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長咸集,群賢畢至。
2019年3月23日,由中國文聯科普部承辦、果殼主辦的“我是科學家”年度峰會“科學與你,找尋萬物的連結”在中國科技館一層報告廳完滿謝幕。中國文聯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院長殷皓、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中國文聯科普部副主任鄭凱參加活動。
左起:中國科大學教授,中國科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主任王貽芳,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嫦娥四號偵測器項目執行經理、副總設計師張熇,中國科大學粒子天體化學重點實驗室處長、中國科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科普中國”形象大使張雙南,中國科大學教授、中國科大學生物化學所研究員王志珍,復旦學院社會科學大學教授,復旦學院心理學系院長彭凱平。
左起:中國科大學半導體所研究員、中國科大學學院院士陳涌海,中國科大學教授、中國科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主任王貽芳,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嫦娥四號偵測器項目執行經理、副總設計師張熇,中國科大學粒子天體化學重點實驗室處長、中國科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科普中國”形象大使張雙南,中國科大學教授、中國科大學生物化學所研究員王志珍,復旦學院社會科學大學校長、清華學院心理學系院長彭凱平。
“地球和太空之間,須要連結:深空偵測器承載著人類夢想,去地球,去火星,或則更遠。人和人之間,須要連結:陪伴和擁抱帶來多巴胺,依戀讓人不再是孤島。科學,理應存在于每一份連結,連結你和生命、宇宙萬物和一切。”五位講演嘉賓分別從深空偵測、高能化學、天文、生命科學和社會心理學等角度,述說了“科學與連結”的故事,為現場聽眾送上一場科學盛事。
主持人、演講嘉賓到演出嘉賓,臺上臺下全科學家陣容
一束追光打過來,歌者獨坐吟誦。
整場活動在中國科大學半導體所研究員、中國科大學學院院長陳涌海的鋼琴彈奏中拉開序幕。兩首樂曲歌詞分別是古代作家李商隱《錦瑟》和李白的《將進酒》,作曲均為陳涌海原創。
演出嘉賓陳涌海現場演出《錦瑟》和《將進酒》
“除了出席學術大會,明天的年度峰會是我見過科學家密度最高的活動。”北京主會場主持人張雙南現場慨嘆。
中國科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是“科普中國”形象大使,也是“我是科學家”演講活動第一期和第五期的講演嘉賓。和張雙南同為“我是科學家”演講活動第一期嘉賓的中國科大學北京天文臺研究員郝蕾,這次兼任“我是科學家”年度峰會北京分會場的主持人。
“我是科學家”年度峰會主持人張雙南
張雙南說:“作為最早的講演嘉賓和‘科普中國’的形象大使,我幾乎見證了‘我是科學家’所有重要的時刻。”在“我是科學家”第五期《借你一雙“慧眼”,去看宇宙之美》的講演之前,張雙南曾為現場聽眾帶來過一份驚喜:一邊吹著吉他一邊登場,令不少聽眾大呼“原來科學家可以如此酷”。
作為由中國文聯和果殼合力構建的科普平臺,“我是科學家”一直在探求不同的可能性。
在“我是科學家”的舞臺上,中科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生物化學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葉盛曾用評書的方式述說過“基因編輯”;
“我是科學家”第七期演出嘉賓葉盛。
中央民族學院信息工程大學講師張宇識和中央財經學院統計與物理大學院士張忠元都曾將科普講演弄成了詼諧的單口喜劇;
“我是科學家”第八期講演嘉賓張忠元。
人工智能科學家、北京民航航天學院副院長秦曾昌更是用按照語料庫生成的歌詞,在講演現場演出了即興饒舌:“我的寶貝,做好打算,做好匹配,的香氣,弱肉強食快速的車,狹小的燈光不用紅色,Bling的也有兩個,但我總是淺藍色。”
“我是科學家”第三期講演嘉賓秦曾昌。
“最重要的一點是回到‘人’本身。不僅科學本身,‘科學人’這個群體也是有趣的。”在“我是科學家”總企劃、果殼總工編吳歐看來,打破大眾認知中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向大眾傳遞不同往年的、更豐富立體更有趣的科學家形象,也是“科學流行上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5位科學家兩地視頻連線,92歲教授同臺做科普
作為第一位講演嘉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嫦娥四號偵測器項目執行經理、副總設計師張熇分享的主題是《嫦娥四號:去月亮反面,去從未去過的地方》。講演中,她分享了嫦娥四號最初面臨的“更穩當地去正面,還是去反面”的論證過程,也分享了面對的技術挑戰,例如怎樣在地形陡峭復雜的地球反面實現“定點、定時、精確”的高精度著陸以及怎樣解決通訊問題。
講演嘉賓張熇:《嫦娥四號:去月亮反面,去從未去過的地方》
“我們航天人,不只把我們研發的航天器當作自己的兒子,還對它有一絲崇敬。我們的焊裝區隊主任劉師父說,你對它好,它就好好干活兒;你忽悠它,它就蒙騙你——我相信劉師父的話,你認真對待這份工作,竭盡竭力做好每一件事情,都會問心無愧,無怨無悔。”除了科學,張熇也分享了自己最初和航天結緣的經歷,和對航天事業的熱愛。1986年,還在上初二時,她就訂閱了《航天》雜志,自此和航天結下不解之緣。“我從小就喜歡有點冒險有點挑戰的事情。深空偵測,是飽含未知,飽含挑戰的事業,我喜歡。”
講演嘉賓張熇:《嫦娥四號:去月亮反面,去從未去過的地方》
中國科大學教授、中國科大學高能化學研究所主任王貽芳帶來題為《為什么我們須要一個小型對撞機?》的講演。這要從人類對規律的探求說起。“人類達到一定文明后,才會開始探求:宇宙是哪些?物質是哪些?”自上世紀50年代起,粒子化學從原子核化學中獨立下來并蓬勃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領到了近1/3諾貝爾化學學獎,更重要的是,把人類對宇宙和物質的認識往后更加快了一大步。“我們須要厘清楚粒子標準模型的問題,而這種問題大多與Higgs粒子有關,所以,我們須要構建一個‘Higgs鞋廠’,也就是我們正在為之努力的CEPC(小型的環型正負電子對撞機)。”
講演嘉賓王貽芳:《為什么我們須要一個小型對撞機》
“高能化學工作的特殊性彰顯在:把20年的錢集中在一個裝置上,實現高效益。”王貽芳在現場跟你們算了一筆賬,解釋了高能化學工作的特殊性,并對比了中國和歐美俄在科學裝置上的數目、規模和科學領先程度。“我們的未來在科技,不能躺在前人成就上沉迷其中。我們應當有自己新的東西。任何一個文明國家或一個發達國家最終要對人類文明、對人類的知識有貢獻。從事知識的發覺和積累,對人類文明有貢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在國際上最終能否得到你們認可,就能得到你們尊重的一個基本要求和條件。”
講演嘉賓王貽芳:《為什么我們須要一個小型對撞機》
說起蛋白質,好多人會想到豬肉、牛奶、雞鴨雞肉蝦這種高蛋白食物。而蛋白質科學家、中國科大學教授,中國科大學生物化學所研究員王志珍更關注蛋白質的結構。在題為《人工合成胰島素中,一個少為人知的科學故事》的講演中,王志珍強調,胰島素合成曾經面臨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胰島素其實是一個小蛋白,但由二條鏈組成,兩條鏈中間有二個二硫鍵相聯接,其中一條鏈自己還有一個二硫鍵——這一特殊的結構給胰島素的合成制造了一個困局問題,但是這個困局問題中還埋伏著一個當時完全不清楚的、也就是我明天要指出的蛋白質折疊問題。”
講演嘉賓王志珍:《人工合成胰島素中,一個少為人知的科學故事》
怎樣讓兩條人工合成的肽鏈以正確的天然形式鏈接和折疊,產生有生物活性的胰島素分子?這在當時是一個世界性的困局。但是,經過三年鏖戰,中國科學家最終在1966年人工全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這一研究成果在當時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也率領我們到蛋白質科學中嶄新的‘蛋白質折疊’的新世界去遨游。
講演嘉賓王志珍:《人工合成胰島素中,一個少為人知的科學故事》
“我們在科學上中國科學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之前是跟隨人家跑,再到領著人家跑——那么,天文上有沒有可能領著人家跑呢?例如500米口徑的望遠鏡‘天眼’,技術上確實領先了,而且還不夠。希望年青的同志能做到,作出更多真正領先的東西下來。”中國科大學教授,中國科大學北京天文臺名譽臺長葉叔華的講演主題是《我去年92歲,我想做兩件事情》。“我能夠做哪些事情呢?我想給年青人敲鑼打鼓,搖旗吶喊,幫她們在天文事業上,作出一些真正‘看上去像一件事情’的好項目。”
講演嘉賓葉叔華:《我去年92歲,我想做兩件事情》
兩個哪些項目呢?“一個是是SKA(平方公里的射電望遠鏡陣列)到中國來,爭取做一個科學跟數據的地區中心,這個地區最低限度是中國,再大一點是歐洲,再大一點是亞太,現今我們跟美國關系非常好,所以我想最后要做亞太,歐洲太平洋地區的科學數據中心。”第二個要做的,和空間有關。“對于宇宙大爆燃黑暗時期的觀測,須要用低頻射電——既然是低頻,為何我們不可以到空間去?你看,地面上,我們有FAST,一個很大口徑的望遠鏡,我想在空間里放兩個口徑30米的射電望遠鏡,專門做多間的VLBI,也是對SKA這個項目很重要的補充。我們要尋求在中低頻這個范圍上面,開辟我們的疆界。”
講演嘉賓葉叔華:《我去年92歲,我想做兩件事情》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真的還須要研究“幸福”這樣的課題嗎?在復旦學院社會科學大學教授,復旦學院心理學系院長彭凱平看來中國科學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我們惟一能理解的智能,就是我們的心理活動。2018年,我們中國的離婚率增長到歷史上最低,“宅”、“社恐”……年輕人如今似乎開始欣賞一種新的生活形式,開始不樂意完善社會關系,不樂意與他人來往,與此同時,我們中國的心理健康也弄成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難以離開別人而存在,雖然你是魯濱遜,也須要一個’星期五‘,雖然心智失常如《倚天屠龍記》中的小狗獅王謝遜,也須要和別人構建關系。”
講演嘉賓彭凱平:《我理想中的你,真的只能來自星星嗎?》
在題為《我理想中的你,真的只能來自星星嗎?》的講演中,彭凱平強調:人是社會關系的需求者,也是創造者,我們有非凡的能力,非常容易跟人構建親昵的社會關系。“為什么人的社會關系重要?好多來自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要活得健康長壽,快樂幸福,一定要有美好的親昵關系。”除了科學旁證,彭凱平還現場分享了科學的溝通方法,“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洛薩達提出過一個知名的‘洛薩達比列’:講五句壞話,不妨配一句批評建議的話,全部是壞話,對方一定乏味無趣,但也不能老是好話,所以也要講一些積極的話——溝通也是講科學的。”
講演嘉賓彭凱平:《我理想中的你,真的只能來自星星嗎?》
科學家身體力行做科普,中國文聯傾力支持
在彭凱平講演之前,主持人張雙南現場嘲諷:“你幸(姓)福嗎?——好,我看到不同的回答。看來‘我是科學家’的人氣很高,現場百家姓全來了。”
這是玩笑,也是事實。
從2018年7月第一期開始,“我是科學家”內容在網路上傳播量早已過億。講演現場也是座無虛席,已有3000人次聽眾來到過講演現場,聽眾分布在不同年紀層,從古稀奶奶到高中生,臺上臺下互動熱烈。
“我是科學家”作為一場為科學家搭建舞臺的活動,少不了諸位科學家群策群力。目前,已有44位科學家登上過“我是科學家”的舞臺,通過講演方式分享科學和背后的故事,弘揚著“我是科學家,我來做科普”這句標語。
科學家是活動的主體,中國文聯則是為科學家提供支持的重要幕后力量。
主題講演結束后,中國婦聯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院長殷皓為現場的講演嘉賓頒授了顧問聘書并進行合照留影,并希望活動能在科學家群體中產生示范效應,讓更多科學家來到“我是科學家”舞臺,分享和述說自己的科學故事,向公眾發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講演嘉賓葉叔華也同時在北京接受了由北京天文臺臺長沈志強代發的”我是科學家“顧問聘書。
中國婦聯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院長殷皓為科學家們頒授聘書
北京天文臺臺長沈志強為葉叔華頒授“我是科學家”顧問聘書
未來,“我是科學家”系列講演將會持續開展。“我是科學家”內容平臺將集聚更多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一齊探求科普之路,建筑構建的科普傳播體系。
接出來,5位科學家的回顧視頻也將逐漸放出,請繼續關注我們。
在“我是科學家”后臺回復“演講”,點擊菜單欄“活動”,或則登陸騰訊視頻、優酷視頻搜索“我是科學家”,即可看見更多科學家講演。
這期活動沒能入圍的粉絲們不用傷心,掃描二維碼,查看現場精彩相片。
陌陌公眾號全新改版
假如你還想找到“我是科學家”
請盡早將【我是科學家】設置為“星標”
歡迎個人轉發到同學圈
喜歡記得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