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主題單元設計主題單元標題《浮力》作者姓名姚鳳強學科領域(在內打√表示主屬學科,打+表示相關學科)思想品德數學物理體育音樂美術英語√物理物理生物歷史地理信息技術+科學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其他(請列舉):適用年級八年級所需時間課內共用3課時,每周2課時,課外共用2課時主題單元學習概述本主題單元內容是在前三單元《力》《運動和力》《壓強》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是熱學基礎知識的進一步延展,學習時需用到力的示意圖、力的檢測、二力平衡、力和運動的關系、密度、壓強等重要知識。本章設有兩個重要實驗,一是探究壓強的大小跟什么誘因有關,二是探究壓強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這兩個實驗著重猜測和設計實驗,與前三單元實驗探究所注重的能力產生互補,對推動中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單元學習重點:探究壓強的大小跟什么誘因有關、阿基米德原理及其科學探究過程。單元學習難點:靈活運用物體的沉浮條件說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借助阿基米德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本單元界定為四個專題:認識壓強;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沉浮條件及應用;成果交流和展示。
本單元的主要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實驗探究。預期學習成果:1、每小組完成一份“探究壓強大小與什么要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2、每小組完成一份“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報告單;3、每小組借助身邊常見廢舊物品,參照課本制做潛水艇、輪船的模型,并能演示介紹其工作過程和數學原理;4、課外時間查閱有關資料每小組完成一份介紹我南航母、潛水艇和“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PPT,并向全班朋友展示介紹。主題單元規劃思維導圖主題單元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壓強,曉得壓強的定義和方向及壓強形成的誘因。2、會用彈簧測力計檢測壓強(“稱重法”)。3、了解壓強的大小跟什么誘因有關。4、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能用文字和公式進行敘述,會用阿基米德原理剖析、計算簡單問題。5、知道物體的沉浮條件,靈活運用物體的沉浮條件說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過程與方式:1、通過生活實例和實驗探究,體會壓強,認識壓強的存在。2、經歷“探究壓強的大小與什么誘因有關”的過程,領會和使用控制變量法。3、經歷“探究壓強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的實驗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描述現象,歸納規律的能力。4、通過觀察、討論、分析,了解客輪是如何浮在海面上的,導彈是如何實現下浮和下沉的。
情感心態與價值觀:1、通過觀察和剖析生活中與壓強有關的實例,產生對化學的興趣,培養中學生樂于探求生活中數學知識的興趣。2、通過親身參與一系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活動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測,能實事求是地記錄數據,并按照實驗數據提出自己的看法,培養中學生勇于大膽猜測和敢于探究、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3、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打敗困難、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認識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4、通過搜集有關潛艇、“蛟龍號”探測器、潛水艇等例子資料,體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聯系,養成關注科技發展的意識和習慣。對應課標1、通過實驗,認識壓強。2、探究壓強大小與什么誘因有關。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運用物體的沉浮條件說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1、哪些事實才能說明物體遭到了壓強?壓強形成的緣由是哪些?2、一個小石塊裝入水底會下沉,而又大又重的民航航母除了不會下沉,主題單元問題設計能夠承載特別重的物體,這到底是為何?3、熱氣球和潛水艇是如何實現自由沉浮的?專題一:認識壓強(1課時)專題二:阿基米德原專題界定理(1課時)專題三:物體的沉浮條件及應用(1課時)其中,專題中學的活動5作為研究性學習專題一認識壓強所需課時課內共用1課時,課外共用1課時,專題學習目標1、認識壓強,曉得壓強的定義和方向及壓強形成的誘因。
2、會用彈簧測力計檢測壓強(“稱重法”)。3、了解壓強的大小跟什么誘因有關。4、經歷“探究壓強的大小與什么誘因有關”的過程初中物理浮力教案設計,領會和使用控制變量法。1、哪些事實才能說明物體遭到了壓強?2、浸在水底的石塊也遭到壓強嗎?如何測出石塊遭到的壓強?專題問題設計3、浮力形成的緣由是哪些?4、浮力的大小跟什么誘因有關?所需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信息化資源:PPT教案(動漫剖析壓強形成的緣由)常規資源:每組兵乓球一個,鉤碼1個,圓錐體鋁塊1個,彈簧測力計1個,杯子1個,適量清水,易拉罐1個,盛有水的燒瓶、盛有酒精的燒瓶各1只教學環境:多媒體投影儀學習活動設計一、認識壓強活動1:分別把兵乓球和鉤碼裝入水底,觀察現象,小組討論交流:它們是否都受到了壓強?列出生活中存在壓強的實例,并說說你對壓強的認識.活動2:檢測鋁塊浸入在水底所受的壓強根據課本P50圖10.1-2進行實驗,并思索、討論:(1)為何示數會有變化,它說明了哪些?(2)鋁塊浸在水底時遭到壓強的大小是多少?你是怎么測下來的?壓強的方向向哪?(3)按照以上實驗和剖析,你能不能總結出一種測算壓強大小的方式?中學生先分組進行實驗,討論交流,之后班主任組織中學生全班交流,明晰其中的觀點:1、浮力:液體和二氧化碳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向的托力,數學學中把這個托力叫壓強.2、“稱重法”測壓強:a、物體在空氣中時,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重G;b、將物體浸在液體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則該物體遭到的壓強F浮=。
二、浮力形成的誘因活動3:結合課本P50的內容觀看視頻;視頻展示: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入在水底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且前后左右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閉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中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后,班主任組織全班交流觀點初中物理浮力教案設計,加以明晰。1、“壓力差法測”浮力:壓強等于物體遭到的向下和向上的壓力差。三、探究壓強的大小跟什么誘因有關活動4:燒瓶中裝有水,把易拉罐底朝下漸漸壓入水底,感受自己使勁的大小變化,同時注意觀察海面的變化。按照上述實驗,并聯系日常生活經驗,猜一猜:壓強的大小可能跟什么誘因有關?活動5: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誘因有關”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1個,鋁塊1個,盛有水的燒瓶、盛有酒精的燒瓶各1只。實驗過程:(1)壓強的大小是否跟物體浸入的深度有關?在彈簧測力計上端掛一個鋁塊,將鋁塊完全浸入在水底,保證鋁塊浸在水底的容積不變,改變鋁塊浸入的深度,仔細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情況,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2)在彈簧測力計上端掛一個鋁塊,把鋁塊緩緩溶入水底,當鋁塊浸在水底的體積逐步減小時,仔細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情況,這個現象說明了哪些?(3)把同一鋁塊,分別浸入在酒精和水底,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否相同,比1、學生展示并說明壓強的存在評價方式:現場評價評價指標:①現場演示②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③解釋實驗現象如何能證明壓強的存在④積極參與交流討論,敢于展示并發表自己的觀點2、學生展示并說明用“稱重法”測壓強評價方式:現場評價評價指標:①彈簧測力計使用規范(調零、讀數、手持穩定)②能說明物體遭到了壓強③能寫出壓強的表達式④小組內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敢于展示并發表自己的觀點3、學生說明壓強形成的誘因評價方式:現場評價評價指標:①能說明液體浮力與液體密度、深度有關;密度越大,浮力越評價要點大;深度越大,浮力越大②能說明物體上表面遭到向上的壓力,下表面遭到向下的壓力,但是下表面向上的壓力小于上表面向下的壓力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