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在低滲氨水中破溶,Hb等內容物溢出,可得到較純的紅細胞膜,稱為血影(ghost)。人紅細胞膜由蛋白質、脂質、糖類及無機離子等組成,其中蛋白質占49.2%、脂質43.6%,脂類約8%。與其他細胞相比,紅細胞含脂類較多。
膜脂類磷脂與尿酸
膜脂類主要由磷脂及尿酸組成(下表)。其中磷脂占60%,甘油三酯和中性脂肪占33%,其余是糖脂質化合物。磷脂主要是磷脂酰膽堿(PC),占28%;磷脂酰乙酸胺(PE),占27%;磷脂酰丙氨酸(PS),占14%;鞘磷脂(SM),占27%;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酸、溶血磷脂酰膽堿等約占2%~3%。各類磷脂所含的脂肪酸都不同,通常規律在甘油的α-碳連結的是飽和脂肪酸,β-碳連結的是不飽和脂肪酸。各類磷脂肪酸濃度。但脂肪酸濃度不穩定,依飲食及外環境的改變而異。紅細胞不能合成脂肪酸,主要與血清中的脂肪酸進行交換更新。磷脂中以PC交換最快,1%/h,SM最慢。紅細胞膜上的非水解固醇與血清中非水解尿酸交換很快,因為血清內卵磷脂-尿酸甲基轉移酶(-)可將膽固醇酸酯轉化成尿酸,所以膜與血清中甘油三酯可很快達平衡。
紅細胞膜脂類組成
紅細胞膜磷脂中脂肪酸的濃度(占總脂肪酸的%)
注:+表示濃度不足1%
糖脂
糖脂有多種,紅細胞膜的糖脂主要是鞘糖脂。鞘糖脂是以鞘氨醇為骨架,通過丙酯鍵與一個脂肪酸相連,其極性背部是糖原或黃酮。紅細胞膜中的鞘糖脂因為糖的組分及結構的不同,也有多種;糖與糖的聯接很復雜,有1-3,1-4,1-6聯接,還有羰基結構,所以鞘糖脂的種類好多。鞘糖脂有許多功能,如紅細胞上的血型物質都與糖脂結構有關。
膜蛋白
紅細胞膜蛋白分為外周蛋白和內在蛋白。采用十二羥基磺酸鈉聚丙烯丙酯電泳(SDS-PAGE),用考馬亮藍染色,可將紅細胞膜的蛋白質分成7(或8)條主帶,按命名為1、2、3、4、5、6、7、8。用過碘酸-雪夫試劑染色(PAS染糖蛋白)可見4條帶。當紅細胞膜用x-100處理約1小時,除去大部份膜磷脂及尿酸,余下的膜在相差顯微鏡下觀察仍為雙凹圓盤形,這時的膜組成有區帶1、2、2.1、4.1、4.9及5,這種蛋白被稱為“膜骨架蛋白”()或殼(shell),它們在維持紅細胞形態及功能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參見下表1。其基因特征參見下表2。再有網織紅細胞與成熟紅細胞膜蛋白也有不同,在成熟過程中一些膜蛋白遺失,如轉鐵蛋白、胰島素受體、纖連蛋白受體在成熟紅細胞內沒有。
紅細胞膜的主要蛋白質
注:*:加合蛋白。有αβ兩種亞基
**,P55這兩種蛋白在SDS-PAGE都在帶4.9位置,所以寫在4.9的旁邊,但不是同一個蛋白
膜蛋白的基因特征
注:HE: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HPP:遺傳性熱變性異形紅細胞增多癥();HS:遺傳性球狀紅細胞增多癥();SAO:越南卵形紅細胞增多癥(Asian);RTA:腎小管酸中毒(renal)
一、區帶1和2蛋白合稱為收縮蛋白()。坐落紅細胞膜的外側,滿布于胞質中,有伸展及收縮功能,是紅細胞膜骨架蛋白中最主要的組成部份。收縮蛋白由α和β亞基組成,分子量分別為240kD和220kD。α亞基和β亞基的結構極相像,兩者的多肽次序已完全清楚。α亞基有22個片斷,1~9及12~19片斷有高度同源,稱重復單位,每位重復單位有106個多肽;第11、20、22片斷同源性較差;第10及22片斷有150個多肽。如用胰蛋白酶酯化,可產生5個區,即αⅠ~αⅤ。許多遺傳性溶血病,變異多集中在αⅠ區。β亞基由19個重復單位組成,用胰蛋白酶酯化,可分4個區,稱βⅠ~βⅣ。C端有4個乙酸化部位,可被酪蛋白激酶乙酸化。αβ亞基扭曲在一起成麻花狀,產生二聚體,二聚體再以頭-頭相連產生四聚體,紅細胞膜上多以四聚體方式存在。在0℃下提取的收縮蛋白多為四聚體(約占90%),少量二聚體;而在37℃、ATP存在下,四聚體易解離成二聚體。在電鏡下觀察,還可見八聚體或寡聚體。α和β亞基的尾部(α亞基的C-末端,β亞基的N-末端)可與區帶5、4.1蛋白連結。α亞基上有鈣調蛋白及SH3結合區。β亞基上有2.1蛋白連結部位和乙酸化部位,通過2.1蛋白還可與帶3蛋白連結。
二、在區帶2~3之間可見多條小帶,分別名2.1…2.5等蛋白。2.1蛋白又稱“錨蛋白”(),分子量為200kD,一分子2.1蛋白可與一個收縮蛋白四聚體結合。2.1蛋白可分三部份:一部份是N-末端區,分子量為90kD,有與區帶3蛋白結合部位;中間部份為62kD,有與收縮蛋白結合位點;C-末端為55kD,此區又稱可變區或調節區。實驗發覺2.2及2.3蛋白可與2.1蛋白的抗原發生反應,推斷它們的側鏈部份是一樣的,有可能是2.1蛋白的變異體。
三、區帶3蛋白是貫串膜脂單層的內在蛋白,多以二聚體方式存在,分子量約為93kD。它與水及陰離子(Cl-,HCO3-)運轉有關,所以又稱為“陰離子通道”。物理組成剖析,它是糖蛋白,大概含5%~8%的糖(半乳糖、乙酰胺基獼猴桃糖、巖藻糖、甘露糖、乙酰胺基半乳糖)。用胰糜蛋白酶酯化帶3蛋白,可將其分為三部份:膜兩側近血清面(C-末端),富含大量糖;跨膜區,肽鏈多由疏水多肽組成,穿過膜14次,緊靠膜外側含有賴谷氨酸殘基,帶正電荷,可能即是轉運陰離子的部位,HCO3-與Cl-交換,運轉速率極快,每秒可運轉1010~1011個分子;第三段塞入胞質區(N-末端),這一段氨基酸很活躍,有大量堿性多肽殘基,可與血紅蛋白(Hb)、3-乙酸甘油醛酯化酶(G-3-PD)、醛縮酶、區帶4.1、4.2及收縮蛋白等許多蛋白結合。帶3蛋白其運轉特性是單向的,依生理條件而異,借此來維持離子平衡。
四、區帶4蛋白坐落紅細胞膜外側,在電泳圖譜中可分為幾條小帶,分別名為4.1、4.2…4.5蛋白等。
1)4.1蛋白:由兩個亞基組成,分別名為4.1a(80kD)和4.1b(78kD)。4.1a/4.1b在正常紅細胞中是有一定比值的。用凝乳蛋白酶處理,可將蛋白分為四個區,第一區(N-末端)是30kD的片斷,含有半胱谷氨酸,糖基化及乙酸化部位均在此,近來報導在此區還可與PICLn蛋白結合。PICLn是ICLn基因編碼的蛋白,分子量約26kD,依賴Cl-的變化,調節細胞容積(cellvolum)及形態;第二區是16kD;第三區是10kD,有與收縮蛋白結合的位點;第四區(C-末端)是可變區。4.1a與4.1b的第1~第3區極相像,只是在第四區有差別,4.1a是24kD,4.1b是22kD,兩者只差幾十個多肽殘基。現有4個新基因4.1R;4.1G;4.1N及4.1B。它們所抒發的蛋白4.1R;4.1G;4.1N及4.1B分別存在不同的細胞及組織,在紅細胞膜上只有4.1R蛋白。
2)4.2蛋白:分子量約為72kD,在膜內多以寡聚體方式存在,可與帶3蛋白、2.1及4.1蛋白結合,以穩定2.1蛋白與帶3蛋白的結合。臺灣剖析一例4.2蛋白缺位的病人,因為在142編碼部位有點突變,造成GTC弄成ACT。這些病人帶3蛋白顯著降低,進一步說明4.2與帶3蛋白的結合。
3)4.9蛋白():是新發覺的一種蛋白,有3個亞基:一個52kD,兩個48kD。在堿液中以二硫鍵交聯產生二聚體,在電鏡下可見三個環結構,可與區帶3蛋白結合,極易被cAMP-依賴的激酶、Ca2+激活的激酶及蛋白激酶C乙酸化。可能以乙酸化及脫乙酸化調節結構變化。
4)P55蛋白:是分子量為55的蛋白,因為分子量與4.9接近,在SDS-PAGE中在4.9的位置。過去不了解,近來其蛋白結構已清楚,富含PDZ(PSD-95/discslarge/ZO-1)結構域,SH3及GUK(like)結構域。現已發覺許多與P55相類似的蛋白,已成為MAGUK()家族。P55與棕櫚酸結合,進而依賴脂肪酸插入質膜。P55在紅細胞膜上不是單獨存在,它與4.1蛋白、血型糖蛋白C產生聚體,維持膜的穩定性。4.1蛋白缺位,會造成P55的遺失。已知在P55甲基端的30個多肽的地方與4.1蛋白結合。
五、區帶5蛋白即肌動蛋白(actin),分子量為45kD,結構與胸肌中提取的肌動蛋白極為相像。紅細胞的肌動蛋白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纖維狀(),由12~14個肌動蛋白聚合而成,約長7nm,在電鏡下可見長的纖維;另一種是球形()。肌動蛋白與收縮蛋白結合時是球形,與質膜相連時是纖維狀的。
在此區內還有一個蛋白稱原肌球調節蛋白(),分子量為43kD。它是原肌球蛋白與肌動蛋白結合的產物,可穩定原肌球蛋白與肌動蛋白產生的微絲,可能與細胞分化及細胞形態發生有關,但還有待進一步否認。
六、區帶6蛋白坐落紅細胞膜外側,分子量為35kD,具有3-乙酸甘油醛酯化酶活性。
七、區帶7蛋白分子量為29kD,有人覺得它似肌鈣蛋白,也有人覺得它有Ca2+-ATP酶活性。與此分子量很相仿的還有一個蛋白稱原肌球蛋白()。因為它分子量與區帶7蛋白接近,在中與帶7同區。但不是同一個蛋白。它有兩個亞基,分子量為29kD及27kD。每位紅細胞有7萬~8萬個分子。每位分子原肌球蛋白可與6~7個肌動蛋白單體結合。由肌動蛋白組成的纖維狀肌動蛋白,約有33~38nm,相當于12~14個肌動蛋白單體,其寬度剛好與肌球蛋白二聚體的厚度相像,所以提出原肌球蛋白是禁錮肌動蛋白的,以保證它的生理功能。
近來報導在紅細胞膜上又找到一個蛋白稱口蛋白(),分子量為31kD,與區帶7相仿,稱7.2b蛋白,可能與離子通透有關。7.2b它還有兩個同型物,SLP-1、SLP-2(like-1,2),SLP-1存于非紅系細胞,SLP-2存在于成熟紅細胞膜上,可與膜內在蛋白及骨架蛋白結合,以調節離子轉運。
八、加合蛋白()加合蛋白是由2個為100kD和105kD的亞基組成,電鏡下呈不規則盤狀,厚5.4nm,半徑為12.4nm。每位紅細胞有3萬個分子。加合蛋白與收縮蛋白及肌動蛋白復合體結合,在其亞基上有與鈣調蛋白的結合點,在Ca2+存在下,可與鈣調蛋白產生Ca2+-鈣調蛋白-加合蛋白復合體,使收縮蛋白與肌動蛋白結合減小。因而,加合蛋白通過Ca2+和鈣調蛋白影響骨架穩定性,進而影響紅細胞的形態。
九、若將紅細胞膜SDS-PAGE用過碘酸-雪夫試劑(PAS)染色,可見四個區帶,稱:GPA(或稱PAS1)、GPB(PAS2)、GPC(PAS3)及GPD(PAS4),合稱血型糖蛋白(,GP)。因為它們含有涎酸(Acid),所以又稱涎糖蛋白(),近來發覺一個GPE,與GPA相像(下表)。
GPA:分子量36kD,含有糖,蛋白質分子量只有~14kD,結構分3個區:胞外區,1-17個多肽,有15個0-鞣質鍵的4碳糖及一個富含大量唾液酸的多糖,是紅細胞表面帶負電荷的主要來源,在避免紅細胞互相集聚及血管壁的攣縮中起重要作用。此部位也是MN血型抗體的攜帶區。如第一位是谷氨酸,第5位是吡啶是M型;第一位是亮谷氨酸、第5位是絲氨酸是N型。膜內區從72~100多肽與脂單層的PS及PI相連。伸向胞質的部份從101~131個多肽,功能還不清楚。GPB:分子量20kD。從基因結構剖析,GPA富含7個外顯子,除1,7不抒發外,2到6都抒發。GPB與GPA很相像,只是沒有外顯子3及6。GPE:分子量6kD,基因結構與GPA相像,只有外顯子2及5,并在2,5之間插入一個小片斷。GPC:分子量32kD細胞膜結構,蛋白部份只有14kD,其他都是糖,有12個0-鞣質鍵,1個N-鞣質鍵。N-末端1~57位多肽,膜內區58~81位多肽,C末端82~128位多肽。在第48位處有Ge血型。GPD:分子量23kD,蛋白部份為11kD。有6個0-鞣質鍵,無N-鞣質鍵,從基因結構剖析,GPC有4個外顯子細胞膜結構,GPD比它少第1個外顯子。
血型糖蛋白的命名及性質
膜酶
紅細胞膜的酶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坐落膜上,胞質內不存在,如核酸代謝酶類(腺苷酸環化酶等)、糖代謝酶類、ATP酶(Na+,K+-ATP酶、Ca2+,Mg2+-ATP酶)、蛋白激酶及甲基組胺等;另一類在膜與胞質中均存在,如個別乙酸酶類(堿性乙酸酶、2,3-二乙酸甘油酸乙酸酶等)、葡萄糖代謝酶類(3-乙酸甘油醛酯化酶、乳酸酯化酶等)、谷胱甘肽代謝酶類(蘆丁還原酶、谷胱甘肽二溴化物酶)。以上兩大類酶不能迥然分開,因為處理紅細胞的方式不同,可使酶喪失本性,發生集聚或解聚,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膜糖
紅細胞膜上的脂類好多,有半乳糖、甘露糖、巖藻糖、葡萄糖和唾液酸,濃度較多的有甲基半乳糖胺和N-甲基神經谷氨酸,這種糖多存在于伸展在膜外肽鏈上的多官能團糖鏈中,有多種功能,如抗體性(血型抗體參見下邊)、受體反應、信息傳遞等均與糖蛋白的糖鏈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