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講義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不可避免地要準備講義。 借助講義,教師可以更好地提高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 我們應該如何寫課堂筆記呢? 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摩擦》講義。 歡迎閱讀、收藏。
《摩擦力》講義1
一、課程標準要求
1、對科學知識有渴求,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
2、體驗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夠簡要描述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具備初步的觀察能力; 能夠在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并具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
2. 教學設計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為理念,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 主要通過問題引導和實驗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維模式。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靜摩擦定律; 知道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之間的關系;
(2)了解滑動摩擦規律; 了解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3)能夠利用動摩擦系數計算摩擦力。
2. 流程與方法
(1)體驗探索性實驗的過程,學會如何從實驗結果中總結規律;
(2)通過查閱資料,學會了解生活中的摩擦現象;
(3)通過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各種摩擦,學習如何表達結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了解摩擦利弊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大自然的和諧與奇妙,提升自己的價值觀。
4. 教學流程圖
五、教學流程
一、簡介
小組討論:生活中靜摩擦和滑動摩擦有哪些例子?
2. 新課
(1)靜摩擦力
想法和問題:您對靜摩擦了解多少? 你知道哪些靜摩擦定律?
下面我們將根據學生陳述的靜摩擦力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糾正錯誤的觀念。 重點關注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尺寸變化規律,并介紹最大靜摩擦力。
課堂小練習:請分析以下三種情況下木塊所受的靜摩擦力,并在圖上準確標出靜摩擦力 (a) (b) (c) 木塊受外力時水平方向。 木塊受到向右的水平力。 木塊受到的外力為0,保持靜止狀態。 F=1N,保持靜止狀態。 F=3N,保持靜止狀態。
引導學生運用初中二力平衡相關知識分析靜摩擦力的大小,根據圖解討論靜摩擦力作用在木塊上的作用點和方向,得出靜摩擦力力與接觸面相切。
實驗與研究1:研究靜摩擦定律
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砝碼、粗木板
帶題完成實驗,填寫教材P42表3-2-1中的相關數據
① 用彈簧秤水平拉動木塊,并逐漸增加拉力。 靜摩擦力會發生什么變化? 它與彈簧秤張力讀數有何關系? 依據是?
②觀察彈簧秤的拉力增加到什么程度,木塊剛剛被拉動到什么程度? (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③木塊被拉動后勻速運動。 根據初中所學的知識,此時所受到的摩擦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如何讀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④ 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⑤ 木塊上加重物會影響最大靜摩擦力嗎?
實驗結束后,小組討論總結規則。 老師引導學生尋找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A。 互相接觸、擠壓
b. 接觸面粗糙,雙方有相對運動。
以及靜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規則
(2)滑動摩擦
介紹:
A。 剛才實驗中觀察到的滑動摩擦力是一個什么樣的力? (引導學生得出滑動摩擦力是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的相對運動,以及物體之間存在的摩擦力)
b. 剛才的實驗暗示了一種測量滑動摩擦力的方法。 它是什么?
《摩擦力》講義2
1、教材分析
1、本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部分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 “增加和減少摩擦的方法”是關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應用的知識。 本節教材知識的具體應用,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因此,本課無論是對學生知識的學習還是能力的培養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認知目標:認識摩擦力的種類,能夠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摩擦力,知道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知道摩擦力的實際意義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作用于實踐的辯證關系。
3、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增加和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難點:摩擦的原因和滑動摩擦的方向。 課本上沒有單獨講滾動摩擦,而是作為減少摩擦的方法,在初中還是合適的。
2. 教學與學習
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轉化、啟發。 引導和轉化的作用是教師的主導作用。 “啟發式教學”不能簡單地視為一種教學方法,而必須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來指導教學。 本著教學有方法,但無固定方法,最重要的是得方法的原則,我本次課擬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
3、教學流程設計
根據本節教材的順序和學生的理解規律,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1)創設情境并引入實驗:
今天上課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 但在去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弄臟了。 老師把它們清理干凈了。 現在,請兩個學生拿出玻璃球。 (請兩名同學上臺捏球20秒)
問一個問題:為什么玻璃球夾起來比較困難? ——學生討論與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什么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摩擦力。
(2)學習新課程
了解什么是摩擦力。
首先,要求學生將雙手平放在桌子上,掌心向下,一起做一些動手實驗。
1、將雙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雙手在桌面上移動,感受是否有任何力量阻礙雙手的移動;
2、將雙手平放在桌子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雙手不動,感覺是否有任何力量阻礙手的運動;
3、雙手平放在桌子上,保持不動,不要用力推拉。 感受是否有任何力量阻礙雙手的活動; 然后介紹摩擦力的定義和類型。 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中初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引入到本節的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
(3)關于第二部分的研究,我打算請學生上講臺完成書上第138頁的“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
當一個學生上臺做實驗時,其他學生都會仔細觀察。 如果發現臺上的學生寫錯了,可以舉手代替。 這樣做有幾個優點:
首先,臺上的學生得到了動手的機會;
其次,因為觀眾中的學生在整個過程中都受到了激勵,他們不僅看“好玩”,而且還集中精力看“門道”。 這樣一來,即使他們不上臺,也絕對對這個實驗印象深刻。 深刻的;
第三,實驗是學生自己做的,而不是老師安排的,所以實驗結論更有說服力;
第四,僅需一套實驗設備。 對于一些實驗設備簡陋的學校來說,這種方案應該是可取的。
實驗過程中,老師起到指導作用。 首先問一個問題:如果你想測量力,你首先會想到什么測量工具? (彈簧測力計); 彈簧測力計測量什么力? (拉力); 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讀數等于滑動摩擦力,那么木塊在長木板上應該做什么樣的運動呢? (勻速直線運動); 這里用到了什么知識呢? (兩種力平衡的知識)。 這時,讓學生仔細閱讀書本上的實驗,然后請一位同學上臺操作實驗。 完成第138至139冊的實驗后,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如果想通過實驗知道滾動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誰大誰小,該如何設計實驗呢? 誰想到就可以上臺操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4)第三個環節是“增加和減少摩擦的方法”。 我打算根據身邊的例子來總結并得出一個理論。
增加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壓力;
(2)增加接觸面的粗糙度
減少摩擦的方法:
(1)降低壓力;
(2)降低接觸面的粗糙度;
(3)使用滾動代替滑動;
(4) 脫離接觸面。
然后我問了一個問題: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是裝有輪子的。 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少摩擦? 現在出現了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 它沒有輪子,但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00公里以上。 它是當今世界上最快的地面客運車輛。 它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少摩擦? 呢絨?
(5)分組完成一些課堂反饋問題:
1、為什么體操運動員比賽前需要在手上涂抹鎂粉? 而當他想轉圈的時候,他的手又不能握得太緊。 為什么?
2. 一位村民想要去除大豆中的沙子。 他把大豆放在一張傾斜的桌子上。 黃豆從桌子上滾了下來,而沙子仍然留在桌子上。 這主要是因為
A、沙粒的密度比黃豆大。 B、沙粒的體積比黃豆小。 C、沙粒上的滑動摩擦力大于大豆上的滾動摩擦力。 D、沙粒上的滑動摩擦力比大豆上的滾動摩擦力小。
3、一輛重100牛頓的汽車需要10牛頓的推力才能使其沿水平地面勻速直線運動。 小車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為
4. 以下各示例屬于哪種類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時的摩擦力
人走路時,腳底與地面的摩擦力
行駛中的汽車車輪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
(6) 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的短文,加深對摩擦力的理解。
《摩擦力》講義3
我要教的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三節《摩擦》。 本節課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我的教學思路:
1、教材分析
一、本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中對摩擦的描述是“通過常見的例子或實驗來理解摩擦”。 教材本節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的知識以及彈簧測力計的具體應用。 “增加和減少摩擦的方法”是摩擦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應用。 通過學習本部分教材的知識,學生可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因此,本課無論是對學生知識的學習還是能力的培養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一)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度和接觸面間的壓力有關。
②了解摩擦力的實際意義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③熟悉彈簧測功機的使用。
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流程與方法
體驗探索滑動摩擦力、壓力與接觸面粗糙度之間關系的全過程,體驗如何做出科學猜想,了解如何運用“變量控制”方法研究多因素問題。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勇氣、求實實驗的科學態度以及與他人溝通合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難點
教材這一部分的重點是探討哪些因素與摩擦力的大小有關。
難點在于實驗的操作(使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勻速運動)和記錄測量數據的表格的設計。
2. 教學與學習
在這堂課上,我計劃采用基于教師指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的啟發式教學。
3、教學方案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話題
先播放一個多媒體場景:(車子在雪地上艱難行走,但輪胎被鐵鏈包裹后可以自由移動;泡在水里的茶杯蓋很難擰開,但擰開很容易用毛巾包裹時打開;生銹的鐵鎖打不開,但加幾滴油后可以打開;運動員跑步時穿有鐵釘的跑鞋等)。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造成這些的原因是什么?
(2)學習新課程
1.什么是摩擦力?
使用兩根長毛刷聚集在一起并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兩根刷子的刷毛向不同方向彎曲。 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兩個物體表面之間會產生摩擦力,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 并且學生還將通過兩個表面上刷毛的不同彎曲方向進一步了解每個表面受到摩擦的方向。 然后引導學生總結摩擦力的概念。
課本上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結合起來,沒有具體區分。 我在這里向同學們簡單解釋了三種摩擦力的區別。 對于滾動摩擦,本質上是一種扭矩,可以忽略不計; 對于靜摩擦,可以做一點補充:當兩個物體相對靜止并且有相對彼此移動的趨勢時,就會發生靜摩擦,也可以使用兩個術語。 刷機演示。 這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難理解。 而且,《科學世界》中還提到“走路時要利用腳底與地面的摩擦力”。 如果不講靜摩擦力,學生應該參考課本上摩擦力的定義。 可能會出現問題:即使沒有發生“相對運動”,為什么也會有摩擦力呢?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一)引導學生做出猜想和假設
當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問學生一個問題:學生能否猜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注重引導學生做出科學猜想。 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想后,問他們“你為什么這么認為?” 你可以對一些猜想進行分類。 比如有的同學說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可能和重力大小有關,也有同學說可能和壓力大小有關。 可以引導他們將這兩個猜想歸入壓力的范疇。 列出所有猜想后,我向學生指出摩擦力就是力。 其機理十分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學科“摩擦學”。 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討中。 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度有關? 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嗎? 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嗎? 將全班分成四大組,并通過實驗來探索一個假設。
(2)指導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設計實驗
首先讓學生思考:應該用什么工具來測量滑動摩擦力? (彈簧測力計); 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個力嗎? (不); 那么如何從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得知滑動摩擦力呢? (基于二力平衡的知識); 那么實驗中木塊應該做出什么樣的運動呢? (勻速直線運動)。 此時彈簧測功機應如何調零呢? (水平放置并調整為零)。 這樣的指導不僅起到了回顧的作用,也為他們后續的探索做好了鋪墊。
讓各組學生交流討論,并提醒學生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 那么設計實驗時要注意什么樣的科研方法呢? (控制變量)。 因為在八年級的學習中,在研究琴弦振動的音高和歐姆定律時,已經多次使用了控制變量法,所以這對學生來說并不是一個難點。
然后要求每個小組派一名學生到講臺上談論他們小組制定的研究計劃,并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設計的用于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 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全班同學理解自己的計劃,特別是對實驗記錄表格的設計進行必要的指導。 指導本組或其他組的學生對不太科學的領域進行補充和提高。
(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分析并得出實驗結論
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檢查并及時指導。 實驗結束后,四個實驗組的代表公布了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一起分析數據得出實驗結論。 無論學生的猜想與實驗結論是否相符,都必須給予學生鼓勵,肯定他們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實驗結束后,還可以鼓勵學生思考:彈簧測力計是否可以固定,只拉木板? 為什么? 并讓學生再進行一次簡單的操作,讓學生自己發現這樣拉動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比較穩定,很容易讀出正確的值,實驗效果也比較好。 而且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相對運動”的含義。
3. 摩擦與我們
回顧課前播放的多媒體,將其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并要求學生舉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例子; 讓他們在閱讀《科學世界》的內容和剛才的實驗的基礎上初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提出一些增加有益摩擦的建議。 并提出一些減少有害摩擦的方法。 對于這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也可以用全班同學來回答問題,讓他們自己總結。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需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指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