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教材內容分析 教學目標、主難點分析 中學生情境分析 教學策略設計(實驗創新) 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反思 1、教材內容分析 理論與實踐 觀察 動手能力 溝通與合作能力 鏡頭生活中的鏡頭 人民教育版 數學第八章 第五節 第三節 鼻子和太陽鏡的延伸與升華 顯微鏡、望遠鏡的理論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分析 過程與方法 情感心態與價值觀 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技巧;學習從化學現象總結科學規律的技能; 通過讓中學生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培養中學生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總結歸納的能力。 凸透鏡成像規律探索、科學研究中實驗數據的處理與分析三. 學生情況分析。 他們已經了解了凸透鏡對光的影響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 他們對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知之甚少; 思維轉變階段; 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不強。 4、教學策略設計、探究法、實驗法、觀察法、分析歸納、實驗與動畫呈現生活、主觀性、實用性。 尺寸不穩定; 2、蠟燭的燃燒過程不斷縮短,導致“三心”不在同一高度; 3、蠟燭火焰成像中很難觀察到左右相反的特征; 4、密閉的環境讓人不舒服,容易曬傷中學生。 存在安全風險。
4、教學策略設計 原實驗存在不足:(2)規模不夠。 中學生傾向于直接在刻度上寫下刻度,認為是物距和像距,而不再估計,這直接影響了數據的分析。 4、教學策略的設計從左到右遞增。 原實驗存在缺陷:(3)光幕不足。 當物體位于兩倍焦距處形成等大小的虛像時,中學生常常認為它縮小了凸透鏡成像原理動畫,因為圖像比物體暗。 很容易造成自己變小的錯覺。 四、教學策略設計 10項實驗創新 1、將蠟燭改為LED“F”光源 1、光源操作方便、穩定,在光屏上很容易找到圖像; 2、直接觀察圖像的上下、左右是相反的; 3. 無需進入暗室 11 實驗創新 2 將光幕粘貼在等比例的紙上,并在紙上繪制與光源“F”一樣大的圖像 12 光幕成像 13 中學生更容易檢測物距和像距 實驗創新 3 刻度的改進 14 自制遮光片覆蓋部分鏡頭 實驗創新 4 15 使用遮光片覆蓋部分鏡頭后的成像情況 16 5 . 教學過程設計 小組合作,小組實驗組內同質,組內異質 5. 教學過程設計 1. 用凸透鏡觀察書本上的文字; 2、用凸透鏡觀察窗前的風景。 提問:凸透鏡正立、倒立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位置有什么關系? 5.教學流程設計首先展示光具座并介紹其結構; 問:(1)如何在光學屏幕中間形成圖像? 班主任演示如何調整凸透鏡和光幕的高度,使“三心”處于同一高度? 問:(2)如何在光幕上形成清晰的圖像? 引導中學生感受當物體和鏡子固定時凸透鏡成像原理動畫,清晰圖像的位置就固定了。
五、教學流程設計 圖像距離 v 問:(4)如何觀察真實圖像? 引導中學生將眼睛放在光幕兩側,通過凸透鏡觀察光源,觀察實像,與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是一樣的。 五、教學過程設計 u/cm 像距 v/cm 圖像自然大小 虛擬現實 u>2fu=2f2f>u>配合教學計劃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凸透鏡與虛像的分界點是真實圖像。 2. 凸透鏡與放大虛像和縮小虛像的分界點是播放動畫故事法打油詩法 5. 教學過程設計與教案 5. 教學過程設計與教案 24 6.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