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的修訂將義務教育推進到素養提升的新階段,對教學內容建設、方法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初中物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教學目標與教學實踐的矛盾愈演愈烈,著力課堂教學創新勢在必行。基于此,我們以問題情境為切入點,探索基于新課程標準核心要求的初中物理教學改革路徑。首先,分析初中物理教學中構建問題情境的必要性,確定探索的價值,明確教學改革方向;其次,結合學科特點與學生需求,探索切合實際的問題情境教學實踐策略。以打造有溫度、有態度、有深度的新型教學風貌,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關鍵詞: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問題情境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為誰培養”的討論愈演愈烈。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課堂教育效率,教育部修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核心素養年內涵初中物理趣味題,引發新一輪改革風暴。初中物理作為培養學生物理概念和科學思維的重要基礎課,應因時制宜、順勢而為,深入學習新課標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問題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兼顧思考與趣味的教學方式,其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的有效運用,是教學創新的有力嘗試,或將成為教學模式轉型的支點。
1.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初中物理實施問題式教學的現實意義
1. 協助實施核心素養要求
核心素養理念雖然早已提出,但義務教育階段尚未對核心素養目標要求作出明確闡釋,教學指導缺乏方向。新課標明確了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包括物理概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和責任感四個維度,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對于初中物理教學而言,如何讓核心素養精神在課堂扎根并有效融入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亟待教師進行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新課標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了“提倡情境教學”“突出問題教學”的方向性建議,推動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由單一走向多元,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物理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可以看出,初中物理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理念、客觀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深度融合的探索過程,是緊扣核心素養目標組織教學活動的直觀體現。
2.有效平衡教與學的關系
初中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科,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領悟物理知識的本質。傳統的講授結合式教學,教師絕對主導,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初中物理趣味題,不僅枯燥無味,而且效率低下,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新課程標準提倡“做中學”、“學以致用”,對于初中物理而言,重新調整師生角色定位,平衡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問題情境教學法圍繞目標知識設計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為學生構建連續、深入的認知情境,使原本枯燥的學習氛圍變得生動活潑,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此外,問題情境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性。借助固有的認知經驗,積極發現新知識,探索知識,并將知識內化,洞悉物理知識的本質,逐步走向深度學習。可見,問題情境的有效運用,是初中物理教學的“突破口”,是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途徑,對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大有裨益。
2.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初中物理問題情境建構的策略
1. 讓問題情境變得有趣,喚醒學生學習的自我意識
學生的學習動力來源于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師可以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積極參與教學,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振動引起的,了解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了解聲波的概念。教師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入目標知識,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例如,教師提前錄下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見的聲音,如夏日蟬鳴、流水潺潺、風吹沙沙、各種打擊樂器的聲響等,并圍繞情境提出問題,如你剛才聽到了什么聲音?你能大膽推測這些聲音是如何形成的嗎?鼓勵學生利用固有經驗進行初步討論,形成認知沖突,并轉化為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深化問題情境,引入實驗探索,如如何利用紙張、尺子、礦泉水瓶等物品發出聲音?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借助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接近物體發生時的共同特征,從而從特殊事例拓展到一般規律,對物理知識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借助有趣的問題情境,給初中物理學習賦予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更多主動的學習行為。
2. 啟發式問題情境引發深度思考
初中物理是一門非常強調理性思維的課程,單純的知識灌輸使學生的思維惰性,缺乏主動的思考和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流于表面,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的層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構建啟發式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思維時刻保持活躍,形成深度思考,突出發現知識、探索知識、內化知識的過程。以《力》的教學為例,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總結力的概念形成過程,理解力的相互性、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教師通過知識內容的特點,分析學生在理解中可能遇到的思維瓶頸,并以此為依據設計啟發式問題,鼓勵學生通過深入思考建構力的概念。例如,設置如下遞進式問題鏈:關于力,你能說出多少個詞?你能從物理的角度列舉生產生活中的力嗎?對比大家列舉的例子,你發現了什么?物理學中力的概念是什么?師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內容,從中提取關鍵信息,對力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列舉生活現象,詢問思維力的特點。比如現在讓學生鼓掌一分鐘,說說你的手是什么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這里的力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會對物體產生什么影響?進一步促進思維的深度,引導學生討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核心知識,加深對力的理解,能夠解釋一些關于力的簡單現象。
3.探究式問題情境,主動探索建構
新課程標準提倡物理教學以科學探究為重點,強調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不斷探索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科學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手段,圍繞物理知識進行深入探索。以“物體的浮沉”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究物體下沉和上浮的條件,了解物體可以通過改變浮力或重力的大小來控制,能夠利用下沉和上浮的條件解釋簡單的物理現象。教師通過建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索,從而培養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首先,為學生提供裝滿水的玻璃瓶和水槽,讓學生分組完成實驗操作。首先,將蓋上蓋子的空玻璃瓶放入水槽,觀察玻璃瓶的現象。然后將玻璃瓶裝滿水蓋上蓋子再次放入水槽中,觀察玻璃瓶的運動情況,并將觀察結果詳細記錄在實驗觀察表中。其次,教師圍繞實驗現象進行提問,比如,分析玻璃瓶的受力情況?為什么第一次實驗中瓶子會浮起來?為什么第二次實驗中瓶子會下沉?有什么辦法可以讓瓶子浮在水面上?結合實驗現象,思考物體下沉或上浮時浮力與重力的關系?物體的下沉或上浮與物體的密度或液體的密度有沒有關系?組織各小組通過實驗操作探索問題的答案,從而了解物體下沉或上浮的條件。借助探究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探索過程,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四)運用生活化問題,將學習付諸實踐
新課程標準提出“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教育理念,提倡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立足學生熟悉的生活來組織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創造性遷移和應用能力。以“汽化與液化”教學為例留學之路,本課知識內容貼近日常生活,教學難點在于如何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蒸發速度快的現象。學生對本節的理解處于熟悉與陌生的模糊層次,對類似的生活現象有所了解,但不能透徹解釋其原因。因此,教師根據學生固有的認知經驗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克服認知困難,理解物理知識的深層含義。例如,教師建構如下情境:將少量酒精涂在黑板上,酒精很快變干。圍繞情境提問,生活中還遇到過哪些類似的現象?激活學生頭腦中潛在的認知,為新知識探索鋪平道路。根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問,你知道這些現象中的水到哪里去了嗎?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教師不要急于下判斷,而是用小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從中尋找答案。例如,讓學生對著干枯的手背吹氣,說說感受。讓他們摸摸自己的手,看看觸覺有沒有變化。通過問題引入汽化的概念,引導學生建立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物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成為一個自然的過程。
結論
總之,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深刻領悟新課標的精神內涵,將其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是推動學科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舉措。問題式教學模式的運用無疑為新課標的實施打開了助力之門,賦予了初中物理教學設計與實施更多的可能性,但如何最大程度發揮問題式教學的效率,仍需要教師進行深入探索。這需要教師大膽嘗試,根據教學需要不斷反思與修正,提高問題式教學的時效性。
參考
[1]蘇竹明.運用“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創建有效的初中物理課堂[J].考試題庫與研究,2023(13):87-89.
[2]王樂輝.“生活現象問題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指導,2023(01):36-38.
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經常性項目《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下真實問題情境教學策略與實踐》的研究成果(批準號:-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