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突觸水泡向突觸前膜聯通,與突觸前膜融合,突觸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釋放神經遞質突觸后膜上受體與神經遞質結合,引發突觸后膜形成動作電位發揮完作用的神經遞質沒有被徹底降解細胞膜內負電位向減小的方向變化稱為,極微量的神經遞質造成微小的電位變化細胞膜內負電位向減小的方向變化稱為,但不足以導致動作電位K+外流和C1—內流先用刻度尺檢測兩個微電極之間的距離,用剌激器剌激1次,同時用計時器記錄兩個微電極記錄設備發生變化的時間差,再估算出傳導速度
【解析】
靜息時,神經細胞膜對鉀離子的私密性大,鉀離子大量外流,產生內負外正的靜息電位;遭到剌激后,神經細胞膜的私密性發生改變,對鈉離子的私密性減小,鈉離子內流,產生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激動在神經元之間須要通過突觸結構進行傳遞,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其具體的傳遞過程為:激動以電壓的方式傳導到軸突末梢時,突觸水泡釋放遞質(物理訊號),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導致突觸后膜形成膜電位(聯通號),因而將激動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因為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因而神經元之間激動的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
(1)當圖1中的微電極M記錄到動作電位時,即激動傳導到軸突末梢時,突觸水泡逐步向突觸前膜聯通,與突觸前膜融合后,以胞吐的形式釋放神經遞質。突觸后膜上受體結合神經遞質后,引發突觸后膜上發生電位變化。
(2)在突觸小體未形成動作電位的情況下,微電極N上也會記錄到隨機形成的、幅度幾乎相等的微小電位變化,如圖2所示,說明有神經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但不能引起動作電位,猜測可能緣由是發揮作用后的神經遞質沒有被徹底降解,極微量的神經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的受體,造成微小的電位變化,但不足以導致動作電位。
(3)正常情況下,靜息時神經細胞膜對鉀離子的私密性大,鉀離子大量外流,產生內負外正的靜息電位;遭到剌激后,神經細胞膜的私密性發生改變,對鈉離子的私密性減小,鈉離子內流,因而產生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如圖3所示,微電極N上記錄到電位負值減小的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已知K+和C1—通道都參與了IPSP的產生,則在電位負值減小的過程中膜內負電位提高,是C1—內流的結果,而在抑制性突觸后電位恢復成靜息電位過程中是K+外流的結果,故IPSP的形成是K+外流和C1—內流的結果。
(4)已知從剌激開始到動作電位形成有一短暫的延后,且與剌激硬度有關。若要規避該延后對檢測精度的影響,精確檢測動作電位在神經軸突上的傳導速率,可通過檢測兩個電極之間的距離,同時檢測電極記錄到的動作電位的起始點的時間差即可,即:先用刻度尺檢測兩個微電極之間的距離,用剌激器剌激1次,同時用計時器記錄兩個微電極記錄設備發生變化的時間差,因而按照時間和距離的關系式估算出傳導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