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1、機械振動是產生機械波的前提(或條件)。因為機械波的產生需要振源振動和傳播介質兩個條件。這“振源”就是物體的機械振動。機械波就是振源的振動帶動其附近質點的振動,進而帶動更遠質點的振動,從而形成波。機械波就是振源振動形式的傳播,也是信息和能量的傳播(因為振動之中就含有這兩者)。
2、機械振動不一定能產生機械波(還要有介質),但機械波一定是由機械振動產生的。
【歷屆相關試題分析】
一、機械振動
1.(1998年全國高考)圖7—1中兩單擺擺長相同,平衡時兩單擺剛好接觸.現將擺球A在兩擺線所在平面內向左拉開一小角度后釋放,碰撞后,兩擺球分開各自做簡諧運動.以mA、mB分別表示擺球A、B的質量,則
圖7—1
A.如果mA>mB,下一次碰撞將發生在平衡位置右側
B.如果mA<mB,下一次碰撞將發生在平衡位置左側
C.無論兩擺球的質量之比是多少,下一次碰撞都不可能在平衡位置右側
D.無論兩擺球的質量之比是多少,下一次碰撞都不可能在平衡位置左側
【解析】 碰后兩球均做簡諧運動,其周期相同,與球的質量無關,下次碰撞一定還在平衡位置.
【答案】 CD
2.(2000年春季高考)已知在單擺a完成10次全振動的時間內,單擺b完成6次全振動,兩擺長之差為1.6 m.則兩單擺擺長la與lb分別為
A.la=2.5 m,lb=0.9 m B.la=0.9 m,lb=2.5 m
C.la=2.4 m,lb=4.0 m D.la=4.0 m,lb=2.4 m
【解析】 由T=,故Ta∶Tb=Nb∶Na=6∶10=3∶5,T=2π∝,即l∝T2,
得la∶lb=9∶25.由題意lb-la=1.6 m可得la=0.9 m,lb=2.5 m
【答案】 B
3.(2001年全國高考)細長輕繩下端拴一小球構成單擺,在懸掛點正下方擺長處有一個能擋住擺線的釘子A,如圖7—2所示.現將單擺向左拉開一個小角度,然后無初速地釋放.對于以后的運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圖7—2
A.擺球往返運動一次的周期比無釘子時的單擺周期小
B.擺球在左、右兩側上升的最大高度一樣
C.擺球在平衡位置左右兩側走過的最大弧長相等
D.擺線在平衡位置右側的最大擺角是左側的兩倍
【解析】 碰到釘子后,擺長變短,周期變小.由機械能守恒,左、右兩側最高點在同一水平面上.擺球做圓周運動,兩次圓心分別為懸點和釘子,如下圖:
θ=2∠O′OP,但∠O′OP<∠O′OP′,
又s=r·α,r′=,α′=θ,
α=∠O′OP′,故α′<2α,故s′<s.
【答案】 AB
4.(2002年廣東、廣西、河南高考)有人利用安裝在氣球載人艙內的單擺來確定氣球的高度.已知該單擺在海平面處的周期是T0.當氣球停在某一高度時,測得該單擺周期為T.求該氣球此時離海平面的高度h.把地球看作質量均勻分布的半徑為R的球體.
【解析】 根據單擺周期公式,有
T0=2π,T=2π.
其中l是單擺長度,g0和g分別是兩地點的重力加速度.根據萬有引力公式,得
g0=,g=.
其中G是引力常量,M是地球質量.由以上各式解得
h=()R.
【答案】 ()R
二、機械波
5.(1998年全國高考)一簡諧橫波在x軸上傳播,在某時刻的波形如圖7—3所示.已知此時質點F的運動方向向下,則
圖7—3
A.此波朝x軸負方向傳播
B.質點D此時向下運動
C.質點B將比質點C先回到平衡位置
D.質點E的振幅為零
【解析】 由F振動方向判斷波左傳,由波的傳播方向判斷此時D向下振動,B向上振動,故C比B先回到平衡位置,各質點振幅相同,振幅不同于位移.
【答案】 AB
6.(2003年春季高考)圖7—4表示一簡諧橫波波源的振動圖象.根據圖象可確定該波的
圖7—4
A.波長,波速 B.周期,波速
C.波長,振幅 D.周期,振幅
【答案】 D
7.(2002年廣東、廣西、河南高考)一列在豎直方向振動的簡諧橫波,波長為λ,沿正x方向傳播,某一時刻,在振動位移向上且大小等于振幅一半的各點中,任取相鄰的兩點P1、P2,已知P1的x坐標小于P2的x坐標.
A.若<,則P1向下運動,P2向上運動
B.若<,則P1向上運動,P2向下運動
C.若>,則P1向上運動,P2向下運動
D.若>,則P1向下運動,P2向上運動
【解析】 從下圖中不難看出,若<,則P1向下運動,P2向上運動.若>,P1向上運動,P2向下運動.
【答案】 AC
8.(2001年全國高考)如圖7—5所示,在平面xy內有一沿水平軸x正向傳播的簡諧橫波,波速為3.0 m/s,頻率為2.5 Hz,振幅為8.0×10-2 m.已知t=0時刻P點質元的位移為y=4.0×10-2m,速度沿y軸正向.Q點在P點右方9.0×10-1m處,對于Q點的質元來說
圖7—5
A.在t=0時,位移為y=-4.0×10-2m
B.在t=0時,速度沿y軸負方向
C.在t=0.1 s時,位移為y=-4.0×10-2m
D.在t=0.1 s時,速度沿y軸正方向
【解析】 由v=λf知λ=1.2 m,T==0.4 s,作出t=0時刻的波形如下圖:由圖可知Q向下振動,位移為正值.現找一點P′(位移為-4.0×10-2m)為參考,P′向下振動,再過t=0.1 s,P′點振動形式剛好傳給Q.
【答案】 BC
9.(1999年全國高考)如圖7—6所示的圖a中有一條均勻的繩,1、2、3、4…是繩上一系列等間隔的點.現有一列簡諧橫波沿此繩傳播.某時刻,繩上9、10、11、12四點的位置和運動方向如圖b所示(其他點的運動情況未畫出),其中點12的位移為零,向上運動,點9的位移達到最大值.試在圖c中畫出再經過T時點3、4、5、6的位置和速度方向,其他點不必畫.(圖c的橫、縱坐標與圖a、b完全相同)
圖7—6
【解析】 t=0時刻質點3處于波谷,質點6處平衡位置向下振動,故t=T時,質點3處于平衡位置向下振動,質點6處于波峰,可作圖.
【答案】
10.(2001年上海高考)如圖7—7所示,有四列簡諧波同時沿x軸正方向傳播,波速分別是v、2v、3v和4v,a、b是x軸上所給定的兩點,且ab=l.在t時刻a、b兩點間四列波的波形分別如圖7—7所示,則由該時刻起a點出現波峰的先后順序依次是圖______;頻率由高到低的先后順序依次是圖______.
圖7—7
【解析】 現分別考查各圖.對A圖:λ1=l,v=λ1f1,f1=,a出現波峰時刻t1==.
對B圖:λ2=,f2=,t2=.
對C圖:λ3=2l,f3=,t3==.
對D圖:λ4=,t4=.
【答案】 BDCA;DBCA
三、波的干涉、衍射
11.(1998年上海高考)如圖7—8是觀察水面波衍射的實驗裝置,AC和BD是兩塊擋板,AB是一個孔,O是波源,圖中已畫出波源所在區域波的傳播情況,每兩條相鄰波紋(圖中曲線)之間距離表示一個波長.則波經過孔之后的傳播情況,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是
圖7—8
A.此時能明顯觀察到波的衍射現象
B.擋板前后波紋間距離相等
C.如果將孔AB擴大,有可能觀察不到明顯的衍射現象
D.如果孔的大小不變,使波源頻率增大,能更明顯觀察到衍射現象
【解析】 從圖可看出,波長和孔的尺寸差不多,此時衍射現象明顯.將孔增大或使波源頻率增大(波長減小)都將使衍射現象不明顯.
【答案】 ABC
12.(2002年上海高考)如圖7—9所示,S1、S2是振動情況完全相同的兩個機械波波源,振幅為A,a、b、c三點分別位于S1、S2連線的中垂線上,且ab=bc.某時刻a是兩列波的波峰相遇點,c是兩列波的波谷相遇點,則
圖7—9
A.a處質點的位移始終為2A
B.c處質點的位移始終為-2A
C.b處質點的振幅為2A
D.c處質點的振幅為2A
【解析】 根據題目條件知,a、b、c所在的中垂線為振動加強區域,直線上各點的振幅均為2A,但這些質點都在振動,位移不斷變化.
【答案】 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