習。 當然楊振寧也很偉大,值得我們弘揚和學習。
但現實是,迷戀霍金的人很普遍,崇拜楊振寧的人卻很少。 很多人轉發霍金去世的消息,但實際上他們從未讀過他的物理科普書籍,或者根本看不懂。 他們轉發霍金只是為了假裝自己識字并且熱愛物理學。 但非常搞笑的是,其中一些人還喜歡轉發誹謗楊振寧先生的謠言或無關花絮。 ——這說明他們根本沒有文化,根本不懂物理。 他們不尊重宇宙,不了解宇宙,不欣賞物理,也不喜歡宇宙深處的秘密。 因為一個真正具有崇高的宇宙探索精神的人,一定會尊敬和敬佩楊辰寧先生。
楊振寧先生和他的前沿物理研究成果到底有多神奇? 答案是:相當驚人! 它屬于提高人類文明水平的范疇。 劉慈欣的偉大科幻小說《三體》中描述了這樣的概念。 在宇宙高等文明眼中,低等文明就等于“蟲子”。 喜歡對地球上的人們說:“你是昆蟲。” 那么,更高的文明是什么? 什么是較低的文明? 分類的標準是文明對物理規則的理解和掌握。 在這里,尖端的物理研究和掌握結果是關鍵。
在科幻小說中,可以掌握量子場的三體文明,以統一四個力場(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強烈的相互作用)可以很容易地產生檢測器的“強相互作用材料”,并且這樣的一個材料探測器可以立即摧毀所有人類軍艦。 這個差距好像在掌握了現代物理和化學之后,擁有機槍的現代人可以消滅整個猿人部落。 要掌握量子場并統一四個力場,我們需要在尖端物理學方面取得突破。 Yang 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很小的突破。 可以想象這一點的意義。 換句話說,如果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前景足夠遠物理學家振,那么數十萬年后,陳寧楊的突破仍將指導人類文明在科學之路上前進。
Yang 最重要的驗證結果是“ Yang-Mills Field”(“ Gauge Field”理論),該理論統一了自然界中四個力場中的三個(弱電力統一)! 換句話說,如果人類有一天,它將變得與“三個身體文明”一樣強大。 如果它可以創建“水滴”材料,Yang 值得獲得最多的信譽。 楊先生的研究結果并不是簡單的“前瞻性猜想”,而是具有方程,可證明,可驗證并具有應用程序前景的穩定科學研究結果。
Yang 先生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冷凝物質物理學領域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里程碑的貢獻。 他曾經共同提出了RL Mills的著名非亞伯儀田理論。 他還共同提出了在與李薄弱的互動中不保守的均等法則。 他甚至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學方面取得了許多開創性的成就。 提出的Yang-方程的成就為量子整合系統和多體問題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 這些研究結果中的任何一個都將是一個很大的發現,可能會影響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過程。 因此,他被列入“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的權威清單中。
如果有一天外星文明不稱呼人類的蟲子,那么如果有一天人類可以創造強大的互動材料并成為跨星系中旅行的星際文明,那么楊·陳寧先生在生活中的尖銳突破性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沒有。 但是不幸的是,由于楊先生一直擁有中國的心臟,他的主要研究能量,教育和人才培訓都集中在中國,因此他被西方媒體故意冷血和貶低。 我們的公眾輿論也受到了西方媒體的影響,并以各種方式報道和邊緣化了楊·陳寧先生。 結果,一代中國巨人的在線聲譽和影響遠不如腐敗的中國科學家霍金。
就物理研究的成就而言,霍金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研究員,楊·陳寧先生是一位出色的物理研究員。 許多中國人不知道這一點。
物理學家楊引入了相關文章:
★物理學家楊的介紹
★“非常出色的物理學家Yang .doc”
★最偉大的活物理學家Chen ning Yang
★楊的個人行為和材料
★Chen Ning Yang及其主要作品的簡介
★10個著名的化學期刊和雜志
★Weng Fan和Yang 關于孩子的問題
★對物理學家Ye Qisun的生活和行為的介紹
★世界上最大的大學
★真正的偉大物理學家陳寧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