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C 編號:G633.7 文檔代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 (2017) 5-0067-3
《中國中學生發展核心素質》[1]出版后,再次引發了義務教育階段中學和班主任的反思和教學改革的動力。 作為一線班主任,雖然找到了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但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核心素質呢? 通過課堂觀察和自我反思,發現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困惑。 客觀表現為課堂教學分散、內容分散、安排分散、實施分散、意圖分散。 其結果是老師講不清楚、細節不恰當二力平衡教學設計,講課在“教”方面不清楚,中學生在“學”方面混亂、似是而非、不知所措。 因此二力平衡教學設計,采用線性教學設計方法,明確內容和實施過程,明確目的和意圖對于課堂教學非常重要。
1 線性教學設計方法讓“課堂”真正思考和規劃
傳統的基于文檔或基于表格的教學設計方法已經使用多年,在文本方面不存在太大問題。 但由于缺乏清晰的知識遞進關系,更多地花筆在列舉內容,加上缺乏活動安排和明確意圖,教師備課時思考不夠,有的甚至隨意抄襲,這是非常困難的。 很難說課堂實施的建立和演練并不理想。 同時,教師,特別是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在烈士教育階段的學科教學內容上不會有太多的疑慮和內容的缺乏,照搬或抄襲的意義不大。案件。 教師缺乏的是如何根據中學生的情況來組織和實施教學內容。 這應該是教師花時間和精力認真對待的問題,也必須成為備課的核心關注點。 因此,采用線性教學設計方法,讓教師根據中學生的情況,把重點放在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實施上,花時間在活動的安排和選擇上,把思考放在設計的意圖上,是遠沒有教學內容的簡短列表有意義。 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井然有序、高效。
2 線性化教學設計方法的基本模型
如圖1所示,線性化教學設計模型的靈感來自作品推廣圖和竹子形象,遵循簡單易用的原則。 橫軸是時間推進軸,像一根竹竿,有節點,節點是核心知識,連貫、層次遞進。 水平軸是從上到下。 從時間上來說,可以考慮完整的一節課,或者需要兩節課以上的課。 軸不一定是直線,可以根據縱軸的內容改變節點在縱軸上的位置。 縱軸被橫軸分為左右兩部分,就像兩片竹葉。 左側部分是內容活動軸。 圍繞節點的內容是什么,需要提出哪些核心問題,需要運用哪些核心技能,應該安排哪些活動(如:實驗、討論、提問、交流、練習)來實現核心的習得品質? 右邊部分是設計意圖,圍繞節點設計的目的是什么,達到什么程度? 模型圖將課程內容安排在A4格式上,教科書也可以借助水平網格來準備。 節點之間的距離要根據寫入內容的多少來調整,不需要等距。 線性教學設計是班主任思考的結果,是思維結果的線性呈現。 它不需要技術集中。 可以在筆記本上設計,也可以在靈感來臨時一張一張地畫出來。 它易于使用,對教師有益。 “胸有成竹”,切實指導班主任課堂。
3 線性教學設計方法應用實例
教學內容為《人民教育版中學數學》(2012)第8章第2節“兩種力的平衡”[2]。 線性化教學設計實例如圖2所示。
3.1 核心知識的線性化
通過線性化教學設計,班主任不僅完成平衡狀態、平衡力、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條件、二力平衡應用等知識內容的簡單列舉,還需要對核心內容進行線性化知識來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 之間的層次、級數及邏輯關系:根據牛頓第一定理推導出平衡態,明確平衡態與平衡力的對應關系,理解兩個力的平衡是最簡單的平衡,探討了兩種力平衡的條件。 滿足二力平衡條件的力必定是平衡力。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相反,在平衡狀態下,物體必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如果只有兩種力,這兩種力必須滿足二力平衡條件,這樣就完成了核心知識之間的鏈接和閉環。
3.2 核心知識作為節點
那么,以核心知識為節點,需要安排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班主任要有超前的思維。 回顧牛頓第一定理,很明顯,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 通過例子,我們可以理解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的情況? r不大,那么平衡狀態下遇到的力有什么特點呢? 因此,自然就導出了平衡力,并通過實例來分析平衡力。 至少有兩個平衡力,兩個力的平衡就是最簡單的平衡力。 兩股勢力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通過實驗探索,讓中學生體驗并總結兩種力平衡的條件——同體、等大小、反向、同線。 這里就到了知識混亂的點了。 中學生很難區分平衡力和相互排斥力。 因此,通過分析仍在桌上的書本的“壓力、支撐力、重力”之間的關系,讓中學生找到區分平衡力和相互斥力的關鍵。 。 在二力平衡應用節點中,安排以下三個問題:
(1)分析桌上書本的壓力與重力的關系,發現本例中壓力等于重力,為以后研究浮力做鋪墊;
(2)物體壓在墻壁上的摩擦力與重力的關系。 只要物體靜止且處于平衡狀態,摩擦力和重力就是平衡力,靜摩擦力的大小不會隨著壓力的變化而變化;
(3)借助中學生經歷過的自動扶梯問題,適當降低難度,通過分析兩種力平衡和不平衡時的關系,提高中學生分析問題和簡述的能力涉及超重和失重,提高中學生的學習效能感————原來,超重和失重的感覺才是原因。
班主任對全班需要安排的學習活動有了清晰的認識,梳理清楚,一味地想說什么、說什么,就可以有效防止雜亂無章的問題。 同時,通過線性化的教學設計,課堂主線一目了然。 既注重層次遞進等邏輯關系,又緊緊圍繞核心知識展開課堂活動,課堂效率自然得到保證。
3.3 崗位設計與選擇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作業往往是檢驗和鞏固課堂學習的絆腳石。 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不注重作業的設計和選擇,經常使用參考書來完成作業。 這與“提質減負”的主流意識存在偏差。 其實更多的是浪費中學生的精力和時間。 班主任通過中學生的作業了解中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掌握情況。 由于作業量大,難度加大。 為此,應將作業納入教學設計,班主任應沿著教學主線,圍繞核心知識有針對性地制定或選題。 問題應該少而精確,并有明確的方向。 課外腦筋急轉彎和理解力考察,力求讓中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借助核心技能解決核心問題,從而獲取核心知識,培養學科核心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