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學院潘建偉院士及其朋友彭承志、陳宇翱等和復旦學院馬雄峰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反事實直接量子通訊,在實驗中演示了圖象的反事實傳輸,相關成果近來以""為題,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美國科大學院報》上[,4920(2017)]。
以日常生活的經驗人類首次實現量子通訊,任何信息的傳輸都須要通過實物載體,如信函、電磁波等。但是,國際知名量子光學專家M.小組2013年提出的反事實直接量子通訊方案[Phys.Rev.Lett.110,(2013)]表明,雖然在通訊雙方Alice和Bob之間沒有實物粒子的交換,也可以實現信息的傳遞。這兒“反”的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直觀認識。
反事實直接量子通訊,本質上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集中彰顯。該方案最初的靈感來自于1993年提出的“炸彈測試模型”。如圖1所示,在干涉儀的下臂中可能放有一個十分敏感的炸彈,雖然只有一個光子遇見它,也會被其吸收并引起爆燃。為了偵測炸彈是否存在,可以從A端向干涉儀中發射一個光子。假如炸彈不存在,因為干涉,光子將一定從端口C離開;假如炸彈存在,則光子要么通過下臂被炸彈吸收,要么通過頸部,并以相同的機率從端口C或D離開。因而綜合來看,假如最終在端口D偵測到一個光子,這么炸彈一定存在于干涉儀中。值得注意的是,這兒我們只發射了一個光子,假如這個光子在端口D被偵測到,這么它一定沒有通過干涉儀的下臂,但是我們卻得到了炸彈存在的信息。這在后來被稱為“無互相作用檢測(-)”。在此基礎上,再借助量子芝諾效應(),可以大大提高上述無互相作用檢測的成功率。
圖1無互相作用檢測示意圖
具體到反事實直接量子通訊的化學實現,最核心的結構是嵌套、級聯的干涉儀。Bob按照他須要傳輸的信息來編碼,通過嵌套的量子芝諾效應人類首次實現量子通訊,Alice可以借助類似于“無互相作用檢測”的形式完整地得知Bob的信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光子在Alice和Bob之間傳輸。等人的原始方案要求有無窮多個干涉儀,這也許是不可能實現的。潘建偉團隊通過對原始方案的仔細剖析和改進,致使反事實直接量子通訊得以實現。一方面,通過使用可預報單光子源和后選擇,在較少的干涉儀數量下也可以得到完全的反事實性;另一方面,用被動篩選光子到達時間的策略取代原方案中的高速主動光開關等。整個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研究團隊實現了技術突破,使用先進的相位穩定技術,首次實現了復雜的嵌套、級聯的單光子干涉儀,并成功傳輸了一張100×100象素的中國結圖片,傳輸正確率達到了87%,如圖3所示。該方案還可以進一步發展,用于無互相作用成像等領域。
這項工作是量子通訊領域的全新嘗試。自最初的理論工作提出以來,在對其內在機理的解釋方面造成了學術界不小的爭辯。但是正是這樣的爭辯,推動了人們對其本質的探求,促使人們有機會更深入理解量子熱學。該工作被《美國科大學院報》審稿人評論為"是一個將量子芝諾效應用于通訊的新奇實現()"以及"特別有趣且及時(mely)"。該工作遭到了德國數學學會網站、《科學日本人》、物理學家組織網(Phys.Org.)等國際權威媒體的專題報導。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國科大學的支持。
圖2實驗裝置
圖3100×100象素中國結圖片的傳輸結果
相關鏈接:
借助量子芝諾效應實現反事實直接量子通訊論文:
美國數學學會報導:
化學學家組織網報導:
拓展閱讀:量子芝諾效應
提及量子芝諾效應,就要從古埃及知名的哲學家和物理家芝諾(Zeno)說起。他一生中提出過許多關于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個便是“飛矢不動”悖論。這個悖論是說,一支在空中飛行的箭,雖然是不動的。由于箭在每一個頓時的時刻都應當是靜置的,這么無數個靜置的組合還應當是靜置。這個推論在精典世界里似乎是不創立的,是邏輯上的悖論。芝諾的這個悖論在精典熱學框架里雖然是愚蠢的,但在量子熱學里,它是可能的。為了記念那位古埃及哲學家,在微觀量子體系中,我們把該效應稱為“量子芝諾效應”。有一個很形象但并不完全確切的事例來比喻“量子芝諾效應”:一個人打算睡著,假如對面另一個人不斷尋問其是否睡著了,這么可以想像,打算睡著的人便總也睡不著了。這顯然是在形容假如一個化學系統被連續不斷的觀測,這么它將不再繼續演變。
學術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