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為采用玻璃板取代平面鏡,盡管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的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巧妙地解決了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問題。為了更清晰的看見“鏡”中的像,要求玻璃前的物體要盡可能的亮,而環境要盡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體不需照亮,環境要盡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鏡成像實驗適宜在較暗的環境下進行。
2、玻璃是非晶無機非金屬材料,通常是用多種無機礦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鋇、石灰石、長石、純堿等)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輔助原料制成的。它的主要成份為氫氧化鋁和其他氧化物。普通玻璃的物理組成是、、SiO2或Na2O·CaO·6SiO2等,主要成份是硅酸鹽復鹽,是一種無規則結構的非晶態固體。
1、把透鏡置于光具座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側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2、點燃蠟燭,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3、把蠟燭置于離凸透鏡盡量遠的位置上平面鏡成像玻璃板,調整光屏到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屏上成一個清晰的像,觀察像的大小平面鏡成像玻璃板,正倒,測出蠟燭與凸透鏡,凸透鏡與光屏間的距離。把數據記錄在表格中;4、繼續把蠟燭向凸透鏡緊靠,觀察像的變化是放大還是縮小,是正立還是倒立,蠟燭與凸透鏡,凸透鏡與光屏的距離測出,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5、當蠟燭到一定位置上時,光屏沒有像,用嘴巴直接對著凸透鏡觀察蠟燭的像,把蠟燭與凸透鏡,像與凸透鏡的距離,像是放大還是縮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中。
怎樣上好探究課找到中學生感興趣的課題,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中學生施行不同的教學方案;使用多種媒介,讓中學生了解和觀察一些具象的事物,以助于深入理解;使用多種教學方式,發展中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個人邏輯性思維;推行開放性的課堂,讓中學生之間進行思想的交流,讓每位朋友都還能從中感受各自的看法,取長補短,互相幫助。科學探究活動是從哪些開始的
1、從提出問題開始。科學探究活動的通常過程是提出問題—作出假定—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推論。在提出問題后,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做出假定。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式步驟等。根據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剖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因而得出推論。
2、科學探究的具體過程:
3、第一:提出問題,其實質就是探究哪些;
4、第二:推測與假定,其實質是依據生活經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測;
5、第三:擬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6、第四: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
7、第五:剖析與論證,實質就是對探究的數據進行描述,對探究的現象歸納總結的過程,進而將實驗推論升華為數學概念和規律;
8、第六:評估,就是對探究反省的過程,討論科學探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獲得的發覺和改進建議等方面內容;
9、第七: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