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簡單的磁現象。
2.通過實驗了解磁極以及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
3.通過實驗了解磁場; 能夠用磁力線來描述磁體周圍磁場的分布。
【教學重點】知道磁鐵周圍有磁場初中物理實驗臺,并用磁力線描述磁鐵周圍磁場的分布。
【教學難點】認識磁場的存在并用磁力線描述磁場。
【教學方法】本班采用實驗探究法和啟發式教學法,注重小組合作學習和小組探究學習。
【教學準備】磁棒、磁針、銅、鋁、鐵、鋼釘、別針、木塊、硬幣(鎳)、鐵屑、牙簽管(用來盛鐵屑)、小磁針的小底座、A4紙、玻璃板。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計劃
創造問題情境并引入新的教訓。
表演“硬幣穿過塑料瓶”的小魔術來介紹新課程。
觀察并猜猜老師是怎么做的。
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教學
1. 展示目標并將主題寫在黑板上。 2.問:你對磁了解多少? 3.通過圖片展示磁現象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 4. 展示準備好的設備,并鼓勵學生使用桌子上提供的設備來比較小組通過探究發現的內容。 時間:5分鐘。 作為調查方法,建議有兩點。 l 可以在磁鐵與其他物體之間、磁鐵之間進行探索,也可以單獨對小磁針進行探索。 l 單獨探索小磁針時,應遠離其他磁鐵。 5.鼓勵學生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 在黑板上做筆記 6.要求學生整理研究成果并完成學習計劃的第一部分。 7.規范學生的結論并寫在黑板上。 8. 老師:如果把磁鐵靠近小磁針,小磁針就會偏轉。 這是什么意思?
思考并回答,理解并比較你所說的,分組工作,使用桌上的設備,設計探究計劃,進行有目的的探究,對同一現象進行多次實驗,確保結論的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每組派出一名組長展示研究成果并使用設備進行演示,其他學生觀察現象并用面前的設備進行驗證。 通過完成學習計劃,了解磁現象的一些概念并理解簡單的磁現象。 答:被強制作用。
注重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把課堂交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教師的引導,體現教師的主體地位
小組合作交流,磁場特性的實驗探索與總結。
8、師:既然磁鐵和磁針沒有接觸,怎么能產生很強的作用呢? 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如果學生討論后仍無法解釋,教師可以用筆移動小磁針或用嘴吹小磁針來引導學生。 9、介紹磁場的概念并總結其特點和基本性質并寫在黑板上。 9、要求學生“想、做、做”操作,觀察小磁針的方向并回答問題。 指定磁場的方向。 10. 讓學生分組實驗條形磁鐵。 在磁鐵周圍放一圈小磁針,觀察小磁針N極的方向。 沿著N極的方向畫出箭頭,并用帶箭頭的曲線將它們連接起來。 師:箭頭只代表這些位置的磁場方向。 如果你想知道磁鐵周圍各個位置的磁場,該怎么辦? 11、磁針越多,繪制的磁力線越準確。 然后讓學生用鐵屑代替磁針,做一個將鐵屑均勻撒在磁鐵周圍的實驗(注意:鐵屑要從高處撒開),然后用手指輕輕敲擊演示板,讓鐵屑使鐵屑充分移動),用小磁針識別磁場方向,即可得到磁力線圖。 使用PPT顯示生成的圖片(條形磁鐵和蹄形磁鐵)。 12、PPT比較條形磁鐵和蹄形磁鐵的磁力線,看看有什么相似之處。 得出結論:磁力線從N 出,從S 進入。 總結: 沒有兩條磁力線愿意相交。 磁力線只能幫助我們描述磁場。 它們是虛幻的,實際上并不存在。 磁場實際上是存在的,并且磁場分布在磁鐵周圍的整個空間中。
思考所學的力學知識,并進行小組討論、交流。 將幾根小磁針放置在條形磁鐵周圍的不同位置。 觀察指針的方向。 在老師的指導下,你可以自己動手,感知磁場的分布初中物理實驗臺,學會用磁力線來描述磁場的分布。
讓學生自主探索,給予學生最大程度的自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必須完成學習計劃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學到了什么?
請同學總結一下
保留問題
師:為什么小磁針靜止時總是指向南北?
下課后想一想
為下一段地磁場鋪路
家庭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完成
練習測試以鞏固所學知識
黑板設計 磁現象 1、磁現象 2、磁場 1. 磁性: 1. 特性: 2. 磁極: 2. 基本屬性: 3. 磁鐵間相互作用定律: 3 個方向: 4. 磁化 3. 磁力線1.定義:2.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