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舟五號》飛行紀錄片
2003年10月21日 12:49 環球時報
本報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特約通訊員 賈西平
本報特約記者趙亞輝赴《遠望》3號
本報內蒙古中部草原特派記者姜建科
本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特約記者 廖文根
10月15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晴空萬里,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載著中國人民千年的飛天夢想升空。 10月16日,又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神舟五號”如期在內蒙古主著陸點成功著陸。 距理論著陸點僅4.8公里。 與飛船一起,中國第一航天專家安全返回。 楊利偉. 短短21個小時,我國歷史上首次載人航天之旅就完成了。 經過一個不眠之夜,許多中國人爭相驚訝地告訴對方:我們成功了!
發射:沙漠顫抖,火焰升騰
2003年10月15日凌晨,酒泉。
這是戈壁灘的秋夜,載人航天發射場亮如白晝。
5時40分,在五輛摩托車的護送下,載著中國首批航天員的車隊穿過歡迎人群,駛向發射場。
5時58分,車隊停在發射臺下。 宇航員楊利偉走向塔樓防爆電梯。
“‘神舟’報告飛船艙已經準備好,‘神舟’五號可以進入艙了!” ——6點15分物理資源網,激動人心的命令聲,穿過浩瀚太空,傳到北京指揮控制中心,傳到徜徉在浩瀚海洋中的“遠望”測繪船隊,傳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
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正在飛船艙門口靜靜等待。 他微笑著向在場的工作人員揮手告別。 在輔助人員的幫助下,他熟練地進入軌道艙,然后進入返回艙,開始確認飛船的狀態。
8點20分,圍繞著飛船的第三組平臺緩緩展開,乳白色的艦箭塔組件完全暴露出來。 飛船上的五星紅旗圖案格外引人注目。
隨著發射時間一分一秒逼近,每一個密碼都讓人心緊繃,每個人都能聽到自己急促的呼吸聲。
“準備1??5分鐘!” 在測試發射控制大廳,火箭發射控制臺操作員快速執行自動發射和點火程序。
“5分鐘內準備好!” 宇航員關上窗戶,準備出發。
“順時針調整,繼續,再調整……”直到發射前2分鐘,在距離發射臺僅300米的瞄準室內,工程師唐健對火箭平臺的瞄準精度進行了最后一次檢查,然后才撤離現場。
“1分鐘準備!”
“10、9、8……”
“點火 - -”
“脫掉 - -”
9時許,沙漠顫抖,火光沖天,“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升空,載著“神舟五號”飛船和中國航天員飛向太空。
9時11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
位于日本海的“遠望”一號傳來好消息:“目標找到了!” 隨后,“逃生塔分離”、“助推器分離”、“一二級分離”,好消息接連傳來。 。 9時30分,停泊在南太平洋的“遠望”二號測量船報告:首次捕獲航天器信息! 9時34分,“神舟五號”飛船艙內圖像清晰顯示在北京航天指揮中心大屏幕上。 宇航員向北京匯報:“我感覺很好!”
9時42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宣布:“飛船已進入預定軌道,發射成功。” 指揮大廳頓時一片歡呼! 浩瀚太空從此寫下了中國人民的名字,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終于實現。
太空旅行很有趣,地面監控很忙
10點,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可以看到,“神舟五號”飛船首次繞地球飛行。 地面指揮報告機艙環境正常,楊利偉打開面罩。
10時31分,楊利偉摘下手套,解開膝蓋以下的束縛帶。
10點40分左右,飛船開始第二次繞地球飛行,楊利偉從仰臥變成了坐姿。
11點多,楊利偉開始在太空吃飯。
15時54分,飛船變軌程序啟動,飛船尾部噴出橙色火焰,加速飛行。 整個過程中,宇航員楊利偉始終保持冷靜。 南太平洋的“遠望二號”測量船向北京發送數據,表明變軌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17時3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國防部長曹剛川來到北京航天指揮中心指揮大廳,并進行了實戰演練。與在太空中飛行的楊利偉進行時間通話。
18時40分左右,在第七次繞地球飛行時,楊利偉展示了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幟。
19時58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當“神舟五號”飛船到達第八圈時,楊利偉與坐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指揮大廳的妻子和兒子通話。
這時,記者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見到了幾位負責人。 據他們介紹,“神舟五號”的前半段進展非常順利,堪稱美好。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是成功的一半。
當航天員在太空中做著各種看似輕松有趣的實驗時,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卻在緊張地通過四艘“遠望”測控船監視著飛船的一舉一動。
北京時間15日17時30分,位于印度洋的“遠望”4船接替“遠望”2號的監測任務,并于12小時后傳遞給位于南大西洋的“遠望”船之后。 “3號。”
檢索:驚心動魄的 400 秒
南大西洋時間10月15日21時04分(北京時間10月16日凌晨5時04分),“遠望”三號空間測量船駕駛艙內。
抬頭一看,舷窗外的海洋漆黑一片,安靜的世界里只能聽到海浪拍打船舷的聲音。 與此同時,在兩萬多公里之外的祖國,太陽即將從地平線升起,13億中華兒女也在期待著中國航天員首次從太空返回家園的激動人心的時刻。小時。
“叮鈴鈴……”,25秒的長鐘聲劃破南大西洋的寂靜,“返航段測控準備30分鐘,全船進入一級測量部署,人員按照部署就位”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聽到無線電里清晰地傳來了命令,全船立即忙碌起來。 所有船員們都興奮不已,紛紛就位,開始做最后的準備。
大家都深深知道,作為《遠望》3的劇組成員,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即將到來。 因為“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已經進入繞地球飛行的最后一圈——第14圈。 是時候回家了。 當飛船飛越南大西洋時,“遠望三號”只有400秒的時間。 10秒左右完成對飛船的一系列高難度控制動作:“抓取”飛船并穩定跟蹤、發送入站鏈、第一次姿態調整、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第二次姿態調整,軌道發動機點火,實施航天器制動控制,實時完成制動。
這是驚心動魄的400秒! “遠望”3號于9月8日駛出長江,南下太平洋,橫渡爪哇海,橫渡印度洋,越過好望角,挺進大西洋。 所有測試人員都與暴風雨和巨浪作斗爭。 38天里,30%的船員不顧暈船、嘔吐,繼續工作,就為了這400秒。
大副趙文斌留下了病重的母親,測控工程師劉慧峰留下了垂死的孩子,三副何俊發等10人留下了懷孕的愛人,于金生等18人留下了剛出生的孩子……他們都是為這 400 人做這件事。 第二。
時間一分鐘一分鐘地過去。 “神舟”,我們等你!
隨著“準備一分鐘”的聲音響起,坐在控制臺前的張旭東雙手緊緊握住操縱桿,眼睛盯著示波器。 瞬間,儀器上彈出了一個亮點,天線的主波束立即將其牢牢捕捉住。
“330發現目標”、“長江三號USB發現目標”,監測站前的測控副主任徐寧迅速按下幾個按鈕,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了雙向抓拍5秒。
天地間的溝通通道已經建立! 船上指揮中心的消息傳來,讓全船都松了一口氣。
一分鐘后,北京下達“送入鏈”指令。 飛船的各種信息,包括飛船的軌道、姿態、宇航員的聲音等,都通過船上的衛星通信站快速發送到北京指揮中心。
“一次調整開始……”,北京指揮中心的一連串指令化作無線電波,從“遠望”三號船源源不斷地射向太空。
“‘長江’三號的追蹤結束。” 隨著宣告聲響起,所有數據顯示,一切正常。 各個機房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遠望”三號圓滿完成任務。 飛船返回艙逐漸接近地球,飛向位于祖國內蒙古自治區的著陸點。
16日凌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 “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大氣層后,記者在大屏幕上目睹了飛船成功返回的全過程:5時38分,飛船返回艙返回并制動點火; 5點44分,地面與宇航員取得聯系,他說飛船工作正常; 6時06分,楊利偉表示感覺良好; 6時11分,降落傘從返回艙彈出; 6時12分,楊利偉報告身體狀況良好; 6時14分,回收場地落地并點火,地面控制中心命令楊利偉拋出耐熱外底后,楊利偉表示感覺很熱; 此后,地面控制中心一直與楊利偉通話。
16日凌晨,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
主著陸場結冰了。 不過,在這里等候已久的搜救隊員和記者卻個個精神抖擻。 他們興奮不已,徹夜未眠,凌晨1點前出發前往預定地點。 主著陸場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尚未枯萎的小草隨風搖曳。 遠處隱約可見微微凸起的山丘,就像大地母親張開雙臂,準備擁抱從天而降的游子。
6時07分,內蒙古主著陸點收到飛船返回信號。 緊接著,各地測控站和測控船發出的調度指令在登陸現場的搜救指揮車中清晰響起。 車內顯示屏上的數據顯示,飛船已經成功完成返回,開始進入我國境內。
“回收二號發現目標”,測量站雷達天線穩定跟上目標。 當飛船距離地面超過30公里時,測量站操作員果斷向飛船發出“打開主電源進行回收”的重要指令。 這又是一個關鍵時刻。 “神舟五號”返回艙回收主電源此時能否打開,直接關系到飛船能否順利著陸和回收。 人們再一次屏住了呼吸。
“主電源已接通,回收著陸程序開始。” 時間一分一秒地逼近“零時”,飛船與地面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一次完美的空間接力終于到達了最后一站。 “空中搜索開始。”著陸場指揮員夏長發下達命令。
緊接著,五架直升機發出嗡嗡的轟鳴聲,在著陸區上空形成了五點編隊。 一張三維搜索網迅速展開,在著陸區域上空形成了極為壯觀的景象。 “一號直升機發現目標!”,空中搜索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
突然,天空中炸響一聲雷霆,“降落傘篷被扔了!” 所有人不約而同的將目光投向天空,急切的尋找著。 此時,飛船已經完成了打開主降落傘、拉出天線等一系列技術動作。
這時,搜救指揮車內的電子地圖上,代表五架直升機的五種顏色的曲線開始向著陸點匯聚。 “是的,我們看到了飛船!”,“在那里,在那里!” “神舟回來了!” 直升機緩緩下降,降落在返回艙著陸點附近的空地上。 搜救人員從直升機上跳下,如箭一般沖向返回艙。
由于穿過大氣層時產生的高溫,膠囊表面變成了深棕色。 如果伸手去觸碰,余熱依然存在。
歷史性的時刻終于到來了! 6時23分,搜救隊員迅速搭建處置平臺,并熟練打開艙門。 身穿白色宇航服的楊利偉,精神抖擻地從返回艙里探出頭來。 他掀起口罩,對救援人員微笑。 歡迎他回家的人們揮手致意。 一時間,草原上掌聲雷動,不少人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6時54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宣布,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