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世界上最普通的,也是最反常的物質。
撰文|瞿立健
我們這個世界有好多“怪異”的東西,例如量子、黑洞、暗物質、暗能量、宇宙起源,等等。這種東西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點遠,不過,日常生活中也有與那些東西同樣奇特的東西,那就是——水。
奇特的水
司空見慣的水在科學上卻是最奇特的液體。有科學家列出出水起碼有66種反常性質。這種奇特的性質里,好多彰顯在專門的科學實驗里,也有一些性質可以輕松表現下來。
把一塊冰——固態的水——扔進冷液態水里,你會發覺,冰會浮在海面上,由于冰的密度大于液態水。這就是奇事一樁,通常液體匯聚為固體,密度減小,由于原子或分子在固體中的排列比在液體中更緊密。
水面正在結冰的時侯,用體溫計測一下各深度處水的氣溫,海面處水溫為0℃,而湖頂部氣溫為4℃,這是由于水在4℃時密度最大。
液態水的密度小于冰,且冰點時其密度大于氣溫稍高時的密度,否則,河流和湖泊會從下往上結冰,水底生物將無法存活。這對生命有重要意義,更不用說它們挺過歷史上多次漫長的二疊紀。
各氣溫下水的密度。圖源:CRCofand
河水頂部氣溫為4℃。圖源:~/sq//.png
另一方面,讓水下降一定濕度,須要吸收的熱比通常液體出奇得高,常下臥室的讀者都有生活經驗,油的升溫要比水快。水放熱能力強,這也有意義——如果放熱能力很差,氣候稍有變化,生態系統將遭遇滅頂之災。
水結冰時要膨脹,冰溶化時卻收縮。水起碼能產生17種晶體——即冰。
本文前面會再列出幾種水的奇特性質。
我們應當對水的奇特性質有感恩之心,否則,復雜的生命似乎不會存在,我們也就沒有機會閱覽這篇文章,感受水的神奇。
水為何行為古怪?
科學家思索問題,通常遵循還原主義思維,物質性質源自物質的結構。
這么,水是哪些樣的結構呢?
雙水記
故事溯源至1976年。
日本普渡學院的奧斯汀·安吉爾()和羅賓·斯皮迪(Robin)將水降溫,想瞧瞧水能降到多低的氣溫。
你可能會問,減少到0℃不就結冰了嗎?
不一定,假如容器內十分潔凈,水十分平淡,在0℃以下仍會保持液體狀態,這叫“過熱水”。
一瓶過熱水遭到擾動以后快速結冰。圖源:按照視頻制做
安吉爾和斯皮迪發覺一些奇怪的現象:體溫越低,過熱水的密度分布極其不均勻。常理來說,氣溫越低,水的密度應當越均勻。
水上面發生了哪些事情?
限于當時的實驗條件,難以觀測得更細致。
1992年,加拿大波士頓學院的彼得·普爾(PeterPoole)和吉恩·斯坦利(Gene)對水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研究(1992,360,324–328),再現了實驗中類似的現象。更重要的是,計算機模擬可以估算體系的各類性質,甚至分子的具體運動情況。
普爾和斯坦利依據她們的計算機模擬結果,看出過熱水的行為似乎和普通水弄成水蒸汽的情況很類似。普通水在一些特殊條件下,密度分布也會顯得極端不均勻。下邊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水從液體變為二氧化碳的過程。
二氧化碳和液體的分界線——汽化線。圖源:《邊緣奇跡:相變和臨界現象》
如上圖所示,液體浮力保持為P0,升溫,即液體狀態按圖中線LQ聯通,抵達點Q時,一部份液體開始氣化,即弄成二氧化碳。此時雖然繼續加熱,但氣溫卻不再下降,而是保持在T0。直至全部液體弄成二氧化碳,氣溫才繼續沿QG下降。在各類浮力下做實驗,可以得到一系列氣液共存的點,把這種點連上去,就得到一條曲線——汽化線。
仍然升溫或加壓,氣化線會仍然延展下去還是在某個點急遽而止?
實驗發覺水的密度是什么它表示什么,氣化線有個終點,這個點叫作臨界點,即右圖中的點。
氣化線有個終點,即臨界點。圖源:《邊緣奇跡:相變和臨界現象》
臨界點之外,物質是處于氣態還是液態?
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由于臨界點之外,氣態和液態的差異不復存在。沿圖中實線做實驗,物質可以從液態點連續地弄成氣態。
在氣固相變的臨界點附近,密度分布也是極端不均勻的。一個相關的實驗現象是臨界乳光,如右圖所示。(編者注:可參見《臨界現象200華誕,是誰最早發覺了這個化學現象?》)
用光照射受熱的乙酸,圖1為氣液共存狀態,圖2中發生了臨界乳光現象,即物質散射的光為紅色,這說明在光的波長這么小的尺度上,物質的密度都不均勻,物質顯得不透明且變得混濁。圖3為超臨界流體。圖源:維基百科
通常來說物質有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狀態。不過,數學學中更常用的詞是“相”,而不是“態”。
物質的“相”的種類比通常所說的“態”的種類要多得多。也就是說,對應于同一個態,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相”。例如,水的固態是冰,但冰有好多種不同的結晶形式,它們對應于不同的“相”。
物質從一種相轉換成另一種相,稱為相變。水從液態(或稱氣相)弄成氣態(或稱液相)就是一種相變。
我們回到普爾和斯坦利的實驗,她們通過計算機模擬發覺,過熱水在某氣溫附近密度也會顯得及其不均勻,這與氣固相變臨界點附近的情況很類似。于是,普爾和斯坦利構想,哪里是個臨界點,過熱水也可以發生相變,兩相分別是低密度水和萊西度水。
普爾和斯坦利的構想得到后續更精確的水模型的模擬結果支持,顯示她們的推測很靠譜,即水不僅氣化線的臨界點之外,過熱水還有一個臨界點。
過熱水會發生高、低密度水相變,類似普通水的氣固相變。注意,本圖中縱座標為體溫,橫座標為浮力。圖源:World
實驗上能不能見到這個臨界點呢?
很難,這個臨界點在-45℃,在如此低的氣溫下,水很容易就結冰了。
全世界多個杰出的課題組展開了研究,努力了26年,在2017和2018年,兩個獨立的精致實驗(2017,358,1589;2018,359,1127)確定,第二個臨界點是存在的,過熱水在適當條件下可以發生相變,即存在兩種結構的水。
具體是哪些樣的結構呢?
日本斯德哥爾摩學院的安德斯·尼爾松()院長與其合作者在這個方面做了系統的工作,我們直接介紹她們所得到的推論。
一水兩構
水的結構是水份子之間的互相作用決定的。
水份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兩個氫原子分別與氧原子緊密結合在一起,產生V字型結構,它們之間的結合形式物理家稱之為“共價鍵”。
氧原子和氫原子通過共價鍵結合產生水份子。圖源:科普中國
水份子整體是電中性的,但在分子內部,電量分布是不均勻的,氧原子頗有負電,而兩個氫原子頗有正電。當一個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和另一個水分子中的氫原子緊靠時,兩個水份子之間還會形成吸引作用,這些作用物理家稱為“氫鍵”。
水份子間官能團的產生。圖源:科普中國
官能團要比共價鍵弱得多,很容易被破壞。有人形象地說:“氫鍵相當于兩個人手拉手,可以拉也可以分。共價鍵聯接的是你自己的手和腳,不能分開。”
尼爾松依據她們的實驗結果,提出水分子在構象的影響下,可以有兩種排列方法,按多面體有序排列或隨機無序排列,分別組成低密度水和萊西度水。
水有兩種結構。圖源:New
以上理論可以解釋水的眾多反常性質,下邊略舉幾例。
正解反常
?冰的密度比水小。
冰中的水份子排列方法與低密度水底水份子排列方法相同,即多面體結構,而水底還有無序結構的新泰度水,因而,水的平均密度小于冰的密度。
?水在4℃時密度最大。
在0°C時,水份子更多地處于多面體結構的有序相,即低密度水占優勢。極端情況下,假如完全沒有無序的青州度水,液態水就締結冰了。氣溫下降,分子無規則的熱運動就越劇烈,有序結構就越少,萊州度水越占優勢,即水的密度下降。但當水溫達到4°C以上時,分子熱運動使水份子寬度隨氣溫下降而減小,水的密度從而減少。
分子仍然做著無規則熱運動,氣溫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有序結構就越無法維持。圖源:。
?水的比熱容明顯小于絕大多數液體。
加熱物質,使其升高三定量的體溫,但水比其他液體須要熱量更高,即比熱容更大,由于水須要一部份熱量來破壞低密度水的多面體結構。
?水的比熱容隨氣溫下降先降低后減小水的密度是什么它表示什么,在35°C時有個極小值,而絕大多數液體的比熱容隨氣溫下降而仍然減小。
在0至35°C之間,濕度下降造成水底的多面體結構不斷被破壞,以便水份子做無序的運動;隨著氣溫下降,多面體結構越來越少,水變得放熱能力在減少。氣溫達到35°C時,水底多面體結構破壞殆盡,水的比熱容開始表現得類似通常液體了。
水的比熱容與濕度。圖源:
?水的壓縮率——加壓以后,降低的容積與衣原體積之比——隨氣溫下降先降低后減小,在46°C時有個極小值,而絕大多數液體的壓縮率隨氣溫下降而仍然減小。
隨著氣溫下降,46°C之前,水表現得難于被壓縮,這是由于低密度水的結構漸趨解體,萊西度水比列越來越高。氣溫達到46°C以后,水底幾乎只有無序的青州度水,行為類似普通液體,氣溫越高越易被壓縮。
比熱容彰顯的是微觀結構數量的變化,壓縮率彰顯的是分子堆積的松緊程度,兩者極小值不落在同一氣溫,是正常的。
?水比絕大多數液體無法被壓縮。
這是電負性帶給水分子之間強烈的吸引力引起的,尤其是對于萊州度水。
?高壓下水分子更適于擴散。
高壓可破壞多面體有序結構,水份子排列越無序,越適于擴散。
?水受熱膨脹,加壓,更膨脹……
加壓使水更無序,從而便于膨脹。
不再列出水的更多反常性質給以解釋了。反正,水份子有兩種排列形式,這個理論與實驗相符,且能一致地解釋水的反常性質。
水的奇特性質的奧秘開始浮出水面,只不過,這讓水變得更古怪。
主要參考資料
New,2018,238,3180,26-29New,2010,205,2746,32-.Rev.2016,116,7463?ofwaterToday,2017,70,18-21數學,2010,39,79-84本文受科普中國·星空計劃項目扶植出品:中國文聯科普部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知識創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