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如圖所示,小杜朋友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實驗中,步驟如下:把一支燃起的蠟燭A置于玻璃板上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蠟燭B矗立在玻璃板后邊聯通,直至看起來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此時在白紙上記下蠟燭A和蠟燭B的位置。
(1)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的目的是,實驗中蠟燭(選填“需要”或“不須要”)燃起;
(2)實驗時,將燃起的蠟燭漸漸緊靠玻璃板,它的像大小將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3)實驗中若移開蠟燭B,將光屏置于像的位置,應(選填“直接”或“透過玻璃板”)觀察光屏,看不到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是(選填“虛像”或“實像”);
(4)小杜為了更好地研究像與物的位置關系,采用了彩色LED光源進行實驗,你覺得圖中字母形狀的光源,可以完成該實驗的有個;
(5)小杜看見自己的腕表與同桌的腕表相同,于是突發奇想將兩塊表帶代替蠟燭A、B,正立于玻璃板外側(如圖所示),此時A腕表表針指在9點整,這么B腕表的表針應調至點能夠與A腕表表針的像完全重合。若將玻璃板繞著MN順秒針旋轉45°(如圖所示),則B腕表的表針應調至(填時刻)點能夠與A腕表表針的像完全重合。
10.在做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的實驗后,小明想探究潛望鏡成像的特性,于是打算了字樣相同的兩塊鍍膜玻璃板(含支架)、一個“F”字樣的LED光源、另一個與光源一樣大的“F”字樣的光屏和一些硬紙板等器材。他在水平桌面上組裝的裝置如圖所示,并標明了兩玻璃板的位置和光線。
【設計并進行實驗】
(1)選用“F”作為光源,而不用蠟燭,目的是;
(2)從設計圖中可以發覺,雙眼觀察的玻璃板前面沒有被紙板遮住,其目的是;
(3)將光屏矗立在雙眼直視的玻璃板前面并聯通,人眼透過玻璃板觀察,直至看起來光屏上的“F”跟耳朵聽到的像,并在水平桌面上記錄兩個“F”的位置;
(4)聯通光源至
線上的不同位置,重做上述(3)步驟;
【交流評估】
(1)小華覺得實驗應當在的環境下進行;
(2)小華覺得實驗中還存在問題,不能完全得出普遍規律,改進的方案是;
【拓展】某同事在使用自己制做的潛望鏡時發覺在觀察口處看不到景物。
(1)請你推測在觀察口處看不到景物的緣由是;
(2)寫出檢驗你的推測是否正確的方式:。
4.如圖所示,將白色玻璃板作為平面鏡豎直放置在一張方格紙上,并打算了兩個相同的棋子A和B以及刻度尺、鉛筆等,拿來探究棋子A在平面鏡中成像的特性。
(1)實驗操作要解決兩個問題:
①如何確定的位置?
②如何比較的大小來判定像的性質?
(2)實驗時,將白色玻璃板放置在一張方格紙上,在玻璃板前放一個棋子A(如圖所示),應(選填“透過”或“不透過”)玻璃板來觀察這個棋子的像;
(3)為了確定像的位置,將另一個相同的棋子B放在鏡后,使它與重合,此時棋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這些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式是(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取代法”)。悉心的小芳看見在像B處的旁邊還有一個較模糊、與像B有部份重疊的像,出現兩個像的緣由是。
(4)為了研究像和物到鏡面距離的關系,應多次改變(選填“A”或“B”)棋子的位置,重復前面的實驗。你會發覺兩個棋子到鏡面的距離,兩棋子關于鏡面。
(5)移去棋子B,將白卡片置于棋子B的位置上,觀察光屏上的像是否存在。人的耳朵應當(選填“棋子A處透過玻璃板觀察”或“直接觀察光屏”)。
(6)實驗中,小強正在觀察蠟燭A的像,,這個像是由光的產生的。小雪朋友用化學書擋在玻璃板的旁邊,這么小強(選填“能”或“不能”)聽到蠟燭A的像;
(7)假如實驗選擇蠟燭做實驗,與棋子相比用處是:,缺點是:
(8)若將蠟燭A往右聯通,則觀察到的像將(往右/向左/不)聯通,若蠟燭A不動,將玻璃板向左聯通,則觀察到的像(往右/向左/不)聯通。
(9)實驗時,選用0.5cm的玻璃板,將蠟燭A距離玻璃板兩側10cm,發覺在玻璃板的前面呈兩個像,則兩個像之寬度離為cm。
(10)某同事共進行了三次實驗,用刻度尺分別測出蠟燭和像到玻璃板的距離他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
(11)同小組的小強從實驗中得到啟發,想確定屋內鏡子成像的反射面,他將筆尖貼近鏡面A,如圖己所示,發覺筆尖的像與筆尖之間有一段距離,說明鏡面(填“A”或“B”)是反射面。
(12)小明在實驗過程中,讓玻璃板沿OO′軸(玻璃板與桌面的接觸部份)方向水平往右聯通,
結果他發覺鏡中自己的像相對于自己聯通(往右/向左/不);他又將玻璃板繞OO′軸轉向自己,發覺鏡中自己的像(轉向自己/轉離自己/不動)。
(13)若把平面鏡換成表面不平的毛玻璃,(選填“能”或“不能”)探究出平面鏡的成像規律。
(14)小柯根據圖中的檢測方式,改變蠟燭A的位置,認真檢測并記錄了一些數據: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之后得出像距大于物距的推論,你覺得他得出錯誤推論的緣由是:。
6.小明朋友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時,所用的實驗器材有帶基座的玻璃板、白紙、筆、火柴、光屏、刻度尺、兩支外觀相同的蠟燭A和B。
(1)選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主要是為了易于;
(2)在豎直放置的玻璃板前燃起蠟燭A,拿(選填“點燃”或“未燃起”)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后邊聯通,在找尋蠟燭A的像的位置時,聯通玻璃板后的蠟燭B,使它與蠟燭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
(3)為了確定像的虛實,聯通蠟燭B,在其原先位置上放置一塊光屏平面鏡成像用茶色的玻璃,耳朵應當在圖中的(選填“A”或“B”)這兩側觀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光屏上難以呈現蠟燭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成的是實像;
(4)當蠟燭A向玻璃板緊靠時,像的大小;
(5)為了讓右座的朋友也才能認清蠟燭的像,小明只將白色玻璃板往右平移,則蠟燭像的位置(選填“向右聯通”、“向左運動”或“不變”);
(6)實驗結束后,小明無意間從平面鏡中看見墻壁的電子鐘的像如圖乙所示,這時的時間是;
(7)小明去超市買鞋,站在豎直放置于水平地面上40cm高的試鞋鏡后面時,看不到自己穿的鞋的像,如圖丙所示,小明離穿衣鏡遠一些看見自己鏡中鞋的像,小明穿著鞋的腳壓低一些看見自己鏡中鞋的像。(兩個空均填“能”或“不能”)
7.小明朋友借助兩支同樣的蠟燭等實驗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
(1)實驗時,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矗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在紙上記下平面鏡的位置,把一支燃起的蠟燭置于玻璃板的后面,該朋友應在玻璃板(選填“前面”或“后面”)觀察蠟燭經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再拿一支外型相同但不燃起的蠟燭,矗立著在玻璃板后邊聯通,直至看起來它跟完全重合;
(2)假如將光屏放在像的位置,(選填“透過”或“不透過”)玻璃板,觀察光屏上有無像;
(3)小明看見自己的腕表與同桌的相同,于是突發奇想將兩塊表帶取代A、B蠟燭,正立于玻璃板外側,如圖所示平面鏡成像用茶色的玻璃,此時A腕表表針指在9點整,這么B腕表的表針應調至點能夠與A腕表表針的像完全重合;
(4)如右圖所示是由本實驗得出的推論在實際生活中的一個應用。檢測視力的時侯,視力表放到被測者腦部的后上方,被測者辨識旁邊墻上鏡子里的像。則視力表在鏡中的像與被測者間的距離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