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學第一定理是涉及熱現象領域內的能量守恒和轉化定理,就指不同方式的能量在傳遞與轉換過程中守恒的定理,本篇文章就向你們介紹幾篇闡述熱力學第一定理論文,希望你們通過以下論文,對這一定理有所了觖,對自己論文的構思也有一定的看法。熱力學第一定理論文經標桿6篇之第一篇:關于熱力學第一定理的分析與講解摘要:熱力學基礎是《大學化學》課程的重要教學章節。熱力學第一定理是熱力學基礎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是學習熱力學第二定理的基礎。作者從教學內容設計環節舉辦了積極的教學變革實踐,從方式論和物理推論等方面落實教學內容,迸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學成果對同類課程設計具有借鑒意義。關鍵詞:熱力學第一定理;熱量;內能;學院數學;現有教材剛性規定了熱量、功和內能增量三個基礎數學量的符號,而沒有給出詳盡的解釋,導致中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心存疑惑。作者設計了三個化學過程,利用物理推論講解內能增量、功和熱量符號的規定原則,并采用歸納法介紹了熱力學第一定理。一、從生活中找尋事例,活躍課堂氛圍冬天摸到冰塊,手覺得嚴寒,這是由于我們手的氣溫低于冰塊的氣溫,人手的熱量傳遞到冰塊上了。這個過程是熱量從低溫物體自發傳遞到高溫物體的過程,是熱力學第零定律描述的過程。
二、借助內能表達式,規定內能增量的符號內能E是系統所有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內能的物理表達式:對于一特定的某種理想二氧化碳,體的摩爾數ν,自由度數量i和二氧化碳常數R都是定值,二氧化碳的內能E是氣溫T的單值函數。令理想二氧化碳的初始氣溫為Ti,末態氣溫為Tf,氣溫改變量ΔT=Tf-Ti,則二氧化碳內能的改變量可以表示為。當二氧化碳氣溫下降,為正值,故內能改變量ΔE為正值;當氣溫增加,故內能改變量ΔE為負值。三、借助絕熱過程,規定功的符號依據牛頓熱學基本知識,中學生早已對功構建直觀的理解,認識到功是力在空間的積累效應,力對任意質點做功可以表示為。力對帶有輕質活塞的絕緣密閉理想二氧化碳做功,是力對活塞做功,之后活塞把能量傳遞給理想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塞在外力的推進下,非常平緩往前聯通的距離,并壓縮理想二氧化碳,在這個過程中外力做功可以表示為。因為是絕緣系統,體既未能從外界獲得熱量也未能向外界傳遞熱量。外力促使活塞壓縮理想二氧化碳的過程是外界對理想二氧化碳施加能量的過程,給與的能量等于外力做功的大小,在這個過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之間的距離變小了,于是分子碰撞就愈加頻繁了,二氧化碳分子之間劇烈磨擦形成熱量,進而二氧化碳的氣溫下降,這說明外界對二氧化碳做功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內能。
假如令理想二氧化碳初始的內能為為Ei,末態的內能為Ef,則外界對二氧化碳做功W=ΔE=Ef-Ei.這個表達式說明系統內能增量與外界對二氧化碳做功之間是能量互相轉化的結果。據此規定功的符號:外界壓縮二氧化碳,外界對二氧化碳做正功。相對而言,二氧化碳對外做功則為負值。假如是二氧化碳膨脹,二氧化碳對外界做功,體做功為正值。四、借助等體放熱過程,規定熱量符號假設有一個剛性導熱的容器,其容積不會改變,故外界難以對二氧化碳做功,同樣二氧化碳也未能對外做功。剛性容器內盛有υ摩爾的理想二氧化碳,理想二氧化碳的初始內能是Ei,當加熱容器,外界傳遞給二氧化碳的熱量為Q,依據能量守恒的觀點熱力學第零定律,熱量全部轉化為二氧化碳的內能,此時二氧化碳的內能Ef=Ei+Q.為此,內能改變量ΔE=Ef-Ei=Q.若果系統向外傳遞熱量為Q,系統的內能減低。故而,系統吸收熱量,熱量的符號為正值;系統放出熱量,熱量的符號為負值。通過這段講課內容向中學生明晰了二個內容:熱量的作用之一:降低系統的內能。五、借助密閉非剛性容器內二氧化碳放熱過程,歸納熱力學第一定理的表達式假定有一個帶有輕質活塞的密閉容器,在平衡狀態下,活塞靜止不動。加熱密閉容器,體吸收熱量,二氧化碳分子運動速率降低,因而其平動動能Ek降低,按照浮力P的表達式,容器內二氧化碳的浮力減小,進而活塞遭到二氧化碳的推進力變大,曾經處于平衡態的活塞將在加熱后加快活塞向外運動,假如活塞向外運動了的距離,在這個過程中二氧化碳對外做功大小可以表示為。
另一方面,按照,二氧化碳分子的平均平動動能Ek降低,意味二氧化碳氣溫下降,二氧化碳內能降低。綜上所述,理想二氧化碳與外界交換熱量Q,可以形成兩個效應,其二是改變二氧化碳的內能,內能改變量為;其一是二氧化碳對外做功,令二氧化碳做功為W.在反復實驗和驗證的基礎上,們從能量守恒的角度總結出熱力學第一定理,其物理表達式為。熱力學第一定理是一個以熱力學系統為研究對象的經驗公式,是非常囊括熱能的、對能量守恒的描述,其符號規定是:系統吸收熱量時Q為正值,系統放出熱量時Q為負值;系統對外做功時W為正值,界對系統做功時W為負值;系統氣溫下降時為正值,系統氣溫增加時為負值。[1]馬文蔚,周雨青。數學學教程第二版下冊[M].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M].:,Inc.,2004.熱力學第一定理論文經標桿6篇之第二篇:探討熱力學定理的發展歷程和其內在邏輯關系摘要:熱力學基本定理是研究熱功轉化問題的理論基礎,在認識和學習熱力學基本定理的同時了解熱力學定理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有助于理解熱力學的內涵和真諦。本文詳述了熱力學四大定理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但是從能量的角度,探討了熱力學定理中內在的邏輯關關鍵詞:熱力學定理;熱力學史;邏輯關系;人類對于熱能的借助可以溯源到遠古時代,我們的先祖借助火來火鍋食物、制造工具、驅趕猛獸、驅寒烤火,這是對于熱能的直接借助。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技術的進步、人類生活生產的須要等誘因的推進,人類對于熱能的借助越來越廣泛,從直接借助到間接借助,爐窯、蒸汽機、內燃機等熱動力設備也應運而出。在科學和技術逐漸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也在不斷探求熱現象的本質以及熱功轉化的機制,并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先后構建熱力學四大定理,確定了熱力學是研究能量屬性及其轉換規律的一門科學。而熱力學史作為一門學科史,其研究的基本對象就是熱力學定理的起源和發展過程。目前對于熱力學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熱力學基本定理的起源與發展、熱力學相關科學家的生平介紹、熱力學與生活生產的關系等幾個方面。王竹溪[1]院士概述了熱力學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熱力學與生活生產的關系以及熱力學發展和哲學思想的關系。張輝[2]等人簡略概述了精典熱力學在化工生產中的應用及其發展歷程和存在的局限性。乃比江買提吐米爾[3]等人主要討論熱力學的發展導論和熱力學理論與其在熱現象中的應用。本文將詳述熱力學四大定理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但是從能量的角度探討了熱力學定理之間的邏輯關系。熱力學定理發展史概要17世紀末,法國國家的采礦業迅速發展,盡管煤焦儲量不少,但都存儲于地下水位之下,當時人們使用的抽水機不能否解決礦山漏水的問題。
現實的須要造成了蒸氣機的發明。1698年日本人薩弗里(,1650~1715)首先發明了借助水蒸汽來汲水的蒸氣泵。1712年日本人紐科門(,1663~1729)發明了帶活塞裝置的大氣式蒸氣機。1763年日本的機械師瓦特(JamesWatt,1736~1819)在紐科門發明的基礎上,將冷凝器和氣缸分離開,降低了冷凝損失,提升了熱機的熱效率。并且紐科門、瓦特等人對于熱機效率的改進只是基于試驗,沒有科學的理論基礎,首先觸碰熱機效率本質研究的是一位來自美國的科學家薩迪卡諾[4](Sadi,1796~1832)。1824年卡諾在其發表的《談談火的動力和能發動這些動力的機器》一文中,提出了理想熱機的可逆循環和卡諾定律。他覺得熱機必須工作于兩個熱源之間,而且在功的形成過程中,必將有一部份熱從低溫熱源傳遞到了高溫熱源。同時,卡諾還提出了理想熱機的熱效率極限值,這一觀點為熱功轉化的極限問題提供了理論根據。但當時卡諾的研究并沒有導致學界的廣泛注重,直至熱功當量被否認以后,學界才意識到卡諾的研究似乎早已觸碰到了熱力學第二定理的核心。
19世紀上半葉,科學的發展迎來了波瀾壯麗的五六年。科學家們在機械運動領域、電磁學領域、熱力學領域的研究都有很大的進展。1807年,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揚(Young,1773~1829)首次提出了能量的概念。1843年日本數學學家焦耳(JamesJoule,1818~1889)提出了檢測熱功當量的方式。他借助重物作功使受壓的水通過管的小孔噴吐,因此使管口加熱,此方式測得熱功當量為770磅/卡。熱功當量的否認極大推動了熱力學的發展。1850年美國化學學家克勞修斯[5](,1822~1888)在其發表的《論熱的移動力及可能由此得出的熱定理中》一文中。以焦耳的熱功當量為實驗基礎,提出了熱力學第一定理。同時克勞修斯在卡諾觀點的基礎上研究了能量轉換的極限和方向問題,提出了熱熱學第二定理。隨即的1851年,西班牙科學家開爾文侯爵(,1824~1907)其發表的論文中也同時提出了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理。1853年,美國科學家朗肯(,1820~1872年)把能量的概念運用到機械運動剖析中提出了機械能守恒定理。
緊接著1856年,開爾文子爵以朗肯提出的機械能守恒定理為突破口,闡明了機械能與熱能、電磁能、化學能等之間的轉化關系,并最終提出能量守恒定理。20世紀初,科學界正經歷著巨大的改革和發展,量子熱學的出現促使數學學的研究步入到了微觀粒子的范疇。熱力學也因而步入到了以微觀粒子為視角的統計熱力學領域。1906法國科學家能斯特(,1864~1941)按照實驗發覺,物理反應室溫越低,恒溫反應熵變越小。為此他推測出在室溫趨向絕對零度時,等溫反應過程中體系的熵值不變。1912年,能斯特又提出絕對零度不可能達到原理:不可能使一個物體冷卻到絕對濕度的零度。絕對零度不可達到原理也被稱為熱力學第三定理。1939年,波蘭化學學家拉爾夫福勒(Ralph,1889~1944)在其專著《統計熱力學》中詳盡的研究了統計熱學的平衡態理論和熱力學之間的聯系。并首次提出了熱力學第零定理的敘述:假如兩個熱力學系統中的每一個都與第三個熱力學系統處于熱平衡,則它們彼此也必將處于熱平衡。熱力學定理的內在邏輯關系熱力學基本定理構成了熱力學的理論基礎。
本文提出了一種觀點,從能量的角度闡明了熱力學四大基本定理之間的邏輯關系。熱力學第一定理是能量守恒定理,在熱功當量和分子運動論的基礎上定義了內能的概念,強調在熱功轉化過程中應遵循能量守恒定理。熱力學第二定律可理解為能質耗損定理,定義了熵的概念。熱功轉化應遵循能量守恒原理,但熱量不能百分之百的轉化為功量,熱和功是兩種不同品味的能量,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侯,存在一定的耗損,這些耗損的程度被定義為熵。熱力學第三定理可以被稱為能量最大定理,熱三律定義了絕對零度的概念。熱二律表明熱力學第零定律,熱功轉換過程中一定存在耗損,這么此耗損的起點在哪些地方呢?能斯特定義了絕對零度為耗損發生的起點,即在絕對零度時無耗損發生,熱可以百分之百轉化為功,此時系統的熵為零,系統分子表現為最大程度的有序狀態,但同時能斯特又強調了絕對零度是不能抵達的,即熱不能百分之百的轉化為功。最后,熱力學第零定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