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焦距是指透鏡的主點到焦點的距離,是透鏡的重要參數之一,透鏡的成像位置及性質(大小、虛實)均與其有關。焦距檢測的確切性取決于主點及焦點(或像點)的定位是否確切。本實驗介紹了檢測透鏡焦距的多種方式,并比較各類技巧的異同點。
一、實驗目的
1.學習透鏡方面的基本知識。
2.把握薄透鏡的焦距的幾種檢測方式。二、實驗原理(一)薄透鏡成像規律
薄透鏡是指透鏡中心寬度d比透鏡焦距f小好多的透鏡。透鏡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凸透鏡(亦稱為正透鏡或會聚透鏡)物理實驗透鏡焦距測量,對光線起會聚作用,焦距越短,會聚本領越大;另一類是凹透鏡(俗稱負透鏡或發散透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焦距越短,發散本領越大。
在近軸光線(指通過透鏡中心并與主光軸成很小傾角的光束)的條件下,薄透鏡的成像可表示為:
PP1
11=+′(1)式中P'為像距,P為物距,為(像方)焦距。各線距均從透鏡中心(光心)量起,與光線進行方向一致為正,反之為負。f(二)薄透鏡焦距的檢測原理1.凸透鏡的焦距檢測
(1)粗測法:
當物距趨于無窮大時,由(1)式可得:pPf′=,即無窮遠處的物體成像在透鏡的焦平面上。用這些方式測得的結果通常只有1~2位有效數字。因為這些技巧偏差較大,大都用在實驗前作簡略恐怕,如選購透鏡等。
(2)公式法依據(1)式,則薄透鏡焦距為
PPfPP′
′
+(2)若在實驗中分別測出物距P和像距P',即可用式(2)求出該透鏡的焦距f。
(3)自準法
如圖1所示,在透鏡L的左側放置被光源點亮的物屏AB,在另左側放置一塊平面鏡
176
M。聯通透鏡的位置即可改變物距的大小。當物距等于透鏡的焦距時,物屏AB上任一點
發出的光,經透鏡折射后成為平行光;再經平面鏡反射,反射光經透鏡折射后重新會聚。由透鏡成像公式可知,會聚光線必在透鏡的焦平面上成一個與原物大小相等的倒立的虛像。此時,只需測出透鏡到物屏的距離,便可得到透鏡的焦距。該技巧的檢測主要是透鏡與物屏之寬度離的檢測,其結果可以有三位有效數字。
(4)二次成像法(共軛法)
若保持物屏與像屏之間的距離D不變且D>4,沿光軸方向聯通透鏡,可以在像屏上觀察到二次成像:一次成放大的倒立虛像,一次成縮小的倒立虛像。如圖2所示。在這些情況下,透鏡的兩個位置對于物與像屏連線中點來說是對稱的。物距為Pf1時,得到放大的像;物距為P2時,得到縮小的像,在二次成像時透鏡聯通的距離為L。則
21PP′=和12PP′=1212PPPLD=′+=?
11L
DPDP+=
?=′再結合式(1)
不難得到透鏡的焦距為
LDf422?=(2)
2.凹透鏡焦距的檢測
上述四種方式要求物體經透鏡后成虛像,易于檢測凸透鏡的焦距,而不易于檢測凹透鏡的焦距。為了檢測凹透鏡的焦距,常用一個已知焦距的凸透鏡與之組合成為透鏡組,物體發出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后會聚,再經凹透鏡后成虛像。如圖3所示。若令(>0)為虛物
2S
圖1
圖2
縮小像放大像
177
的物距,為像距,則凹透鏡的焦距為:2
S′22
222SSSSf?′′
?=′(3)
三、實驗儀器
光具座1個,滑塊4塊物理實驗透鏡焦距測量,光屏1個,光源盒1個,遮光屏1個,透鏡座2個(凹透鏡1塊,凸透鏡1塊),3V電源1個,手探照燈1個。
圖四、實驗內容和步驟
1.光具座上各光學器件同軸等高的調節
先借助水平尺將光具座滑軌在實驗桌下調節成水平,之后進行各光學器件同軸等高的粗調和細調,直至各光學器件的光軸共軸,并與光具座滑軌平行為止。光學系統的共軸調節方式分為粗調和細調兩步。
(1)粗調:按圖4將光源、物屏、透鏡、像屏等光具夾固定好,先將它們靠攏,調節各自的的高低、左右位置和取向,憑雙眼觀察,使它們的中心處在一條和滑軌平行的直線上,使透鏡的主光軸與滑軌平行,而且使物(或物屏)和
成像平面(或像屏)與滑軌垂直。
(2)細調:如圖4(a)所示,使D>4f(f為
透鏡的焦距),之后固定物屏和像屏。將凸透鏡沿
光軸移到O1或O2位置都能在屏上成像,一次成大像A1B1,一次成小像A2B2。物點A坐落光軸上,則兩次像的A1和A2點都在光軸上并且重合。假如物
點A不在透鏡的主光軸上,則兩次像的A1和A2點不重合,若觀察到大像的A1點在小像A2的下邊,如圖4(b)所示,可以看出物點A在光軸之上,
這時應下降透鏡,反之則應下降增加透鏡。這么反復調節透鏡高度,使大像的中心趨于小像中心
(大像追小像),直到A1和A2重合,即說明點A已調到透鏡的主光軸上了。2.測凸透鏡的焦距(必做內容)
(1)用自準直測法檢測凸透鏡的焦距。將被光源照明的1字矢屏、凸透鏡和平面鏡
一次裝在光具座的支架上(平面鏡要盡量的緊靠凸透鏡),直到物旁出現清晰的像為止。
測出此時的物距,即為透鏡的焦距。在實際檢測時,因為耳朵對成像的清晰度的判定不免
圖4共軸調節
178
有些偏差,故經常采用左右迫近法讀數:使凸透鏡由坐往右聯通,當像剛清晰時停止,記下透鏡的讀數,再使透鏡自右向左聯通,在像剛清晰時又可讀一次讀數,取兩次讀數的平均值作為成像清晰時凸透鏡的位置。重復檢測三次。
(3)通過檢測物距、像距求凸透鏡的焦距。
將1字矢屏放在小于焦距處,固定物距P不變,調整觀察屏的位置,用左右迫近讀數法記錄成清晰像的位置。重復檢測三次
(4)用二次成像法檢測凸透鏡的焦距。
a.取1字矢屏到觀察屏之間的距離,并測出D。
fD4>b.固定D,聯通透鏡的位置,用左右迫近讀數法記錄呈清晰大像和小像時透鏡的位置,即可出L。因而估算出f
c.改變屏的位置,重復測3次,求出f及其不確定度。
3.凹透鏡焦距的檢測(選做內容)
在凹透鏡焦距檢測中,須要兩個透鏡共軸,首先采用大像追小像的方式,將物點A調到凸透鏡的主光軸上。之后降低凹透鏡(凹透鏡支座需采用二維可調節支座,以易于左右調節),同樣按照軸上物點的像總在軸上的道理,采用大像追小像的方式,直到凹透鏡中心在凸透鏡主光軸上。
a)如圖3所示,調節各器件共軸后,暫不裝入凹透鏡,并使物屏和像屏距離略小于4f。聯通凸透鏡L1,使像屏上出現清晰的、倒立的、大小適中的虛像BA′′,記下BA′′的位置。
b)保持凸透鏡L1的位置不變,將凹透鏡L2裝入L1與像屏之間,聯通像屏,使屏上重新得到清晰、放大、倒立虛像BA′′′′,記錄BA′′′′的位置。
c)采用左右迫近法記錄凹透鏡L2的位置XL2和XL2’,算出物距P和像距P',代入(2)式求出f。
d)改變凹透鏡位置,重復測3次,求f及其不確定度。借助測得的凸透鏡的焦距值,檢測凹透鏡的焦距。
五、實驗數據記錄及處理
1、自準直法:
物(像)屏位置讀數P=,凸透鏡位置讀數F=,(透鏡轉180o讀數)凸透鏡位置讀數F'=。
則凸透鏡焦距PFFf?′
+=2
=。
2、二次成像法(共軛法)
物屏位置讀數S0=cm,像屏位置讀數P=cm,則物屏與像屏距離D=|P-S0|=cm
179
次數成大像時透鏡位置
d1/cm成小像時透鏡位置
d2/cm透鏡聯通距離L=|d1-d2|/cm
透鏡焦距f/cm
f1=(D2-L2)/4D
2345
凸透鏡焦距:=1f=fδ1f1=(±)cm
3、凹透鏡焦距的檢測
光路圖見圖3。物屏位置讀數S0=cm,凸透鏡L1位置讀數cm,成像BA′′位置讀數cm。插入凹透鏡后(每次略改變位置),凹透鏡位置讀數及成像BA′′處位置讀數列于下表:
凹透鏡焦距:=2f,=2fδ,f2=-(±)cm
六、注意事項
1、安裝光具座時,應輕拿輕放,不要互相碰撞,以免影響檢測的確切度。
2、用戶常年不用時應將儀器置于儀器箱內保管。
3、透鏡不使用時應將其置于有干燥劑的袋子里儲存,避免透鏡變質,除去透鏡灰塵時要用專用紙或專用鏡頭擦帕子以免毀壞透鏡表面
七、思考題
1、能否用上述方式檢測厚透鏡的焦距或透鏡組的焦距?
2、在自準直法檢測凸透鏡焦距時,怎樣判別物屏上所成的像是透鏡的自準直像?
3、在實驗中應怎樣調節透鏡,使主光軸與光具座刻度尺平行,并使物平面與主光軸垂直?
4、設計一個借助自準直法檢測凹透鏡焦距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