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陳寅恪、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復旦學院百年歷史上四大先哲,他是李政道、楊振寧、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森、鄧稼先、朱光亞、王淦昌、趙九章、王大珩、彭桓武等等這一連串閃亮科學界的頂級大師,共同的老師。
李政道大二的時侯,是被他破格選送去德國的,李政道后來說:“他決定了我的命運。”
華羅庚,小學生學歷,是他讓其在北大算學系任職,又送去美國深造,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惜無盡。”
他叫葉企孫,他是復旦學院化學系的開創者、首任理學教授,他一生培養出2位諾貝爾獎得主、1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狀獲得者、79位國家教授。
在一個兵荒馬亂、烽火連天的時代,葉企孫在遍地焦土上栽下了稚苗鱗莖,在新中國創立后開出滿院春意,結出累累碩果!
世有伯樂,之后有千里馬,在中國科學史上這個伯樂正是葉企孫!
葉企孫、潘光旦、張奚若、張子高、陳毅、周培源、吳晗等人合照
01年少敏而好學
葉企孫,亦稱鴻眷,字以行,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北京縣唐家弄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媽媽葉景澐是清光緒(1884年江南武舉)進士,國學功底很深,家有藏書近萬冊。
1898年,這一年物理學界大師葉企孫,中國的首都南京風云四起,丙辰變法還沒掀起浪潮便被抹殺在搖籃中,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后,留下的是一地雞毛。
1898年,這一年,遼寧南京,一代偉人周恩來首相降生,也就是說周恩來首相與葉企孫三人同年出生,同歲!這一年,開國元帥彭德懷和劉少奇同樣是在這一年誕生!
同樣是這一年,領導中國倒幕運動的中央實權人物恭郡王奕?去世,倒幕運動核心人物紛紛離去,封建地主階層發起的倒幕運動徹底失敗!
這其實是一種交接,標志著中國舊時代的結束,新時代的蘊育而生!
葉企孫
1913年,年僅15歲的葉企孫便考入復旦中學,1918年,20歲的葉企孫在復旦中學高等科結業后赴美留學,1920年獲蒙特利爾學院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獲耶魯學院哲學博士學位。
葉企孫在耶魯學院時,就在知名化學學家杜安指導下,同帕爾默合作,借助X射線連續譜長波限與電子加速電流的關系實驗測定普朗克常數的值。這篇論文于1921年4月在日本數學學峰會上宣讀,并在日本光學會季刊及日本科大學匯刊上發表,這是當時用x射線測定h值的最佳實驗數據,常年在國際上沿襲。1921年之后,葉企孫轉向磁學研究,在高壓化學學家布里奇曼的實驗室中研究流體靜壓強對鐵磁性金屬的磁導率的影響,因而于1923年獲博士學位。葉企孫于1923年6月在英國耶魯學院獲博士學位后,即赴英、法、德、荷、比等亞洲國家的學院和數學研究所訪問了半年左右的時間,考察了法國高等教育和科研情況。
事情若是根據現有的軌跡發展下去,葉企孫可能會在科技學術領域獲得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是他卻選擇了歸國教書育人,關于這一選擇,我想葉企孫說的一句話,將他的心曲和對祖國的熱愛顯露無疑:
沒有自然科學的民族,決不能在現代立腳得住。
年少時在美國留學的經歷,寬廣了少年葉企孫的視野與眼界,舉目四望,四周盡是洋人!回望眺望祖國,硝煙四起,積貧積弱,科技荒蕪!年少的葉企孫,意氣風發,立志報國,舍棄了美國優厚的環境和待遇,背起行囊,決然毅然地踏上了歸國的公路。
這一去,便是一生!從青絲到白首,從翩然少年到垂垂老翁,他將一生奉獻給了深愛的祖國!
葉企孫
02大師們的老師
1924年3月,葉企孫應西南學院化學系院長胡剛復的約請出任副院長,講授熱學、電子學和近代化學等課程。1925年西南學院化學系第一屆大專結業,葉企孫又北上應聘復旦中學副院長,在北大分校開始籌備學院專科。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廈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學院不是幾幢大廈就可以稱之為學院,必有大師坐陣才行!但是,難堪的是,剛才成立的北大學院化學系只有葉企孫一名老師,無人可用!于是,葉企孫兼任了所有化學學課程的講授,一個人主講各門主課,一年級院士普通化學,二年級教授電磁學,兩年級院士光學。在上課之余,葉企孫也在為老師的問題到處奔忙,請托人情,到處拜訪,總算請來了吳有訓、薩本棟、周培源等名師你們。1929年,北大設文、理、法3個大學,葉企孫連任為理大學教授,這是復旦學院首任理大學教授,同年在葉企孫的約請下熊慶來、楊武之、張子高、薩本鐵等人加入北大理大學,那些人后來都成為了復旦學院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
一顆熱枕之心付于一生熱愛的教育事業,一顆真心也博得了中學生們的敬愛!
李政道在抗日期間由廣東學院退學到西北聯大,卻發覺葉企孫講授的電磁學課程自己之前早已學過。為了不浪費時間,他借了高年級的教材在課堂上看。
有三天,葉企孫發覺李政道在班上總是低頭看書,并未聽他授課,但一提問題卻總表現出眾。于是葉企孫對李政道愈發留心,用來李政道看的書,發覺是結業年級的課程,葉企孫找李政道談話:“你能讀懂這本教材嗎?”
“能,快看完了。”
“你能讀懂這本書,還來聽我的課,不純粹是浪費時間嗎?”
然而,與此同時葉企孫也觀察到李政道的實驗課非常薄弱。葉企孫洞察到這一點后,就找李政道談話說:
“以后有我的課,你可以不來聽了,我批準你免課。并且,實驗你必須做,絕對不許曠課!”
三天,李政道所在班級進行電磁學考試,試題是葉企孫出的。李政道很快做完了卷子,他覺得十拿九穩能得100分,最差也能得95分以上。考試成績公布時,李政道僅得了83分。葉企孫說:“你看,你的理論成績我給了58分,滿分是60分,這個分數在大家班級應是最高的,但你的實驗不行,僅得了25分。把兩項成績加上去,你的考試成績為83分。”李政道聽葉老師這樣一說,立刻心服口服。
第一排躺臥者左四葉企孫,左五梅貽琦,彎腰者左六吳有訓
1946年春,華羅庚、吳大猷、曾昭掄三位院長受政府委托,分別推薦物理、物理、化學方面的優秀研究生去英國深造讀博士課程,其中數學系有兩個名額。吳大猷推薦了已留校任教的朱光亞,還有一個名額沒有定出來,就去找葉企孫商議。葉企孫推薦的正是李政道,而李政道當時只是一個19歲的大二中學生,一時成為西北聯大的重大新聞。葉企孫并沒有看走眼。僅僅11年后,李政道就在日本與自己的師弟楊振寧摘取了諾貝爾化學學獎的桂冠!
葉企孫把畢生精力都貢獻給了中國教育和科學事業,在北大舉辦了20余年的教學科研工作,三度出任化學系院長,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培養起中堅力量。
從1929年復旦學院化學系第一屆結業生算起,到1938年的十屆數學系共結業大專生71人,她們中連任中國科大學教授的有21人,連任英國國家教授的2人,成才率之高,實為歷史罕見。其中代表人物有兩彈一星功勛王淦昌,中國衛星頭號功臣地理學家趙九章,中國原子彈核彈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彭桓武,中國原子能之父的錢三強和熱學家錢偉長,有中國居里夫人之盛譽的才女核化學學家何澤慧,中國現代光學技術與工程先驅王大珩、周同慶,世界應用物理大師、美國科大學院士林家翹,日本工程院教授戴振鐸,中國統計數學奠基人王竹溪,中國受控核聚變裝置總設計師李正武,中國衛星測控第一人陳芳允,國際光學最高獎獲得者龔祖同,還有理論化學學家張宗燧、胡寧,核化學學家施士元,固體化學學家葛庭燧,月球化學學家翁文波、傅承義、秦馨菱。從1933至1939年結業于清華理大學的中學生獲教授稱號的總計55人,她們成為20世紀下半葉中國科學發展最根本的力量!
葉企孫的中學生們
03赤子之心
1937年,葉企孫原本正打算出國訪問,七七事變的槍炮聲卻讓他選擇舍棄了此次機會,滕縣淪陷,復旦學院的師生紛紛南下。葉企孫決定留在國外保持科學的火種,積極轉移復旦學院的重要資料設施,護著中學生們進行轉移。熊大縝遭到葉企孫的影響,同樣選擇赴德留學的資格,加入了抗戰浪潮,而葉企孫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在大后方積極為抗戰前線的中學生提供物資上的援助。
而這份赤子之心,卻讓葉企孫在70年代遭到不白之冤,含恨出獄,在背負唾罵中離開人世。
1946年,抗日勝利后復旦學院遷回北平復課,1948年末,北平政局風云變幻,解放軍迫近北平,國軍蔣介石政權風雨飄搖之際,意圖從臺灣帶走大量人才,葉企孫也赫然在列,日本的一家基金研究會也發來約請函,可以提供一筆研究科學的補貼金,用在耶魯學院或則麻省理工舉辦研究。
但是,這種葉企孫都拒絕了,他說,北大辦學原本置身于局勢演變之外,國軍走與不走,與北大園無關。
1977年1月12日,79歲高齡的葉企孫在常年殘害摧殘中,深陷彌留之際,在人生最后的時刻,口中仍喃喃自語道:回北大園...
1977年1月13日21時30分,一代大師離開人世。
1987年,葉企孫沉冤得以洗刷平反,1992年,諸多北大校友聯名倡議為葉企孫樹立雕像,趙忠堯、王淦昌、楊振寧等127人簽名,平均年紀高達72歲。
1999年9月18日,中央隆重嘉獎研發兩彈一星的功臣物理學界大師葉企孫,23位科學家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狀”,23人中有9位是葉企孫的學術,2人是他中學生的中學生,另有2人關系密切。
新中國的13位兩彈一星功臣,與葉企孫有著直接或則間接的師生關系,這種只不過是葉企孫為中國培養科技興國的棟梁之材的一個集中彰顯,葉企孫沒有孫輩,卻為國家培養了千萬英才,葉企孫沒有遺產,卻為民族留下了永恒的財富!
事業功德,老而愈明,死而愈光!正是葉企孫老先生的真實縮影。
葉企孫雕像啟幕典禮
04序章
葉企孫,被譽為中國近代化學學的奠基人,為什么就能培養出大量的大師,作為一個成功的老師,他的絕招是啥?
我想有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身學術水平高
葉企孫,本身學貫中西,一代宗師。年少即獲日本你們耶魯學院博士學位,并被遴選為中央研究院教授,是中國首位研究電磁學的科學家。師從實驗數學大師布里奇曼,與當時世界一流數學學家同行視察了一些名勝古跡,高等中學數學研究所等,對其學術水平做了質與量的提高。其日本時朋友對其評價極高,覺得葉企孫刻苦好學。
因而葉企孫廣博學識為其培養79位教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熱忱之心
葉企孫對人才一向是求賢若渴,葉企孫是一位專職幫襯大師的大師,吳有訓是第一位被委任為復旦學院院長的人,由于葉企孫看中吳有訓在日本留學時玩命做實驗,短短幾個月,做實
驗用壞了20多個X射線管,并在留美中學生中聲名鵲起。后獲知吳有訓要歸國完成一項畢其一生就能完成的使命,科學報國并與葉企孫走到一起。葉企孫對吳有訓開出了比自己還要高的年薪,并提供了一個令吳有訓非常滿意的科研環境和實驗室。這促使吳有訓三年多時間后又一次迸發士氣,短時間內碩果連連,又一次吸引了世界數學學界的眼珠,并作為中國首位在英語外刊《自然周刊》發表文章的科學家。
算學系院長熊慶來見到華羅庚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程式解決不能創立之理由》,不禁連連稱贊,但在院長會上,有關他小學生身分和殘障人身體問題,引起了相當激烈的爭辯,是葉企孫力排眾議,鼎力關注,促使華羅庚在適宜其創作的環境中發表了許多刊物。同時也成為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這一切都益于葉企孫的栽培。
第三:因材施教
葉企孫重視因材施教,對不同事生制訂不同的教學任務,甚至是考試也按照不同人的學習水平,制訂不同的試題。
“兩彈一星”功勛獎狀的汪德熙有個馬大哈大意的毛病,多年難改。在一次考試的大題上,他原理和估算方式都正確,偏偏馬大哈弄錯了一個減號。若是其他老師閱卷,交納幾分就行了,但葉企孫卻把整道題的分數都扣掉,還在全班朋友面前狠狠地把汪德熙批評了一通。汪德熙這才倍感自己的毛病不是小事,自此下決心改掉了馬大哈大意的毛病。
惟有對每位中學生都有著深入的了解,能夠針對不同事生的特性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讓每位中學生都成材。葉企孫是怎么做到的呢?這顯然不能不提起他的午宴的傳統了。葉企孫每周都要約請數學系的中學生們到家中聚會或吃點心,名日“茶話會”。每到此時,葉企孫就會作出一桌好菜。飽餐一頓以后,泡上一壺香茶,師生談笑風生,從學習中的苦惱到人生的理想無所不談。四六年間,葉企孫的住所一從北大學院的“北院七號”到上海學院的“鏡春園76號”始終是他零距離接觸中學生,隨時了解她們內心世界的最佳場所。
北大園
說起,中國科學家,你們想起的會是袁隆平、屠呦呦這樣的行業領軍人物,又或則是于敏、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在荒漠中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地為著國家的振興付出青春。
雖然,還有像葉企孫這樣為著科研教育學者站在那些科學家背后默默付出,用著自己的知識培養著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提供者科學發展的后繼力量!
葉企孫,輕輕地走了,卻給中國留下了科技發展的薪火,薪火相傳,最終點燃現在中國科技發展的洶洶大勢,這一切離不開老一輩科學家的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