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科學》雜志封面刊登載了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最新成果。潘建偉團隊在500公里的高空向相距1203公里的兩個地面站發送糾纏光子對,首次實現了千公里級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這項成果除了刷新了世界紀錄,也進一步驗證了量子熱學的正確性,同時為將來舉辦大尺度量子網路和量子通訊實驗研究等打下了基礎。
△《科學》雜志封面。(圖片來源:)
量子糾纏是量子熱學中最難令人困擾的概念,它可以簡單的被描述為:兩個處于未知狀態的糾纏粒子可以保持一種特殊的關聯,一旦我們檢測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例如該粒子的載流子向下,或“0”),就能否頓時曉得另一個粒子的狀態(即載流子向上,或“1)量子糾纏通訊,無論它們之間的距離有多么遠。
這些瞬時感應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量子糾纏通訊,也因而引起了愛因斯坦和玻爾的世紀論爭。過去早已有許多的實驗,包括此次墨子號的實驗,都支持了玻爾的觀點——驗證了量子熱學的正確性。(關于這一爭辯有興趣的讀者可閱讀,文中提及了貝爾不方程、隱變量、定域實在論等概念。)
然而,在大多數我們看見的文章中都沒有解釋如此一個問題:“如何制造量子糾纏?”通過下邊的實驗設置,就可以形成糾纏的光子對:
△在墨子號中,進行光子糾纏的實驗設置。(圖片來源:)
一般,大多數文章就會將這個實驗簡單的描述為:“一束紫外激光被發射到一種特殊的晶體。接著,該晶感受釋放一對偏振光方向相反的糾纏光子。”但是,為何激光通過晶體還會形成糾纏的光子對?這是許多人困擾的。事實上,形成糾纏粒子對的方式有好幾種,但我接出來會簡單地描述一個最常被用到,也是最容易的一種。
這個方式是通過一種稱作自發熱阻下轉換(SPDC)的過程來實現量子糾纏的。聽上去似乎很復雜,但畢竟原理很簡單。
將一個高能的光子發射到一個非線性的晶體時,該光子會被分裂成兩個只有初始能量一半的光子(能量守恒定理)。須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十分低幾率的風波,并不是每位光子通過晶體就會被分裂,有許多的光子會毫不受影響的通過晶體。并且一束激光包含了數萬億個光子,因而也能產生可觀數目的光子對。
這個過程存在著一點隨機性,例如被分裂的兩個光子朝著相同的方向傳播,這并不是我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