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第一章 直線運動
新高考要求
內容 要求 說明
1、質點 參考系和坐標系 Ⅰ 非慣性參考系不作要求
2、路程和位移 時間和時刻 Ⅱ
3、勻速直線運動 速度和速率 Ⅱ
4、變速直線運動、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Ⅰ
5、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實驗、探究) Ⅱ
6、勻變速直線運動 自由落體運動 加速度 Ⅱ
第1課時 描述運動的基本概念
【知識回顧】
1.為了描述物體的運動而 的物體叫參考系。選取哪個物體作為參考系,常常考慮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研究地球上物體的運動,一般來說是取 為參考系,對同一個運動,取不同的參考系,觀察的結果可能不同。
2.質點是 物體簡化為質點的條件:
3.位移是描述 的物理量。位移是矢量,有向線段的長度表示位移大小,有向線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路程是 ;路程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
4.速度是描述 的物理量。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又方向。
瞬時速度:對應 或 的速度,簡稱速度。瞬時速度的方向為該時刻質點的 方向。
平均速度:定義式為_______,該式適用于 運動;而平均速度公式 僅適用于 運動。
5.加速度是描述 的物理量。定義式: 。.加速度是矢量,方向和 方向相同。質點做加速運動還是減速運動,取決于加速度的 和速度 的關系,與加速度的 無關。
【考點突破】
考點1、質點:用來代替物體、只有質量而無形狀、體積的點。它是一種理想模型,物體簡化為質點的條件是物體的形狀、大小在所研究的問題中可以忽略。
考點2、時刻:表示時間坐標軸上的點即為時刻。例如幾秒初,幾秒末,幾秒時。
時間:前后兩時刻之差。時間坐標軸上用線段表示時間,例如,前幾秒內、第幾秒內。
考點3、位置:表示空間坐標的點;
位移:由起點指向終點的有向線段,位移是末位置與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體運動軌跡之長,是標量。
考點4、速度: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運動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對時間的變化率,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變速直線運動中,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所用時間的比值,v = s/t(方向為位移的方向)
瞬時速度:對應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為物體的運動方向。
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即為速率;
平均速率:質點運動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它的大小與相應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相同。
考點5、加速度: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a=△v/△t (又叫速度的變化率),是矢量。a的方向只與△v的方向相同(即與合外力方向相同)。
(1)加速度與速度沒有直接關系,加速度與速度的變化量沒有直接關系,加速度是“變化率”——表示變化的快慢,不表示變化的大小。
(2)物體是否作加速運動,決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關系,而與加速度的大小無關。加速度的增大或減小只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程度增大或減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減小。
第二章 相互作用
新高考要求
內容 要求 說明
7、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探究) Ⅱ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計算,只限于用作圖法或直角三角形知識解決
8、重力 形變和彈力 胡克定律 Ⅰ 彈簧組勁度系數問題的討論不作要求
9、靜摩擦 滑動摩擦 摩擦力 動摩擦因數 Ⅰ 不引入靜摩擦因數
10、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Ⅰ 解決復雜連接體的平衡問題不作要求
第1課時 力的概念與常見的幾種力
【知識回顧】
1.力是 。力的物質性是指 。力的相互性是 ,施力物體必然是受力物體,力總是成對的。力的矢量性是指 。
2.重力大小: G = mg (g為重力加速度,它的數值在地球上的 最大, 最小;在同一地理位置,離地面越高,g值 。一般情況下,在地球表面附近我們認為重力是恒力。方向 。
3.作用點—重心:質量均勻分布、有規則形狀的物體重心在物體的 ,物體的重心 物體上(填一定或不一定)。
4.彈力產生條件(1) ;(2) 。
彈力大小:(1)與形變有關,一般用平衡條件或動力學規律求出。(2)彈簧彈力大小胡克定律_________式中的k被稱為 .彈力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
5.摩擦力產生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摩擦力方向:(1)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和 相反,與物體運動方向 相同。(2)靜摩擦力方向沿接觸面與物體的 相反。可以根據平衡條件或牛頓運動定律判斷。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________;式中的μ被稱為動摩擦因數,它的數值由 決定。
(2)靜摩擦力的大小: 0< f靜 ≤ fm 除最大靜摩擦力以外的靜摩擦力大小與正壓力 關,最大靜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成 比;靜摩擦力的大小應根據平衡條件或牛頓運動定律來進行計算。
【考點突破】
考點1、彈力有無的判定:
(1)消除法:將與研究對象接觸的物體去掉,看研究對象能否保持原狀態。
(2)假設法:假設接觸處有彈力,判斷物體能否平衡。
考點2、彈力方向的判斷:
根據物體形變的方向判定:
彈力的方向跟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作用在使物體發生形變的物體上
①四種模型:輕繩、輕桿、輕彈簧、輕滑輪受力特點
輕繩 輕桿 輕彈簧 輕滑輪
物理
模型
質量不計不可伸長
質量不計不可形變
質量不計形變量不可忽略
滑輪質量不計,滑輪與軸、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均不計
受力特點 ①只能產生拉力
②方向沿繩收縮方向
③繩中張力處處相等 ①可產生拉力、壓力(拉伸、壓縮、彎曲、扭轉形變)
②彈力方向具有多向性:不一定沿桿的方向
③桿內部彈力處處相等 ①可產生拉力、壓力(拉伸、壓縮形變)
②方向沿彈簧的軸線,指向彈簧恢復原狀方向
③彈簧各部分彈力處處相等 ①定滑輪、動滑輪有T1=T2=T
②T′=2T(此結論對定滑輪、動滑輪均適用)
形變特點 發生與恢復形變不需要時間 發生與恢復形變不需要時間 ①發生與恢復形變需要時間;
②彈力大小只能漸變不能突變
其它 兩端連接物的速度特點:
彈簧形變最大時,兩端連接物的特點:
滑輪連接時,物體運動速度的特點:
②面—面接觸、點—面接觸模型
彈力方向總垂直于接觸面,若是曲面則垂直于切面,指向受力物體。
關鍵:在點—面接觸時,準確判斷出接觸面!
考點3.摩擦力的有無、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方法
(1)假設法
基本思路:對于靜摩擦力,可假設接觸面光滑,若物體間不發生相對滑動,則接觸面間沒有靜摩擦力;若物體間發生相對滑動,則說明物體間有相對運動趨勢,接觸面間存在靜摩擦力,且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滑動方向(即原來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也可以先假設靜摩擦力沿某一方向,再由物體的受力分析其運動狀態,看是否與已知的條件相矛盾,最后對假設做出取舍。
(2)逆推法(逆向思維)
從研究對象的運動狀態(已知)出發,反推它要具有該狀態,必須具備的條件,再分析相關因素中靜摩擦力所起的作用,從而判斷出靜摩擦力的有無和方向。
4.摩擦力大小
只有滑動摩擦力才能用公式F=μFN,其中的FN表示正壓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
靜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共同確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圍是:只有當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時,其最大值一般可認為等于滑動摩擦力,既Fm=μFN。
5.摩擦力方向
⑴摩擦力方向和物體間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⑵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的運動方向可能成任意角度。通常情況下摩擦力方向可能和物體運動方向相同(作為動力),可能和物體運動方向相反(作為阻力),可能和物體速度方向垂直(作為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成任意角度。
6.物體的受力分析
(1)明確研究對象;(2)按順序找力;(3)只畫性質力,不畫效果力;(4)需要合成或分解時,必須畫出相應的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
第三章 牛頓運動定律
新高考要求
內容 要求 說明
牛頓運動定律及其應用 Ⅱ 加速度不同的連接體問題不作要求;在非慣性系內運動的問題不作要求
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實驗、探究) Ⅱ
第1課時 牛頓第一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
【知識回顧】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 狀態或 狀態,直到有 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 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不是力,慣性是物體具有的保持 或 狀態的性質,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慣性和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3.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_____,方向____,作用在_________________。
【考點突破】
考點一 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要點:
⑴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⑵它定性地揭示了運動與力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⑶定律說明了任何物體都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性質——慣性。
⑷實際中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牛頓第一定律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現象的基礎之上,通過思維的邏輯推理而發現的,它告訴了人們研究物理問題的另一種方法——理想實驗。
⑸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不能簡單地認為它是牛頓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時的特例,牛頓第一定律定性地給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定量地給出力與運動的關系。
⑹意義:揭示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3.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
⑴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與物體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無關。
⑵物體慣性的大小是描述物體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的本領強弱,物體慣性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的本領強,物體的運動狀態難改變,慣性大小僅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物體質量越大,運動狀態越難改變,即慣性越大。
⑶慣性不是力,慣性是物體具有的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慣性和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考點二 牛頓第三定律
1.牛頓第三定律內容: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表達式:F=-F’
3.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要點:
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屬同種性質的力。
⑷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可疊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一對平衡力的比較:
內 容 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對平衡力
不同點 作用對象 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 同一個物體
作用時間 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不一定同時產生或消失
力的性質 性質一定相同 不一定是同性質的力
相同點 大小關系 大小相等 大小相等
方向關系 方向相反且共線 方向相反且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