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科學家故事與科學家傳記有哪些特征?
閱讀這類作品有哪些意義呢?
在推薦具體的作品之前,讓我們一起先來了解這兩個重要問題的答案。
首先,科學家故事與科學家傳記有哪些特征?
“科學家傳記是記述科學家一生事跡(包括寫科學家片斷事跡的故事)的作品,是寫人也是寫科學的作品。
“因此,它應當具有通常人物傳記的特征——真實地重現出科學家的形象,通過動人的事跡,典型的例子或一生的經歷,表現出科學家的進取精神、道德品質、思想情操等,使讀者從中吸取精神力量,得到教益。
“但是它又不是通常的人物傳記而是科學家的傳記,也可以說是科學的傳記,在表現科學家的動人事跡和性格特點的時侯,不能脫離他所研究的那一門科學或技術——需要彰顯出他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式;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和創造性的看法,以及這種成就和看法在科學技術上的重大意義等,因此同時具有一定份量的科學內容。但這種科學內容與通常的科學專著或科普作品不同,是圍繞著科學家事跡表現下來的。”
這么,我們中學生兒童閱讀這類作品有哪些意義呢?
首先,“科學家傳記可以啟迪和引導人們走上科學的公路,傳播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式,教育和激勵中學生不畏艱險地去攀越科學高峰。它樹立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榜樣,其作用不是通常的科學著作所能取代的。”
另外,可以為之立傳的科學家個人雖然是有限的。由于一門科學的發展常常匯聚了許多科學家的心血,因而還有一種科學家群體的傳記。其特性是圍繞一門科學的發展而介紹了許多科學家的貢獻。這一類傳記不但具有較豐富的知識內容,也有較強的啟發性。閱讀這類傳記你會發覺:
“人類科學的進步并不是孤立的,不僅僅是某個人的成就,它是由無數杰出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共同來完成的接力賽。科學的奧秘和技術的發明,是通過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探求和追求,而后一步一步進步和發展的,每位人突出的發覺和發明,都建筑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每位人的發覺或發明中的不足,又給后人留下新的研究課題,成為新的起點。人類的科學文明和技術進步就是這樣發展的。通過這類作品。讀者‘會倍感有許多人的形象構成了一個創造者的形象,用一個小寫的字母寫的人的形象’(伊林)。”
不論對是某一位科學家事跡的傳承,還是對科學家群體的謳歌,這種作品中描畫的科學家具有以下共性:
熱愛祖國科學家故事100個內容介紹,執著求知;追求真理,崇尚事實;不唯權威,不避艱辛;嚴謹治學,開拓創新。
朋友們在閱讀時應圍繞以上這幾點注重感受。
科學家傳記根據讀者對象不同,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以科學工作者為主要讀者的科學家傳記。
這類作品學術性十分強,對于我們中學生兒童來說太過空泛;
第二類是成年人中的科學愛好者為主要讀者的科學家傳記。
這類作品學術上的論述具有一定的深度,在文字上也有一定的功底,對所介紹的科學家在科學上的貢獻以及怎樣取得這一貢獻的過程介紹得比較充分,兼有比較生動的例子或細節描寫,適宜小學高年級以及小學中學生閱讀;
第三類是以少年兒童為主要讀者的科學家故事或科學家傳記。
這類作品在介紹科學家的成就和事跡的同時,注重宣傳科學家的精神、治學的心態、思想方式、實驗技巧和她們的道德品質。這一類作品比較適宜中學和小學低年級的朋友閱讀。
基于科學家故事和傳記作品的特征,也基于我對朋友們認知水平的了解,我分中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做以下閱讀書目的推薦。
必須說明的是:
不僅科學家故事、科學家傳記類作品,書單中,我還推薦了一些其他類型的書,如介紹科學史的書、好的科學讀本等。之所以補充推薦這類作品,是由于在我看來,它們同樣有助于我們中學生兒童全方位地了解科學家。
(以上淺色框框里的文字均引自《科普美學》一書,湯壽根主編,科學普及出版社2016年版。關于以上問題答案的梳理,主要參考這本書。特此說明,一并致謝)
中學階段
《科學家故事100個》,葉永烈著,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年版。
《從稚嫩男孩到科學巨人》(共10冊),松鷹著,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年著。
書中述說了包括富蘭克林、盧瑟福、牛頓、達爾文、法拉第、玻爾、伽利略、費米、愛因斯坦、哥白尼在內的世界知名科學家的故事。這套叢刊曾獲冰心兒童圖書獎、世界華人科普圖書獎金獎。2019年,榮獲“優秀中學生讀物出版工程”。
《實干興邦?科學家故事叢刊》(共10冊):華羅庚、竺可楨、錢三強、童第周、錢偉長、錢學森、蘇步青、陳景潤、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林承謨編繪,華北科技學院出版社出版。
《科學家傳記系列·大物理家》(套裝,共2冊),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該書介紹了從阿基米德到陳省身、大約40位古今中外的偉大物理家。出版社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這是給“小數學家”們看的大物理家的故事,內容非常精彩,相信讀者能從這兩個方面獲得重要啟示。
高中部份
《播火錄》,趙致真著,上海出版社2019年版。
這本書起初是為電視片《播火錄》寫的文字稿,全書共分為“科學入口處”“科學遠征”“人生有銀”“另眼看諾獎”“文明的代價”這五個部份。作品通過列出一個個科學例子、人物,述說了近代科學先驅為開拓人類知識疆界、在人間播火以弘揚文明的歷程,指出科學精神、科學心態,傳播正確的科學方式。
這本書有一個非常之處,就是讀者可以通過掃描書中的二維碼,通過視頻愈發直觀和深入地了解科學,了解科學家和她們的探求。
拓展推薦《神奇科學》,趙致真、王俊主編,上海出版集團公司2014年版。
目前出版了1、2兩冊,共81個科學小實驗。同樣是可以掃碼看視頻的形式,以跨媒介的形式呈現科學小實驗的材料備制、實驗步驟、操作方法以及科學道理,很有意思。
《科學的旅程》(典藏版),[美]雷·斯潘根貝格、[美]黛安娜·莫澤著,郭奕玲、陳蓉霞、沈慧君譯,上海學院出版社2014年版。
這本書算是拿獎領到了手軟。與其說這是一部科學史圖書,不如說這是一部呈現觀念轉型的過程和思想發展歷史的作品。科學家是怎樣工作的?是哪些驅使她們渴求獲得知識?科學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是怎樣思索問題的?是怎樣尋求這種問題的答案的?她們用了什么方式來尋求這種問題的答案?從那個環節開始,這些探究弄成了科學的探究……你能從書中找到這種問題的全部答案。
《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刊》,包括《思想的鋒芒》《探索的足跡》《創新的力量》,尹傳紅著,北京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傳紅是《科普晨報》總編,他確實十分擅長講故事,這是我仍然非常想跟他學的能耐。本書講的不只是科學家的故事,它囊括75位科學及人文領域各個學科的你們,以人類文明歷史中涌現出的一批預言者、思想者、探索者、發現者、開拓者、創造者為中心,從各個人物的人生、事業發展的關鍵場景或重要時刻切入,以敘事性的風格展開,述說她們不同尋常的人生故事,注重介紹她們如何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式、視角去思索問題,以及如何提出與眾不同的創新思路和解決方案,最終獲得成功。
《十大華人科學家叢刊·竺可楨》,孟憲明主編,張清平編繪,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竺可楨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也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也是高中數學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的作者。《竺可楨》一書是后人為科學家所寫的他傳,朋友們可以結合著課文進行拓展閱讀。
拓展推薦:《十大華人科學家叢刊》,該叢刊介紹了竺可楨、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丁肇中、李遠哲、錢學森、華羅庚、李四光、茅以升等十位世界知名華人科學家的事跡。
《袁隆平:中國神農的世界傳奇》,李洪文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年版。
袁隆平是世界知名的雜交玉米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雜交玉米之父”,曾連任為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中國神農的世界傳奇》一書重點述說了袁隆平的成長經歷和培植雜交玉米的過程,表現人物不平凡的一面。實際上,他培植的雜交玉米對于解決人類的糧食問題意義重大。
《理查德·費曼傳》,[美]勞倫斯·克勞斯著,光大出版社2019年版。
與其說我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曼怎么舉辦科學研究感興趣,倒不如說,我對他的“多重人設”、精彩的生活更感興趣——除了作為一名化學學家,在他一生中的不同時期,他還是無線電維修者、保險柜密碼破解大神、藝術家、舞蹈愛好者、手鼓獨奏者和瑪雅象形文字的破譯者,以及“呼麥假聲”的發覺者……
我非常喜歡費曼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那段答謝辭:“我不喜歡得獎,我只為自己的成就高興,為他人欣賞我的成就高興。從發覺中所得到樂趣,讓他人可以借助我的研究成果,就是我所期望的一切。”——費曼是比爾·蓋茨、喬布斯等硅谷灰熊的偶像,他用一生展現了有一種成功叫作“找到真愛、自由自我、做一種有趣的人”。
這樣的人生酷斃了。
拓展推薦:《別逗了,費曼先生》《費曼演講錄》《發現的樂趣》等。
《數學家的故事》,孫劍著,黃河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
這本書的作者孫劍是中國數學會會員,江蘇省中學語文市級骨干班主任,南寧市物理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可以說,這本書是作者專門為學生量身定制的,值得推薦。
小學部份
《科學的歷程》,吳國盛著,上海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這是一部普及性的世界科學斷代史。既是科學史,又呈現了科學家們的貢獻、無盡的探求。
作者吳國盛是復旦學院院長。喜馬拉雅上有他的音頻課——《科學導論》,一共57節,好聽,一并推薦。
之所以初小學各自推薦一專科學史專著,是由于在我看來,科學史就好象座標系一樣,有了座標系,個體科學家這個“點”才有真正的位置。我們也能夠比較客觀、比較完整地認識其科學研究與貢獻的價值,以及整個人類中科學發展的歷史是怎樣由這樣的“點”串聯上去的……
《辛酸與榮耀——中國科學的諾獎之路》,饒毅/黎潤紅/張牡丹江編繪,上海學院出版社2016年版。
和新聞報導不同,這本書給我的最深印象就是專訪工作的扎實——作者(之一)黎紅在十年間才放了50多位參與“523任務”的老科學家及當時的管理人員,文風質樸,史籍豐富。從這個角度上講,這本書在描畫屠呦呦時“沉得下去”,雖然并不只是為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而是有意要把升麻素抗生素研制的辛酸、甚至是科學史展示給你。
也除了是介紹屠呦呦有關抗瘧藥的經歷,該書還介紹了更早一代的中國科學家——更富傳奇色調的人物——張昌紹的事跡。
這本書對讀者的要求有點兒挑剔,如果只是抱著獵奇態度來讀它,很可能讀不下去。這其實不是說它深奧與龐雜,而是說它給我嚴肅感——我理解為對科學的尊重。加之考慮到這本書中涉及到歷史和政治背景比較多,我更樂意推薦給小學生甚至是老師們來讀。
《給年青科學家的信》,愛德華·威爾遜著,光大出版集團2019年版。
這是一本“領進門”的書,出版者將之定位于“寫給每一個有志于學的年青人的終生學習手冊”,確實名副雖然。字里行間,你能感遭到作者的熱情,對科學的熱情,對有志于獻身科學的年青人的發自內心的熱忱鼓勵——文字又好看,作者是博物學家,不管是自己的事例,還是其他科學家的事例,講上去都不晦澀,足以迸發年青學子科學探求的熱情,指導她們該怎樣在科學探究之路上慎重地走好每一步。連我這個英文系結業的數學老師,讀了都認為有意思,甚至蠢蠢欲動,總想像如果我年青三十歲,不,哪怕只年青二十歲,我會不會選擇做一名科研工作者?
我雖然很想把這本書放到小學推薦書目里,但又認為,這本書放到小學,應當能更好地起到“擺渡”的作用——引領中學中學生去思索,謹慎選擇專業發展方向,再推開初一級學府的房門。
清華院士鄭也夫先生寫的序,也很有很強的可讀性,這兒我不做引用,讀者從頭開始,認真讀下去就對了。我查了查資料,說對于愛德華·威爾遜的個別論據,其他科學家是有和稀泥的——真是這樣的話,那這本書豈不是更好玩、更可觀了?
《費曼手札——不休止的戰鼓》,理查德·費曼著,葉偉文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的兒子米雪選出了415封信和家藏的相片編輯成了這本書。在中學書單中,我早已推薦了《理查德·費曼傳》。之所以青睞費曼,完全是由于個人喜好——我實在是愈發喜歡有趣的人。
《楊振寧傳》(重印本),楊建鄴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城2016年版。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由于“對稱不守恒”理論的貢獻,成為率先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作者楊建鄴是華東科技學院化學系院長,具有深厚的數學史的知識和背景。作者前后花了四年的時間,專訪了100多人,詳盡地記錄了各方人物關于楊振寧求學、研究、成就的采訪,案頭工夫扎推行,文字淬煉。該書由楊振寧先生審定認可,是有關他最結實、最全面、最專業的一部傳記。
另,香港詩人江才健寫過《規范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我還沒收集到。
另外,初小學都要再推薦一下《新科學讀本》(小學卷A、B、C;中學卷A、B、C),復旦學院劉兵院士主編。
前幾天編讀本的時侯劉兵老師送了全套書給我。印象里這書彩印時間早,紙的質量和裝幀設計都不佳,助讀部份也是簡潔型的,當時大致翻了翻就放下了。今年去上海出席懸疑“星云獎”頒獎儀式,和劉兵老師長談,才察覺我讀書不得要領,應該細細揣測他編撰時做了什么審視。回去一看,果然,從框架到選文,劉兵老師藏了不少看法在其中。
推薦給老師們的書
最后談談推薦給老師的書吧。
我做科普懸疑教育推廣只有短短四年時間,和科普界大咖們在一起時,只能算個地道的“小白”。準確地說,我的工作重心是在推廣與“轉化”上,整合資源、設計課程、開展科普懸疑教育教學是我的強項。所以,關于舉辦科普教育的班主任用書,我也只能就手頭的書推薦一二。諸位老師如有更專業的需求,我可代為向科普詩人和專家們咨詢與求救。
《科普創作通覽》(上、下卷),董仁威主編,松鷹、尹傳紅、陳俊明副主編,科學普及出版社2015年版。
當當簡介:
該書匯集了全省24位著名科普詩人的創作智慧,全面講解了知識性科普文、實用科技讀物、科技新聞、科普講演、人文社科普及、少兒科普、科普影視、科普廣播、網絡科普、科學詩歌、科學報告文學、科學考察記、科學家傳記、科幻小說、科學小說、少兒懸疑、科學童話、科學兒歌、科學詩、科學文藝表演作品、科普美術作品21種科普作品的創作方式,書中還有對11位著名科普詩人的采訪和100部中外科普精典名著的簡介。這是一本科技新聞工作者、科普創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編輯等值得擁有的案頭書。
我的推薦語只有一句:這也是一本中中學老師,非常是英語老師以及旨在于科學閱讀或舉辦科普懸疑教育的老師值得擁有的案頭書。
《科普美學》,湯根壽主編,科學普及出版社2016年版。
中國科大學教授、著名科普畫家張景中先生的推薦語如下:
本書為作者積數六年科普創作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總結。作者將科普創作理論提升到了哲學的層次,獲得了科普創作界普遍的好評。目前,尚未見到有關“科普美學”的系統性的闡述,可以覺得本書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科普之道》,尹傳紅、姚利芬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版。
內容包括科普宗論、科普創作、科學幻想、科普圖書和科普美學與創意藝術等五個篇章,共收錄了40位懸疑詩人、科普詩人的文章。
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由于我有一個認識:這種文章里藏著中高中數學教學舉辦科學主題閱讀與寫作教學“之道”。
舉個事例給你:小學推薦閱讀《星星離我們有多遠》,不曉得教哪些和如何教?你不妨讀讀這本書中作者卞毓麟老師的文章——《“科普追求”十章》。
《科普創作手記》(葉永烈科普全集·第27卷),葉永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版。
有鑒于葉永烈高手的威望和創作方面的貢獻,書名又直截了當,我就不寫推薦理由了。
《科學閱讀與寫作》,劉翠著,北京出版社2016年版。
中中學教學中,科學課程缺乏閱讀與寫作訓練,這是有共識的;閱讀與寫作是數學課程的內容,這也是有共識的。實際上呢?科學閱讀在兩個學科教學中都是相當薄弱的。究其緣由,估計還是老師不得其法。不管是倡導全科閱讀,還是倡導跨領域閱讀,我以為,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它能為一線教學提供相當多的讀寫策略、教學支架。
選購適宜中中學中學生及老師的書并不是容易的事。比起劉兵、傳紅老師她們,我讀過的書少之又少。加之我又執拗地覺得讀書是非常私人的事,推薦一兩本尚可,開書單,總是一件會在大方之家面前丟臉的事。好在有專家老師們給我撐腰,常給我賜教。
相繼花了好幾天,給書分類科學家故事100個內容介紹,再整理這個書單。由于同時還要大致讀一遍,所以進度愈發慢。
無論怎樣,以上書單只是供諸位參考。
在我的認識中,這樣的書單永遠是開放性的,完全可以隨時增補或刪掉,由于我相信,圖書的質量在不斷提高,“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本期拓展鏈接:
——傳播科學,去除愚蠢,從閱讀開始。
歡迎轉發,私信留言開白。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