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班主任資格證筆試報名時間為12月12日-15日,考試時間為2018年1月6日-7日。小編整理了高中數學學習案例模板面向廣大考生的班主任資格證書: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及相關內容,適用于所有下半年參加全國高中班主任資格考試筆試的考生2017年,請同學們根據信息規劃好自己的備考時間! 更多 多級教師資格考試內容持續更新中。 請考生及時關注文都班主任考試網站()。
1. 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先來看看《透鏡及其應用》章節的教學設計思路,主線:凸透鏡的基礎知識——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凸透鏡的應用。 可見,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本章的重點。
課程標準要求:“探索并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通過自主探究的過程,學生不僅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而且初步了解實驗-分析-歸納的科學探究方法。 在探索過程中,班主任引導中學生推測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設計了初步方案,并組織中學生用實驗探索的方法獲得了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鏡頭成像。 可見,這是培養中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的好課。
課本上,實驗探究是這樣安排的:先給出或測量凸透鏡的焦距,然后讓中學生觀察u>2f,2f>u>f,u
(二)中學生狀況分析
1、知識儲備
初二的中學生對凸透鏡了解不多,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更是了解得更少。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鏡頭”介紹了三種光學儀器,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 通過這些光學儀器的成像實例,中學生可以建立凸透鏡成像的概念。 同時,通過上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凸透鏡形成的圖像,凸透鏡形成的圖像有什么特點,什么是物距,什么是物距。像距離等化學概念,為本節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知識儲備。
2. 技能儲備
通過上述小孔成像實驗和平面鏡成像實驗,中學生已經能夠區分虛像和實像,也具備了借助標尺讀取數據的能力。 中學生對蠟燭的使用非常熟練,在技巧上為本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學習心理學
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觀察、實驗、分析、歸納能力,對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實驗是激發中學生興趣的最好方法。 探索、交流和思考,完成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和技能的目標是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過程和技能的目標是:①通過探索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和技能。 ② 學習從化學現象歸納科學規律的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是:①愿意參與觀察、實驗、生產等科學實踐。 ②通過探究活動,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中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渴求。
四、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探討凸透鏡成像規律。 由于這是中學生在數學課上經歷的第二次探究實驗,中學生缺乏整個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因此成為重點。
困難在于科學探究中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中學生正處于實驗探究的初級階段。 記錄數據后,對數據進行分析并進行推斷,對于中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所以這被確定為難點。
2.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
3. 教學流程
(一)制造情境,引發猜測
1、中學生體驗一:班主任拿著一張精致的央視塔圖片在教室里來回走動。 中學生用凸透鏡觀察畫面,思考并回答:“你觀察到什么樣的圖像,在什么情況下觀察它們?”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中學生獨立進行在老師創設的情境探索中,個人感覺凸透鏡的放大像或縮小像與物距有關,并引發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猜測。
2.中學生體驗2:讓中學生使用另一個不同焦距的凸透鏡,將其與前一個透鏡并排放置,同時觀察畫面。 通過比較,中學生可以得出結論,他們觀察到的圖像不同,這可能導致中學生成像凸透鏡。 與鏡頭焦距相關的猜測。
通過以上體驗活動凸透鏡成像規律知識點總結,中學生認識到凸透鏡成像是有規律的,物距和焦距都會影響形成的圖像,從而完成猜想。
(2)設計實驗、運行記錄
1. 制定實驗計劃
做出猜測后,在制定具體的實驗方案時,考慮到中學生從未接觸過光具座,班主任首先展示了設備并介紹了結構(投影),然后演示了如何調節光具座的高度。透鏡和光幕的中心與蠟燭火焰的中心大致相同。 在同一高度,找到光幕上的圖像; 此時,提出三個問題供中學生思考:(1)如何在光幕上形成清晰的圖像? (2)如何觀察實像? (3)如何測量物距和像距?
立足中學生思維,引導中學生不動地觀察物體和鏡子。 為了給中學生的實驗做好鋪墊,班主任將演示在光幕上形成清晰圖像的操作要領。
至于如何觀察實像,可以證明當物體由遠到近靠近凸透鏡時,光幕無論怎樣連接都不會形成圖像。 這時,將眼睛放在光幕兩側,通過凸透鏡觀察蠟燭,形成實像。 放大鏡觀察同一個物體。
該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培養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積極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消除了實驗中可能影響中學生探究性實驗的干擾激勵,使中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完成探究性實驗。
根據給定的實驗設備和相關實驗操作要領,組織中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經過展示和討論確定實驗方案后,中學生被分成三組,并給每組分配不同焦距的鏡頭。 中學生做實驗時,觀察物距和像距。 數據記錄在課程計劃的表格中。
這個環節的設置主要是因為中學生正處于實驗探索的中期階段,形式的設計會存在一些差異。 為了便于前期教學的順利開展,這里的教學計劃中直接給出了實驗記錄表格。
2. 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
中學生實驗,記錄數據,班主任檢查,輔導實驗。
3. 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
實驗結束后,各組匯報實驗數據,班主任統一將實驗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對多組數據進行處理(投影)。 現在,以過去中學生的四組實驗數據為例,通過對表格中的物距進行排序,中學生可以很明顯地找到放大縮小的分界點和虛化的分界點和真實的圖像。 這時,班主任說凸透鏡的焦距是10分米,并要求中學生總結一下物體的范圍和凸透鏡形成的圖像。 中學生自然會以10分米、20分米為分界點。 這時,實驗中使用焦距為5分米的凸透鏡的中學生就不會同意這個推論了。 中學生會建議再處理一大組數據。 找到的分界點是5cm和10cm,根據數據引導中學生思考,鏡頭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點不同,所以中學生總結出了規律凸透鏡成像。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因為中學生其實可以通過實驗數據的分析找到兩個分界點,但是如何從數據中分析成像的本質與焦距有關,這對于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尋找大組數據與焦距之間的關系,培養了中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凸透鏡成像規律知識點總結,同時也讓中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給他們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總結了凸透鏡成像規律后,可以引導中學生推理物體在一焦距和二倍焦距處形成的圖像。 如果物距小于2f,則形成放大圖像,如果大于2f,則形成縮小圖像,2f處的圖像大小相等。
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得中學生探索的凸透鏡成像規律越來越完整。
(四)總結
中學生總結了本課的學習內容。
(五)課堂鞏固
使用試卷來鞏固您所學的內容。
以上就是我試講的內容。 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批評和原諒。 謝謝你! (本文榮獲2007年上海市中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二等獎)
了解更多班主任資格信息,請關注文都班主任考試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