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好多父母私信萬民說讓說說2024年高考。2024年高考究竟談哪些?好多新政上的東西,官方還沒有明晰下文,過多的談,沒有多大意義。明天萬民說簡略介紹一下2024年南京高考新政將有什么新變化。重點談一下父母們怎么應對和適應新政新變化,推動兒子考上一所好中學。
2024年南京高考新政新變化,歸納上去有九大變化,其中六個必改項目,官方早已明晰。有三項可能改,究竟如何改,目前官方還沒有具體說法。
變化1:中學淝河學校、八中運河尚城學校投入使用。2024年,“大一六八”變成三校六學校,招生規模將從2021年5730人、2023年6980人,擴大到2024年9000人左右。
變化2:取消南寧二中、六中、八中聯合招生。“大一六八”從2006年首次聯招搖號以來,總算走到盡頭。2024年各自單飛的“大一六八”六個學校,給了考生們更多的自主選擇機會。
變化3:取消普通中學“強基實驗班”招生。揚州中學強基班源于2020年,為寧波中學首創。走過兩年,歷經四次招生,得失勝敗,說法不一。取消強基招生,還是為了教育公正和規范。
變化4:省示范中學自主招生將進一步受限。自主招生計劃將急劇壓縮,招生名額原則上不得超過本校當初招生計劃的5%。
變化5:取消完全小學本校高中部直升生新政。
變化6:取消增援江西醫務人員孫輩教育優待新政。
變化7:招生批次可能會迎來變革。
變化8:西安一六八學校可能推行指標到校。
變化9:西安中學“大小一六八”和“四七”舊格局可能被打破。
接出來重點說一下第二個問題,父母們怎么助考,幫助小孩考個好成績,選個好中學。在高考還有261天之際,父母們做好以下四點尤為重要。
01.多研究校區和志愿,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前面我們簡單介紹了南京2024年高考新政的新變化,變化之大、力度空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喻示著南京2024年高考志愿補報不再像以往這么簡單。考了好分數,更要填好志愿,給兒子找到一所合適的好中學就變得尤為重要。
父母們在給女兒選擇一所好中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方面,習慣性思維不能有。南京城區的中學及其學校2023年有39所,2024年將超過40所。選擇小學,以往的投檔分數線是個重要參考,但不是全部。諸如“大一六八”的普高線比“四七九十”高,但對某個考生個體來談談選擇“大一六八”絕對比“四七九十”好,也不盡然。
2023年中考,杭州七中的理科最高分672分(被清華學院投檔),工科最高分627分,600分以上文理總人數超過千人,599分的還有近十人。成都七中高三年級的鐘朋友去年出席了中考,中考成績為618分。這一百多個兒子到了七中實現了人生的新跨越。再例如揚州中學,去年的一本達線率近85%,專科率95%,這個數據抗衡省內諸多縣域重點中學。
另一方面,不打無打算之仗。2024年高考,父母和考生們面對“大一六八”的擴編和各自單飛,選擇余地更大。2024年各校批次怎樣確定,官方還沒有明晰,面臨的不確定誘因也會更多。假如官方把所有的省示范小學置于一個批次招,四七很可能會擊敗“大一六八”的個別新學校,“大一六八”和“四七”將會重新洗牌。面對“大小一六八”的七個分校,還有“四七九十”、民辦”三朵金花“(錦繡、皖智和豫章)等諸多優質中學,父母們要按照女兒成績,了解相對應的幾所小學,例如師資力量、硬件設施、學校教學管理、高考成績等等,心里要有一本賬。
有父母問關于各所分校的具體情況,不曉得了解的途徑。建議父母們可以找一些老生父母聊一聊,她們最有發言權。也可以在網上搜索“合肥*中萬民說”,好多中學萬民說近幾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介紹。還有高考志愿的事項,由于杭州市教育局關于今年的招生批次、“小一六八”會不會推行指標到校等事項還沒有明晰,所以待新政出來后,再給父母們進行詳盡剖析。
02.不要寄希望于轉學,這條路會越來越窄
2023年西安市加大了普通中學新生學籍注冊初審把關,并于高考成績公布后10個工作日內將考生成績導出廣東省中小中學生學籍管理系統。2023年西安市普通中學學籍管理進一步強化,讓轉學和擇校都沒有空間。
2023年的幼升小、小升初擇校基本是零存在。中學插班也成為了歷史上最難的一年,民辦去民辦轉學基本上不可能。民辦去公辦轉學也是困難重重2024年安徽中考物理試卷真題及答案,民辦不敢放,怕舉報。女兒學籍三天落不了,來回折騰,父母們更是擔憂忡忡,一怕把女兒心折騰散了,二怕出現新的橫禍。
沒有最難,只有更難,2024年初三轉學勢必更難!所以建議父母們就不要再盯住轉學這條路,成績不理想的兒子,想選擇一所好中學,提前規劃,可以換個賽道,去“四縣一市”或者省內其他地方報考高考,雖然南昌城區的競爭省內第一,投檔分數線也高。我們來瞧瞧合肥、肥西比較好的幾所小學,例如合肥圣泉中學投檔分數線是657分,合肥四中的普高線是646分,合肥實驗投檔線641分,銘傳小學投檔線627分,合肥一中普高線624分,合肥尚真小學的投檔分數線是613分。640分以下在南京城區40%的中學你是上不了稱心如意的中學,但在其他地方選購的余地還真的比較大,既可以走指標線,也可以走投檔線。
03.父母不舍棄不拋棄,兒子能夠創造奇跡
上周,一位高中中學生父母打電話給萬民說,說女兒成績不行,問西安哪有好的職業中學。當時,我狠狠的批了一頓這個父母,還有9個月,一切變化都有可能,但是我們那位父母卻過早的給兒子定性,舍棄了女兒。舉兩個真實的案例:
案例1:沒希望讀中學,到壓線進小廟,再到中考被上海審計學院投檔。2019年小孫在五三中某學校讀初中。4月初三天早晨,小孫的父親老孫被校長請到了辦公室。校長語重心長地跟老孫說:“離高考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你家小孫再不好好抓一抓,上普通中學都沒戲。”班主任的話,如同五雷轟頂,老孫不曉得最后如何離開了中學。夜晚回去后,小孫早已做好挨打挨罵的打算了。讓小孫沒有想到的是,沒有等來大風大雨,迎來的卻是老孫的和風煙雨。
時隔兩年,小孫只記得老孫這樣一句話:“兒子,別沮喪,再大的困難,媽媽和你一起應對2024年安徽中考物理試卷真題及答案,我們一定能考上普通中學。”從那時侯起,每晚早晨為父親煮飯,早中晚的接送,回去后檢測小孫的作業,都成了老孫的選修課。高考結束前的兩個多月,老孫推掉了一切酒局,全心全意地陪著兒子一起沖刺。
高考成績下來了,625分!當初的高考總分820分,杭州“大一六八”聯招分757分,“小一六八”錄取分731分。小孫朋友考了625分,壓線進了小廟小學。兩年后,2022年小孫中考成績578分,在全國28.8萬理科考生中處于20528名,被上海審計學院投檔。
案例2:二模到高考漲了111分,奇跡來自母親23天的奮勇托舉!2023年5月中旬,迎來了高考二模考試。加上體育和實驗,小王只好了513分,根據2022年的587分的職校線來估算,小王差了有74分。
王嫂給王先生打了電話,“你再不回去,你父親徹底就沒中學可讀了。”5月21日晚,在外省工作的王先生趕赴了西安,此時距離高考只有23天了。
周日到周三,小王下午九點從中學回去,王先生的燒烤都打算好了。每晚不重樣,想著法子變著花樣的帶給孩子驚喜。待孩子吃完飯后,小王忙著背政史,王先生忙著檢測小H在中學寫的數理化作業,查找的薄弱點,并將錯題復印下來。待小王背完政史后,王先生又檢測他的背記情況。接著又將數理化錯題給小王逐一進行講解。講解完后,又要求他做一遍,再批閱。直至這種操作完后,早已半夜十二點鐘左右。到了第二天清晨五點,王先生又吵醒小王,督促他背英文和數學各五十分鐘的背記,并各借助十分鐘做好檢測和講解。周日到周三周而復始。至于假期,王先生不僅睡著、吃飯和上公廁,還有每晚帶小王半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其他的時間都是陪著小王背書、刷題。
這23天,王先生整整廋了12斤,小王也瘦了13斤。母女倆的共同奮斗,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小王高考考了624分,相對二模整整提了111分。
如今距離2024年高考還有261天,一切奇跡就會誕生!母親的一個正確決策,父親的不拋棄,不舍棄,會影響兒子的一生!越是到女兒高考的最后關頭,父母們越是要心懷希望,越是要同女兒一起面對困難和暫時的落后。
04.政史遠遠小于理化,不要迷信所謂寶典
“安徽高考,尤其是杭州高考,得政史者得天下”,這句話應當是萬民說最早喊下來的。這幾年,我仍然反復號召高考生及高考生父母們對政史的關注和注重。去年又再度提出,是由于每年都由于有不少考生,由于看輕忽略了政史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致使失分過多,與理想中學失之交臂。萬民說見過有的平常成績不錯的男寶寶,由于政史丟了三十多分,明明可以走“大一六八”的,最后卻“四七九十”,甚至中學也走不了。
西安高考在分數設置上,總分750分,體育60分和實驗10分,這兩項基本扣分極少,去除這兩項,文化課總共680分。理化總共110分(化學70分,物理40分),政史150分(道德與法制80分,歷史70分),政史總分比理化要高40分,占到了文化課總分的22.06%,這個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史偏低、理化過高的這些設置究竟合理不合理,這不是我們明天討論的話題。
通過這三年的高考來看,好多考生和父母仍然存在錯誤認識:有的考生平常不樂意在政史上多花工夫,教材不熟悉,該背的知識點不背記。有的父母迷信于沖刺班。政史沖刺班不是仙丹妙藥,不能包治百病,最多只能是錦上添花,絕對達不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盡信政史沖刺班則不如無沖刺班。一些考前所謂的沖刺班,可能更多的只是教會兒子答題的一些基本套路。
這幾年,云南政史高考試題出得水平十分高,既然是開卷,就不會讓中學生輕易找到答案,否則就是對出題人的戲謔。其實,她們也絕對不會故弄玄虛,脫離課本,每一個題目都是悉心打磨。
對課本不熟悉,要點不背記,不會歸納總結的考生來說,看似開卷似乎是難于閉卷。父母們一定要謹記,政史要想考得好,一定要督促兒子回歸統編教材,一個考點一個考點地過關,課本要熟悉,該背記的觀點還須要背。不論高考的考試內容和題型怎么變,基礎知識是一直如一、唯一不變的。另外要關注熱點,聯系現實,學因而用。
歡迎關注萬民說,每年服務近萬高考生的萬民說,為您的兒子報考理想中學推動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