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本身就是反人類的
客觀地說,這個世界上任何需要我們學習的東西都是人們難以接受的。 或者我們可以說,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反人類的事情。 幼兒園小學背的乘法口訣表、古詩詞,對于那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其實是極其痛苦的。 初中、高中,要學習的知識更是反人類的,尤其是數學、物理等科目。
事實上,人類認知世界的過程也是如此。 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曾解釋過相關的運動理論。 這個理論非常符合我們的直覺。 例如,如果同時從同一高度釋放兩個物體,較重的物體會先落地。
但現在我們也知道,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 這里反人類的事情就在于如何思考這個問題。 伽利略采用的方法是消除由于電阻而產生的干擾。 于是,他通過斜面實驗證明了兩個物體應該同時撞擊地面。
這里還要說一下,我們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實際上只記錄在伽利略的一個學生寫的一本書中。 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證明這件事確實發生過。
自由落體實驗并沒有隨著伽利略的實驗而結束。 后來,很多人重復了這個實驗,不斷驗證伽利略的觀點。 自由落體的知識是非常違背常識的。
超越規模的理論
如果你受過一些教育初中物理力學證明題,你也可以獲得這些知識。 除了伽利略之外,還包括牛頓的力學理論。 有些人甚至可能覺得這并不難接受。
之所以有這種感覺英語作文,說白了,是因為這個理論適用于宏觀低速工況。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宏觀的、低速的世界。
但除了牛頓力學,很多人都看不懂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這些人無法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于,這兩種理論描述都不是在宏觀低速下描述世界。 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世界的理論,而相對論則描述的是大尺度、快速度(接近光速)、強引力的情況。
這兩個尺度離我們太遠了,我們無法感知這兩個尺度上的物理定律。 所以,不理解這兩種理論也是很正常的。
不確定
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基石理論:測不準原理。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我們無法同時知道粒子的位置信息和動量信息。 當我們精確測量粒子的動量信息時,我們無法精確測量粒子的位置信息; 當我們精確測量粒子的位置信息時,我們無法精確測量動量信息。
在宏觀速度較低的世界里,這個理論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但這就是當今微觀世界的情況。 以原子核外的電子為例。 我們無法知道它具體在哪里。 我們只知道它處于某個位置的概率。 因此,電子的行為就像概率云。
微觀世界充滿不確定性,這是20世紀科學領域最具顛覆性的發現。 就連愛因斯坦也站在了對立面。 愛因斯坦一生都在證明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 他甚至說:上帝不是骰子。 來反駁測不準原理。
但不幸的是,愛因斯坦真的錯了。 目前的實驗已經證明,不確定性原理在描述微觀世界時非常準確。
然而初中物理力學證明題,如果你只認為微觀世界存在不確定性,那你就錯了。 20世紀也被稱為科學史上的不確定性世紀。 這一百年來,科學家不僅發現微觀世界是不確定的。 事實上,科學家也發現宏觀世界也具有這樣的性質。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蝴蝶效應。 據說,當南美洲的蝴蝶扇動翅膀時,一個月之內北美就會爆發颶風。
蝴蝶效應是科學家們常用的比喻,其背后的理論實際上稱為混沌理論。 這里的理論讓我們知道,宏觀世界同樣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如果混沌系統的初值發生哪怕是微小的變化,結果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混沌系統。 科學家發現,許多原本看似線性的簡單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復雜、非線性、難以描述。
從國際政治到股市再到每個人的生活,其實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不能用單一的因果關系來描述。 以沙堆為例。 當你不斷地往下撒沙子時,你根本不知道哪一粒沙子到達了它,沙堆就會倒塌。
無論是不確定性原理還是混沌理論,它們都已被證明是正確的。 但同時它們也告訴我們,世界是不確定的。 而不確定性是人性難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