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顧問:史玉儀;
濱州初中物理教師工作室主持人:耿金成;
團隊成員:石華霞、孫文娟、劉艷霞、張雷、夏方軍、宋愛國、蔡建紅、張振斌、張軍、高超、姜俊成、張立軍、丁海生、王建芳、李平貴、邵玉國,張益偉。
去年微信上,俞敏洪有一句話火了——“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學習的老師在努力教書,一群不學習的家長在工作”養孩子難。” 這種說法有點聳人聽聞,當然片面和偏激,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手機和電腦搶走了我們大量的閱讀和思考的時間,而有這種習慣的人確實很少。精讀和寫作。
讀書是一個人打開世界的金鑰匙。 如何用好這把金鑰匙?
濱州初中物理名師工作室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和研究好書,每天讀半小時,每天寫筆記初中物理名師講解.,接受專家嚴格的學術訓練,面對“冷汗”和“不完整的身體”的顛覆性批評。 他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開門見山”,打開思考和識字的大門。
每個人都是好讀者,每天讀書、寫筆記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耿金城的筆記已超過30萬字。
在這個團隊中,名師都是“閱讀能手”。 自2019年4月23日起,主持人耿金城每天讀書半小時,每天寫一篇讀書教育筆記。 迄今為止,他已發表文章382篇,超過30萬字。 精讀和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即使他忙到半夜。 我必須寫完筆記然后休息。
三年來,隊員們按照計劃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其中包括物理教學書籍、中學教育書籍以及名人的人文書籍。 尤其是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發放的書籍,大家仔細閱讀,產生共鳴。 今年,他們設計的第一個活動是閱讀交流:大家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總結自己的思考,線上線下交流,提出推薦和分享。
為什么他們如此重視讀書?
“去年,市教育局邀請華東師范大學李沖鋒教授來濱海做報告,他的‘燃夢計劃’讓我們很震驚。” 耿金城介紹,在題為《四輪驅動成就教師夢想》的講座中,李沖揭秘了教師從平凡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的秘密。 其中之一就是“強迫自己每天讀書15分鐘,逐漸成為一種習慣”。 此次“夢想燃燒行動”點燃了名師們讀書、寫作、成長的愿望,點燃了他們成為優秀教師的夢想。
與精讀一樣,該團隊提出的二級和三級訓練也強調消化吸收。 特別是留學歸來后,更需要共享資源,進行二、三級交流討論,更新觀念,理清教學思路。
面對清華博士嚴厲的學術批評,名師迎難而上,完成蛻變
面對面,對話題一一點評,指導如何制定問題,對項目報告的撰寫、成果鑒定申請等問題進行講解和解答……清華博士的學術規范驗證是寶貴的幫助對于教師來說,更是一次痛苦的洗禮。
“名師們都知道,專家的建議水平高、嚴謹,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幫助。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面對如此嚴格的學術訓練。專家們的直言不諱,一針見血。”讓我們驚出一身冷汗,連我自己都覺得自己被徹底批評了,有些項目直接被淘汰,或者收到顛覆性的意見。” 耿金城坦言,當時“大家都有點崩潰”。 該怎么辦?
重新開始還是做出重大調整? 我們是應該退縮、回避,還是迎難而上?
令我們自豪的是,名師們都有勇氣承受這種“強人割腕”式的修改。 他們知道,這種與高水平專家面對面的交流和個別輔導,就像導師指導研究生一樣,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有收獲、最有影響力的。 經過這個陣痛,就會完成一次轉變,“概念框架”、“教學設計”、“物理素養”、“控制變量”、“評價機制”等概念將進入頭腦和內心,走上思維之路。研究將真正開始。 路。
計劃由名師演示實驗并錄制微視頻,支持教學專家,形成全市初中物理教師互助模式。
該團隊主課題為“初中物理學生提問能力培養策略研究”,副課題為“學生提問能力評價標準與工具的研究與開發”。 進展過程中,立項了兩個項目:“農村初中物理學科核心能力培養策略研究”和“初中物理教學中控制變量思想與方法培養研究” ,分為四個小組分別進行研究。
為什么要關注“學生問題”?
耿金成解釋道:“提問是一種能力,是創新思維的前提,需要鍛煉和培養。目前小學生愛提問,但到了中學往往變得沉默,而到了高中、大學里連問題都沒有,是沒有機會說話,還是不想說話初中物理名師講解.,還是不會說話?我們對此進行了研究,通過調查、實證研究、課堂觀察、交流討論等方式……尋找影響因素,探索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嘗試初步建立新的評價標準和工具。
憑借成長經驗和項目成果,這個團隊在2020年開始加大分享力度。為了服務廣大師生,工作室計劃組織初中所有學生實驗,從題目、目的、原理、設備到實驗流程,數據記錄、數據處理和結論總結,整理、規范,并由名師演示,錄制成微視頻,供濱州師生評選。
同時,加大支持和教育力度。 工作室計劃由獲得省級精品課程、市級精品課程的教學專家進行,幫助全市不同教師形成互助模式,以期共同探討、共同進步,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