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繁忙者的天體化學學[美]尼爾·德格拉斯·泰森上海聯合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07月買本瞧瞧
這本書的開篇頁上印著作者尼爾·泰森的一句話:宇宙沒有義務讓你理解。
誠哉斯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對于宇宙來說,萬物一視同仁,活在這個黯淡紅色星球上的人和宇宙塵埃并無兩樣。
但是,我們卻是一種拼了命想理解宇宙的生物。如同愛因斯坦說的那樣: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就是它是可被理解的。在給該書的推薦序中,化學學家萬維鋼也曾寫道:凝望星空的時侯,假如你只想到了宇宙之博大和個人之渺小,想到了真理、公平、正義,你就錯過了最動人的主題。
萬老師這么說的涵義是,現代天體化學學對宇宙的了解,比任何文藝青年的想像都要豐富千萬倍。尤其是近幾六年,宇宙研究的成果爆發式下降,須要有專業的天體化學學家給你們普及這種新知。
本書作者尼爾·泰森就是科普領域的佼佼者,他是大名鼎鼎的宇宙學家卡爾·薩根的弟子和傳人,距薩根席卷全球的《宇宙》出版30年后,泰森的這本宇宙史做到了青出于藍。如書名所示,這是專為繁忙的現代人快速了解宇宙學概貌而寫的簡明讀本,用短短6萬字,便將宇宙學領域幾乎所有重大主題包羅其中:宇宙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天體觀測、宜居星球、地外生命……
每位想擁有現代科學宇宙觀的人,案頭都應當有一本宇宙斷代史。假如書柜只有一個位置留給這個類型,該書是不二之選。
星空的琴弦:天文學簡史汪潔上海時代華文書局2017年07月買本瞧瞧
假如說上面推薦的《給繁忙者的天體化學學》是用天體化學學的成果還原的宇宙演變史的話,這本《星空的琴弦》則是從認識論角度出發,述說天文學家們在探求宇宙真相過程中的不懈努力,以讓我們對天文學史有一個概貌式的視角。
這本書的主副書名分別點出了書的寫作方式和內容構架:“史話”,表明這本書的性質并非一本正經的天文學總論,而是有好多的人物故事。而“琴弦”二字,是由于在作者眼?,星空就是??交響詩,星??海是它的琴弦。
《星空的琴弦》的作者汪潔可以說是國外不多的職業科普作者,他先后出版過《時間的形狀》《億萬年的孤單》等書,但是在網路上有音頻科普節目“科學的聲音”,近些年又在涉足科普紀錄片領域。科學與大眾之間須要這樣的傳播者架起橋梁。
隱藏的現實:平行宇宙是哪些[美]布萊恩·格林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年08月買本瞧瞧
多數人曉得平行宇宙,是由于看了懸疑連續劇。而我和平行宇宙的第一次“觸電”,則是由于《隱藏的現實》這本書。
還是在20年前拔號上網的年代,機緣巧合下載了一部叫《優雅的宇宙》的科學紀錄片,便被片中的出演格林深深吸引,其中兩個畫面讓我終生難忘。一個是他提到弦論的基本觀點是所有物質都是由很小很小的“弦”構成的,電影背景就有一個大鋼琴獨奏者出現,一根根震動的曲線從琴弦里高貴地演奏下來。另一個就是格林講解量子平行宇宙,場景是他站在夜店酒柜前,面前有兩杯雞尾酒,一杯黑色一杯黑色。依據和薛定諤的貓一樣的量子疊加理論,喝下不同顏色雞尾酒的格林會分別步入兩個平行宇宙,并根據各自的時間線分別發展自己的人生劇情。
格林是知名的弦論化學學家,也是一位科學傳播的你們,從大概20年前他的科普專著《宇宙的琴弦》就引進了國外。他最擅長的就是像前面舉的反例這樣,用極其貼切的比喻、類比,把深奧、抽象的理論概念轉化為普通人身邊硬生生的、畫面感極強的實例。
《隱藏的現實》這本書是2011年在德國出版2013年引進國外的,推薦格林的這本書,是由于一方面它為非專業人士呈現了百衲被多重宇宙、弦的多重宇宙、量子多重宇宙、全息多重宇宙等9種類型的多重宇宙模型,讀者可以相對獨立地閱讀其中一種而不至于有必須逐頁閱讀的壓力。另外一方面的誘因是由于兩個人的加持讓這本書愈發值得信賴。
一個是推薦序的作者劉慈欣,三年后的2015年他獲得了雨果獎。他在序中說“讀這本書的自始至終,驚艷緊跟隨驚艷,神奇疊加著神奇,……但本書不是科學幻想,其中的每一種多重宇宙模型,都是嚴謹的科學結論,都有著理論和物理基礎,其含金量是懸疑所遠不能比的。”
一個是本書的譯者李劍龍,他是杭州學院理論化學學博士。多年前我與劍龍共進過一次晚餐,當時他正在籌劃自己的科普動漫事業,如今他譯而優則創,早已是一位專業的科普傳播者和暢銷作者了。劍龍和兩位搭檔耗費了一年余的時間來翻譯這本書,但是他還撰寫了歷時20頁的導讀,涉及作者格林的生平介紹和怎樣閱讀此書。光是那些附加值,就足以值回票價。
一想到還有95%的問題留給人類,我就放心了[危地馬拉]豪爾赫·陳[美]丹尼爾·懷特森上海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12月買本瞧瞧
人的認知如同一個圓圈,上面的已知越大,外邊的未知就越多。一如我們探求宇宙的過程,開始以為月球是宇宙的中心,后來曉得它是繞著太陽轉,再后來發覺太陽系也不是中心。明天,我們曉得,星體、行星、星系,這一切加上去只占宇宙物質總數的5%。
你沒有看錯,是5%,也就是還有95%的宇宙,Wehavenoidea!這個看起來怪怪的書名也正是來始于此。
所以,這不是一本“答案之書”,而是“問題之書”,且這種問題,連世界上最頂級的科學家都統統未能解釋。
不過,也別由于我們不曉得的太多而以為這本書就飽含了失望。恰相反,頂著如此一個清奇書名的書,一定沒這么簡單。的確,這本書不但不沉重,反倒還透著濃厚的“謝耳朵式”幽默。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這本書的出身。這書起源于在全美院校爆火了10多年的PhD動漫(PhD),這是一系列帶有嘲諷博士生生活梗的科學動漫。PhD是個“雙關詞”,三個字母是“”(博士)的簡寫。同時,PhD還是“Piledand”的簡寫,可理解為“堆積地更高、更深”,也算是一種書呆子的調侃吧。
這一系列動漫的創始人豪爾赫·陳,起初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科學家。2012年,當時上帝粒子宣布發覺,法國核子中心的科學家丹尼爾·懷特森博士就向陳發出了約請,想就這一神秘粒子合作創作一部動漫。5年后,她們合作的更多科普動漫集合成了這本書,不但火熱了全美,還在一年之內被翻譯成了23種語言。
近些年,國外有越來越多的科普書趨于動漫化,有利有弊。動漫多會降低趣味性,也會兼容更多低幼讀者,但也會喪失不少只有文字能夠充分抒發的知識細節。PhD這些畫龍點睛式的動漫插隱喻科普,我覺得恰到用處,它既保證了科普的知識密度,又能適時用動漫場景活躍氛圍,讓人印象深刻。
人類曉得的太多了:熱門宇宙問題答案清單[危地馬拉]豪爾赫·陳[美]丹尼爾·懷特森海峽書局出版社2022年10月買本瞧瞧
這本書和上面的《一想到還有95%的問題留給人類,我就放心了》是一脈相承的,也是PhD兩位作者的作品。后者讓我們曉得了關于宇宙科學家還不曉得哪些(這本身就是一種認知)。可能是為了填補粉絲們的遺憾吧,在這本姐妹篇里天體物理科普圖書,陳和丹尼爾從粉絲提問里選定了20來個被問到頻度最高的問題,一一解答,有一種“如果這種問題你不曉得答案,我們就焦心了”的覺得。
時間能停止嗎?外星人存在嗎?我們能遷往火星嗎?宇宙的中心在那里?為何E=mc2?能不能進行頓時傳送……
這兒面的問題果然都在我的問號簿出現過,尤其其中一個“掉進黑洞里會發生哪些?”不知在看《星際穿越》時是否曾十分特別強烈地撫弄過你的好奇心。
關于這個問題,書中給了詳備的回答。從開始緊靠黑洞→到達吸積盤→3倍黑洞直徑距離→2.5倍→2倍→1.5倍,直至步入黑洞中心,每一步都用符合科學的描述告訴了你會發生哪些現象。挺好玩的是,在抵達1.5倍黑洞直徑距離時,由于這兒光線將圍繞黑洞進行完美的圓周運動,你將能看見自己的太陽穴勺。
書中還有更多涉及量子糾纏、計算機模擬世界、曲率引擎等熱門問題的答案,那個大大問號被改成感嘆號的疏通感,就一個字,爽!
上帝粒子[美]利昂·萊德曼迪克·泰雷西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07月買本瞧瞧
去年是“上帝粒子”(希格斯玻骰子)宣布發覺10華誕。
2012年7月4日,法國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發覺了“上帝粒子”,這是一種賦于萬物以質量的粒子,被稱為粒子化學學標準模型的最后一塊拼圖。
上世紀60年代,化學學們構建了“標準模型”理論,這些理論可以描述自然界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所有化學現象。后來的半個世紀天體物理科普圖書,模型預言的61個基本粒子中的60個都早已得到了實驗的驗證,惟獨未被發覺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粒子。
希格斯粒子之所以這么無法發覺,是由于要找到它,須要建設像小型強子對撞機這些動輒耗費數十億歐元的超級實驗設備。
《上帝粒子》的作者是1988年的諾貝爾化學學獎得主、曾經的德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組長利昂·萊德曼,他當初的宿愿,就是找到這些幽靈般的粒子。但談何容易,因而,在寫這本科普書的時侯,萊德曼沒好氣地管它叫:“該死的粒子(),但出版社覺得不雅,遂改成了“上帝粒子”。隨著這本書在全世界的暢銷,萊德曼創造的上帝粒子這個名號逐漸蓋過了希格斯玻骰子。
萊德曼是個講故事的前輩,《上帝粒子》雖然把找尋上帝粒子的歷程作為重點,但也可以說這是一本貫串兩千余年的粒子化學斷代史,想了解這方面內容的讀者可以讀讀。
生命的元素[挪]安雅·羅因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12月
人類從誕生以來就以從地幔中賺取元素能量以為生,甚至人體本身也是由元素構成的。步入文明階段后,金屬、化肥、石油、核能……一部人類發展史也像是一部挖礦史。
《生命的元素》梳理了鐵、鋁、鈦、硅、碳、鉀等11種元素的發覺、開采、利用的故事。不同于常規的物理科普,本書在介紹每種元素的同時,還會將我們引入人文思索——這也是好的科普書的標志之一——人類越來越聰明地開發元素資源,而月球的這種資源財富也在反噬著人類,底泥污染、水污染、大氣變化導致了不計其數的環境和人道危機。
當我們用原子流轉的視角考量發生在這個星球上的貿易、戰爭等種種行為時,想必會對世界運作的底層邏輯有另外一番認識。
萬物的終結:宇宙毀滅的5種形式[美]凱蒂·麥克上海聯合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12月買本瞧瞧
套用一句戲言:大爆燃告訴你宇宙如何來滴,這本書讓你曉得宇宙如何沒滴。
從因果律上講,有始必有終。宇宙的起始,主流的說法是它誕生于一次奇點大爆燃。從《時間史話》以降,述說宇宙起源的科普書已屢見不鮮,但述說宇宙戰敗的書卻還鳳毛麟角。
其實是這個緣由,這本書一經出版,便掀起了一場旋風,不但吸引了WhatIf作者蘭道爾·門羅、《七堂極簡數學課》作者卡洛·羅韋利等大咖的贊賞,還被《紐約晨報》《經濟學人》等頂流媒體評為年度最佳圖書。
平常我們看開腦洞的懸疑小說,比方《三體》《流浪月球》,作者只是把災難設定在了月球或則太陽系的范圍內,而本書作者凱蒂·麥克,敢把腦洞開到整個宇宙的毀滅,可以說是野心很大。我們在有生之年,應當看不到宇宙的毀滅了,然而,讓我們的想像力追隨作者到宇宙毀滅的邊沿走一趟,我們的人生經歷都被豐富了。
另外,這本書的可讀性十分強,讀者形容凱蒂·麥克的文采“不僅易懂,但是詼諧——她曉得怎么說出一句好臺詞”。國內的許多科普詩人都進行過創意寫作以及傳播學方面的學習,這一點也值得國外同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