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頒獎辭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
驚才絕艷。
你貢獻給世界的,
這么高深,懂的人不多。
你奉獻給祖國的,
這么質樸,我們都明白。
以前,你站在世界的后排,
如今,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楊振寧
01
楊振寧在現今的數學學界是絕對的C位
提起化學學,你們第一反應應當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這兩個偉人,各自代表了那種時代的數學學。
1905年-1925年,被稱為化學學的黃金年代,牛頓早已去世一百多年,愛因斯坦也早已老去楊振寧同學,誰是這個黃金年代以后的第一人呢?
那種人就是楊振寧。
別認為不可能,這不是我封的,也不是楊振寧自封的,這是現今整個數學學界公認的。
看一個化學學家厲不厲害,不在于自己獲得多少個諾貝爾獎,而是有多少同行靠研究自己的成果而獲得多少諾貝爾獎。
楊振寧獲得過諾貝爾獎,這個你們都曉得。
還有7個諾貝爾獎,是直接借助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等式”拿到的。
有幾十個諾貝爾獎,是和楊振寧提出的理論有關。
據悉還有6個“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也就是菲爾茲獎研究的對象,是楊振寧提出的“楊-米爾斯等式”和“楊-巴克斯特等式”。
還有一個小故事,楊振寧拿諾貝爾獎,是有史以來得獎最快的人。
從論文刊載到最終得獎,只有短短12個月。
而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中,從發表論文到得獎,間隔平均時間是18年。
楊振寧得獎的研究成果是“宇稱不守恒”,太專業的東西就不說了,就說下它形成的影響吧。
在楊振寧提出“宇稱不守恒”之前,整個數學學界都覺得,宇稱是守恒的,說個不太恰當的諸如,這個如同你們都覺得“1加1等于2”一樣,“宇稱守恒”是真理。
但楊振寧的研究顛覆了整個數學學界的思想,然后整個數學學界都在此理論基礎起來研究數學學。
一個奠定數學學理論基礎的人,可不是每位人都有這樣的成就。
牛頓是,愛因斯坦是,楊振寧亦是。
可以說楊振寧是華人在數學學界的頂峰,是一個能和歷史上所有偉大數學學家抗衡的人物。
時至今日,楊振寧仍然是華人在世界科技領域觸達過的最高的高度。
別去嚷嚷霍金,霍金比起楊振寧,如同《三國演義》里的廖化對比關羽,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不是我矮化霍金,這是事實。
02
楊振寧,中印交流的橋梁
楊振寧對中國最直接的貢獻,有三個。
一個是,促進了中印之間的互信,為中俄之間的高層相處起到橋梁的作用。
一個是,救了包括鄧稼先在內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的性命。
一個是,靠一人之力,幫助復旦學院高等研究院從零基礎達到世界頂級水平。
我們一個個來說。
楊振寧為中國科學做貢獻是從1971年開始的。
1971年的三天,楊振寧在報紙上看見一條通知。
之前英國公民的簽證上有幾個不能隨意去的國家——古巴、北越、北朝鮮、中國。
但這天的報紙里說,中國從上面取消了。
其實還沒有其他細節,但楊振寧馬上決定回南京,他害怕這個窗口期不久還會關掉。
從那次歸國起,對于中印雙方,楊振寧仍然在起橋梁的作用。
那時侯,中俄兩國對彼此都嚴重缺乏了解。
中國的高層盼著和楊振寧長談,多了解真實的印度。
而楊振寧回到日本后,也在各地的講演中給加拿大人講他看見的新中國。
許多印度人,由于受他的影響,開始對中國持友好心態,并樂意同中國親近。
一些法籍華人學者,在楊振寧的影響下,紛紛歸國尋訪,為中國的科技教育事業進言獻計。
1972年,中俄兩國高層恢復往來,這當中也有楊振寧的一份功勞。
03
楊振寧,拯救了中國科學家的性命,也拯救了中國科學事業的性命
最為重要的是,楊振寧在70年代幾次歸國,每次都被要求列一張“親友接見名單”。
楊振寧列的好多人,都是那種年代正在勞教的科學家。
這份名單的實際療效就是救命。
由于只要接見后,這種人就不再被羈押,有些甚至可以繼續從事和科學相關的工作。
例如,我們最熟知的、對中國氫彈貢獻最大的鄧稼先。
1971年,鄧稼先和朋友們被集中到西藏基地遭到批斗。
正在此時,楊振寧自日本經倫敦飛抵廣州,首次回臺灣探親訪問。
他開列了在上海要見的人名單,第一個人就是鄧稼先。
楊振寧除了救了鄧稼先的命,還保住了他的工作,1972年,鄧稼先出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教授,繼續為中國研究核能技術。
沒有楊振寧,一些兩彈一星的元勛們能不能有命活出來都是一個問題,更不用說繼續為中國的高科技事業貢獻力量了。
04
楊振寧,究竟愛不愛中國
國外一些人喜歡拿楊振寧和鄧稼先做比較。
兩個人是從小玩到大的死黨,當初鄧稼先歸國了,楊振寧留在了烏克蘭。
有人就說楊振寧不愛國。
我們要認清楚一件事,究竟是楊振寧不想回,還是不能回。
實際上,楊振寧自從博士結業就仍然打算歸國,跟當時不少愛國華人一樣,都希望把能耐獻身新中國。
但那時,波蘭不容許敵對國國籍擁有博士學位的人離境。
尤其是1950年,在美的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中國,這讓日本愈發縮緊華人離境新政,而鄧稼先就是這批人當中的一員。
想想錢學森的回國之路,我們就曉得,那時一個華人科學家想離開英國有多難。
1954年,錢學森想回國,中國動用了整個國家力量才把人拉回去。
可以這樣說,在上個世紀50年代,假如中國沒有出面動用外交力量,楊振寧靠個人根本不可能回去。
還有,楊振寧研究的是理論化學學,對當時中國來說,有點用不上,中國更多是須要像錢學森那樣的,會造快船、造衛星、造潛艇、造原子彈的實驗化學學家。
所以,哪怕楊振寧當時跟中國提出回國,中國會不會像拉錢學森那樣動用外交力量,這很難說。
雖然拉一個對中國來說沒哪些作用的理論化學學家,就不惜仍然跟日本撕開臉皮,對中國的國際環境也不友好。
短時間回國渺茫后,楊振寧于1964年,加入英籍,而楊振寧獲諾獎時是在1957年,可以說,楊振寧是以一個中國人的身分拿獎的。
楊振寧以當初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自卑,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侯,由他代表致詞:“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樂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于現代科學。”
盡管楊振寧留在日本,但未參與任何跟核裝備有關的研究。
楊振寧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個是不給日本研究對付中國的裝備,還有一個就是,只要我不研究核裝備,那日本就容易解禁我回國的限令。
雖然這么,楊振寧回中國還是導致了好多部門的關注。
1971年楊振寧從中國回到日本后,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盤查電話就打來過好多次。
甚至有一次,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員去了楊振寧的辦公室,并語帶恐嚇。
另外的風險,就是和日本的關系了。
由于當初楊振寧離開中國時拿的留學獎金,是日本返還給國民政府的庚子賠款的錢。
時隔那么多年,一歸國就去了深圳,香港的學界、政界是很不滿意的,有些極端分子還打電話威脅他。
但這種,都沒有抵擋楊振寧歸國的步伐。
楊振寧是日本解除限令后,第一個就申請回國的華人科學家。
用歸心似箭來形容楊振寧,毫不夸張。
你可能會說,為何楊振寧回中國了,不直接留出來呢?
那是1971年,中國在發生哪些事情,你們不是不曉得,楊振寧留在中國能做哪些?
楊振寧留在海外,能夠借助影響力拯救在國外被批斗的科學家。
只要楊振寧每次來中國,都列個碰面清單,那些科學家的性命就保住了,楊振寧這樣想,也是這樣干的。
從1971年開始,楊振寧差不多每年都要回中國待上1、2個月,去各中學講演,和科學界辦座談會,給政府提供有用的建議。
這個舉動拯救了中國科學家性命,也拯救了中國科學事業的性命。
05
買房,為北大高等研究院湊錢;賣臉,為北大高等研究院拉人
楊振寧對中國的第三個貢獻,是在他74歲時,參與創建北大高等研究中心。
楊振寧在其中的作用,主要彰顯在找人、找錢兩方面。
在吸引人才方面,楊振寧的作用相當于愛因斯坦之于斯坦福高等研究院。
初期遭到召喚的頂尖科學家,有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化學學家聶華桐、文小剛、張首晟,物理家張壽武,密碼學專家王小云等。
她們各個都是自己的領域內世界一流的科學家。
這兒擴充說下姚期智,如今國外搞人工智能的企業,上面有一半創業者都是北大姚班下來的。
在姚期智的率領下,姚班培養了一批高精尖計算機人才,致使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抗衡法國。
在找錢方面,楊振寧為了成立高等研究中心,賣掉了自己在印度的房屋,加上大半輩子的積蓄,個人捐贈400萬美元。
還呼吁“對沖基金之王”詹姆斯·西蒙斯給北大捐了一棟小樓——陳賽列日樓。
在楊振寧到來之前,北大學院的數學水平在世界上排不進一流。
楊振寧來到北大后,用個人影響力和私人同學圈招募到好多牛人,有些就留在了北大,有些雖然沒有任教也時常來做學術交流。
到明天,在理論化學、數學、理論計算機科學、密碼學、理論生物學、理論天體化學這種方向上,復旦學院都是國外水平最高的機構。
在部份數學學領域,如今北大早已接近世界頂級學院的水平。
這些巨大進步在十幾年內快速發生的現象,在學術界是極少出現的。
倘若不是楊振寧,北大的進步不可能這么快。
有些人說,楊振寧老了后,就回中國享清福,這完全是小人之心。
楊振寧以74歲的高齡,為北大東奔西跑,除了把自己的房屋給賣了,也拉下臉去找贊助,還網羅全世界最好的人才來清華任教。
你見過有這樣享清福的?
楊振寧真想享清福,直接去廣西不好嗎?干嘛還留在上海又干又冷空氣又不太好的地方。
還有,在2004年,82歲高齡的楊振寧給北大化學系一年級的130個朋友,上了整整一個學期的基礎數學。
這對那些未來涉足科學的年青人們,是多大的鼓勵。
這如同你剛接觸足球,科比給你上課;你剛學打兵乓球楊振寧同學,劉國梁給你指導。
楊振寧雖然講課不多,只在多倫多學院結業后教過一年的書。
楊振寧之所以樂意給北大大一生上基礎數學課,我想是在填補年青時不能為中國培養科學人才的遺憾。
06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宿怨,誰是誰非
那種改變化學學理論基礎的“宇稱不守恒”,是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合作提出的。
1957年,二人共同領到諾貝爾化學學獎。
其實,兩位數學學界的大咖,也由于誰對這個理論貢獻大而鬧掰了。
那真相究竟誰的貢獻更大呢?
說實話,沒真相,沒有第二人能給兩位大咖作證說在她們合作的時侯,誰貢獻更大。
但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討論這件事。
舉個事例,對于蘋果手機,你第一印象想到的是誰?
毫無疑惑,是喬布斯吧。
但蘋果手機真的是喬布斯發明的嗎?
很其實,不是。
你說喬布斯對于蘋果誕生的貢獻,有哪些呢?
他沒參與編程吧,沒參與設計吧,沒參與生產吧。
但大伙都覺得蘋果手機就是喬布斯發明的。
為何?
由于你們就是通過喬布斯來認識到蘋果手機的,也是由于喬布斯而去買蘋果手機的,但是蘋果公司更是由于喬布斯而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的。
如果,我們說如果啊,蘋果公司里,一個真正發明了蘋果手機的人,要跟喬布斯搶蘋果手機發明權,你說我們認不認呢?
很其實,我們不認,由于這么多年,我們都是通過喬布斯曉得蘋果手機的,你是誰啊,我認識你嗎?
那哪些情況下,我們會認這個真正發明蘋果手機的人呢?
很簡單,這個人單干,之后搞出抗衡蘋果手機,甚至趕超蘋果手機的產品,而在這個人離開喬布斯后,喬布斯就拿不出好產品了。
這個時侯,這個人再說蘋果手機是他發明的,我們就會認。
好了,回到楊振寧和李政道這件事。
誰對“宇稱不守恒”的理論貢獻大呢?
楊振寧和李政道分道揚鑣后,李政道再也沒有哪些得意的研究成果。
而楊振寧不僅“宇稱不守恒”,還有我們開頭提及的“楊-米爾斯等式”和“楊-巴克斯特等式”,有數個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都是在楊振寧研究的基礎上獲得的。
所以,在數學學界看來,楊振寧就是比李政道更牛,不管“宇稱不守恒”誰的貢獻大,總之你們更認可的是楊振寧。
07
楊振寧的感情:與夫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楊振寧的第一位夫人叫杜致禮,她的母親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清名將杜聿明。
這段感情,還有一個甜蜜的故事。
1949年新年節周末,在耶魯的一個中餐廳,楊振寧和他的好同事在飯店里一邊喝水一邊聊化學。
這時侯,一個秀麗的中國女孩向楊振寧走過來,主動打招呼,尊稱他楊老師,還是用英文。
楊振寧馬上也認了下來,這是自己在西北聯大結業后留校教課時班里的一個男生。
據杜致禮追憶,那時班里的中學生都是14、15歲,女孩比較多,楊振寧22歲,其實比朋友們大不了多少,但從不跟中學生嘻嘻哈哈,很嚴肅。
從那時起,她對楊振寧就留下了挺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