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教學設計新版.docx
教學計劃設計|20-20學年第一學期班主任辦學計劃 教學科目: 教學年級: 任教教師:市立實驗中學教學計劃設計|
2.3 融融教學設計 Brown Creek Week XX
一、學術情況分析 本章內容主要以水為研究材料。 通過水在三種狀態之間的變化,讓中學生了解和理解三對身體狀態的變化; 在此基礎上,反映了固態和液態之間一對相互轉化的狀態變化過程。 主要是通過中學生的實踐活動、科學探索、討論交流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融融的本質特征,培養中學生的自學能力、細心觀察能力、科學探索未知世界的品質和科學精神,通過對比冰和松香的融化過程、圖像等具體研究方法得出規律,讓中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一些具體方法和措施,結合通過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使中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充分激發學習興趣,全面提高科學素養。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熔化和熔化的含義,理解晶體和無定形的區別,知道物質的固態和液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通過探索固體熔化時溫度和狀態的變化規律,感知狀態變化的條件。
(2)理解熔解曲線的數學意義,通過探究,使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用圖像法研究數學量變化的優勢; 知道是否有熔化溫度是區分晶體和非晶體的方法。
2.工藝與技巧
(1)培養中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能力,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使中學生掌握比較、形象等科學探究方法。
3、情感心態和價值觀通過探究活動,激發中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注和探索自然現象奧秘的意愿。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融化和融化的特點 教學難點:分析冰和燭蠟的融化實驗
4.教案鐵架平臺燒瓶溫度計酒精燈鐵環和石棉網冰蠟燭蠟
5. 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和內容、學生活動的設計意圖
1、實驗介紹:演示實驗:點燃蠟燭,傾斜一個角度,讓蠟燭油滴入一個空的火柴盒中。想一想
1. 你所觀察到的表明物質狀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或由液態變為固態需要什么條件
3.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生活中有類似的狀態變化? 簡介: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稱為熔化,由液化變為固態的過程稱為熔化。
2、新課教學:中學生觀察思考,物態發生了哪些變化,設情境,借情介紹,激發中學生學習興趣
1.探索冰與蠟燭的融化設計實驗:
(1) 你認為固體如何變成液體?
(2) 在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中,溫度如何變化?
(3) 您認為本次實驗需要哪些實驗設備。
2、教師完成實驗示范:水浴法加熱冰塊,融化蠟燭。 根據班主任老師的示范,中學生讓兩名中學生看溫度計的指示,一名中學生記錄實驗時間,每0.5分鐘讀一次。 其余同事完成了課本上的實驗記錄表。
三、實驗總結
(1) 冰和蠟燭在融化過程中溫度變化有什么特點? 當冰融化時,溫度需要。 當蠟燭融化時,溫度根據需要而定。
(2) 畫出冰和蠟燭融化的形象。 課本上完成。
4.介紹固體物質的分類。 想想看。 請用“比較法”比較兩種物質在熔化過程中的優缺點。 中學生想想。 中學生分組幫助老師完成實驗。 其余中學生記錄實驗數據。 班主任指導中學生總結實驗認識。 物質分類,理解熔化,培養中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熔化和凝固課程樂樂課堂,讓中學生體驗實驗過程熔化和凝固課程樂樂課堂,培養中學生,根據分析實驗現象和從實驗中舉一反三的能力對常見物質進行分類. 了解熔化的特性。 通過接觸實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固體具有相同的點但相同的點。 冰燭蠟晶:有一定的熔化溫度(熔點)。 晶體在熔化過程中需要達到熔點并繼續吸收熱量。 無定形: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 介紹一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晶體和非晶體及其熔點,你能總結一下晶體的熔化條件嗎
5、凝固、液化和氣化是相反的過程。 同樣,融化和熔化是逆過程。 冰(水晶)在融化過程中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同熔點),稱為熔點。 蠟燭(非結晶)在熔化過程中沒有一定的熔體溫度。
6、融融應用媒體展示:融融在生活生產中的具體應用圖片。 問題:
1、我們身邊的生活中還有其他的融化融化的現象
2.熔化和熔化會對我們產生不利的一面,你能給我們如何防止這種不利影響嗎
3.課堂練習
1.數學課上,老師寫下了一對挽聯。 下聯是“杯中涼水,水溫結冰冰溫不降”; 上聯是“盤中水冰,冰水溫不升”。 春聯所包含的物質變化是并且反映了一個共性。
2. 你能列舉一下熔化放熱和熔化吸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嗎?
3、俗話說“步雪不寒,花雪寒”,這句話反映了哪些道理
4、我國研制的一種聚乙烯材料,在1540C范圍內可以熔化和熔化。將這些材料制成的小顆粒混入水泥中,制成蓄熱地板或墻板以調節溫度的原因是什么?
5、錫的熔點是232C,232c錫一定是A,固態B,液態C,固液共存D,以上皆有可能
4.整課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可以請我們思考哪些問題?
5.作業
1. www練習
1、2題。
2.課堂練習冊的基礎知識。 中學生閱讀融融應用 中學生完成習題,反饋本課所學內容。反思學習情況,育人如春風化雨,教因果報應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