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第四節,測量平均速度》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學會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正確測出距離和時間,并計算平均速度。 2.可以分析實驗數據,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流程與方法感受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數據的整個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通過實驗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中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記錄數據的作風。 2、培養中學生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學生體驗、探索各個環節; 檢測實驗中球的平均速度。 【教學難點】指導中學生設計實驗,組織和控制中學生有序進行實驗。 [實驗計劃] 教師用:多媒體講義。 每組中學生需要:尺子1把、秒表1個、斜面1個、木頭1塊、小球1個、方位旗4個、滴水車1輛(見附件1) 活動中學生活動 1、創設情境課。 通過觀察滴灌車的運動情況,引入平均速度檢測。 演示并提問: 1、滴灌車沿斜坡滑行的運動特點是什么? 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 2.如果卡車不滴水,我們可以通過檢測來確定其在斜坡上的運動特性? (設計意圖:回顧比較運動速度的方式,同時通過實驗,讓中學生觀察現象、創設情景,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明天我們學習 * 第 4 部分檢測平均速率。
(板書) 1、觀察、思考、回答 2、討論交流,闡述自己的觀點,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實驗探索:提出問題,猜測并假設設計實驗很容易測試,我們用卡車換成小球,然后觀察小球的運動。 (Demo) 您認為它的運動特性如何? 請朋友們猜猜。 面前是老師提供的實驗設備,要求你用它們通過測試來證明你的猜想。 你打算如何測試? 讓我們談談您的總體想法。 1. 設計實驗 僅僅設計一個實驗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到以下具體問題。 如:實驗的原理是什么? 具體要測量的量是多少? 如何測量? 等等。 “可靠”、“準確”、“方便”是我們設計實驗的基本原則。 根據這個原理,請設計如何檢測距離和時間。 (1)關于檢測距離的實驗設計:通過放置標志將距離分成幾段。 讓中學生探索一下分多少段落,怎樣分比較合適。 目的是讓中學生發現以下問題:每一段的寬度是大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如圖)? 是不是均勻分配比較好? 先短后長? :讓中學生通過試探性的檢測來探索檢測時間的方法。 重點討論和探索如何測量最后兩節的時間,引導中學生發現“單獨測量每節的時間會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最好乘以總時間”到上述每個部分的時間為止”。
(設計意圖:讓中??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說明:中學生交流時,班主任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讓中學生充分交流。 鼓勵一些只想當“傾聽者”的朋友,讓他們大膽發言。 。 目的是聽取各組的實驗設計測量平均速度的教學設計,并及時指導。 3、當小組內出現爭議時測量平均速度的教學設計,提醒他們不要總是“紙上談兵”,還要通過嘗試性的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觀點。 4、討論完畢后播放幻影kt板,以便還有疑問的朋友可以觀看。 觀察與猜想1:仍加速猜想2:先加速后減速猜想3:先加速后減速。 經過討論,總結實驗思路:將小球的運動距離分為兩段,檢測每段的平均速度后進行比較。 思考和討論了實驗原理和要測量的化學量,但對如何檢測仍然存在疑問。 中學生討論總結:1點3段比較合適,可以防止意外發生。 2 最好將每段的寬度調大一些,以便于檢測時間。 3 每段均等分或先短后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