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一:檢測物體運動的平均速率
實驗裝置:
核心問題:
(1)實驗時,要檢測貨車在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率,就要檢測其對應的路程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非常是在檢測路程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檢測時間時,要做到貨車開始運動的同時開始計時,貨車撞擊金屬片的同時停止計時。
(2)斜面要長一些并且要保持較小的斜度,這樣貨車在下降時運動得慢些,運動的時間長一些,以易于較確切地檢測貨車運動的時間。
(3)在實驗過程中,斜面的斜度不能改變。
(4)難點是理論推論全程平均速率V和上半程V1、下半程平均速率V2之間的數目關系。即V=2V1V2/(V1+V2)
實驗二:探究固體融化時氣溫的變化規律
實驗裝置:
核心問題:
(1)酒精燈要用打火工具燃起,絕不能用一盞酒精燈去燃起另一盞酒精燈。
(2)酒精燈加熱用外焰,用完必須用燈帽蓋滅,不能用嘴吹熄。
(3)實驗時為了使海波和石蠟受熱均勻,試管應當選細一些的。
(4)實驗時,氣溫計的玻璃泡要與海波或石蠟充分接觸,但不能見到試管壁或試管底。
(5)48℃時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海波的狀態不確定,有三種可能:固態、液態或固液共存態。這點易錯。
實驗三:探究水沸騰時氣溫變化的特征
實驗裝置:
核心問題:
(1)實驗時燒瓶中的水要適量,水太多,加熱時間會太長,且水沸騰時容易濺到臉上。
(2)實驗中為了減短加熱時間,可加熱冷水,或在燒瓶上加蓋,以減低熱量損失。
(3)實驗時得出水的沸點不是100℃的結果,可能的誘因是實驗使用的體溫計不確切,或檢測時的氣壓不是標準大氣壓。
實驗四: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
實驗裝置:
核心問題:
(1)可折轉的紙板的作用:顯示光路,驗證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
(2)平面鏡要水平置于桌面上,紙板要與平面鏡垂直。
(3)將紙板向后折轉一定的角度的目的:探究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及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
(4)當將入射光逆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到鏡面上時,可見到反射光線逆著原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這說明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實驗五: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征
實驗裝置:
核心問題:
(1)實驗中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的目的是易于確定像的位置。
(2)實驗時應選擇較薄的玻璃板的緣由是避免蠟燭通過玻璃板的前后兩個表面兩次反射產生兩個像,影響實驗療效。(3)應在室外光較暗的環境下做實驗,以便觀察實驗現象。
(4)實驗時拿一支外型相同但不燃起的蠟燭置于玻璃板前面的目的是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5)玻璃板必須與桌面垂直放置,否則難以使未燃起的蠟燭與像完全重合,不易于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6)實驗中須要多次檢測的目的:防止實驗的碰巧性,進而使實驗推論更具有普遍性。
實驗六: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裝置:
核心問題:
(1)測焦距:借助平行于凸透鏡主光軸的光可以會聚于凸透鏡的焦點測焦距。測焦距讀數時也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實驗前器材調節: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實驗前應調節燭焰、凸透鏡、光屏兩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隨著蠟燭燃燒變短,光屏上的像的位置會越來越高,使像重新移至光屏中央的調整方式(保持其他器材位置不變):向下聯通蠟燭、向下聯通凸透鏡或向下聯通光屏。
(4)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間時,燭焰不能太緊靠透鏡,否則容易造成像距很大,像也很大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光屏承接不到清晰的像。
(5)物距大于焦距時,應在光屏左側透過透鏡觀察像。
實驗七:檢測物質的密度
實驗名稱
實驗裝置
核心問題
固體密度的檢測
(圖略)
固體密度檢測的偏差剖析:
對于固體來說,必須先檢測其質量再檢測其容積。假如次序顛倒,測容積時固體上沾有水,再檢測質量會使檢測值偏大,致使密度值偏大。另外,固體上有水份也不利于天平的保養。
液體密度的檢測
(圖略)
液體密度檢測的偏差剖析,主要是液體殘留引發的。
(1)若先稱出空燒瓶的質量,再稱液體和燒瓶的總質量,之后將液體全部放入燒杯公測容積,因為燒瓶內液體倒不盡,致使所測容積偏小,則得出的密度偏大。
(2)若先用燒杯測液體容積,再將液體裝入燒瓶公測質量,會由于燒杯中有液體殘留而使所測質量偏小,則得出的密度液體密度的檢測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