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中學 張俊年
1、教材分析:
教材特色
《平面鏡成像》是北京理工大學八年級數學教材第二卷第5章第3節的教學內容。 平面鏡成像是光反射的重要應用,也是光現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在生活中經常見到。 中學生對此很熟悉,也很感興趣。 然而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ppt,其成像規律和特征往往基于感性認識,缺乏理性認識和科學探究。 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教材強調了以下幾點:
突出中學生的自主探究。 教材根據初中生的實際探究基礎和知識儲備,直接給出了定位圖像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要求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平面鏡成像的位置和尺寸特征。 而且,通過課后作業,布置了探索凸面鏡和凹面鏡的成像特性的任務,將課內和課外的探索有機地結合起來。
注重與現實的聯系,從生活到數學,從數學到社會。 教材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全身鏡為主題,以蠟燭、玻璃板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體為設備,探究成像特性,討論平面鏡在檢測視力中的作用,讓中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離他們的生活很近。 。
適當關注數學基礎與現代化之間的聯系。 實際教學過程表明,中學生對教材末尾的反光天文鏡介紹非常感興趣,希望學習更多相關知識。 這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擺脫對高科技的顧慮。 為什么需要神秘感和遙遠感。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① 了解平面鏡的成像特性,并能根據成像特性畫圖。
②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鏡、凹面鏡及其應用。
2)工藝與技術
①體驗“平面鏡成像特性”的探索,學習在實驗過程中記錄信息。
②通過定位平面鏡的虛像,理解代換法的意義和應用。
情感心態價值觀
①在“平面鏡成像特性”的探索中展現化學現象的美麗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②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③通過了解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的成像應用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ppt,初步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平面鏡的成像特性、實驗探究方法和合作學習。
難點:平面鏡的成像原理以及虛像是如何產生的。
教案:
分組:兩顆相同大小的圍棋棋子,或兩根蠟燭、秤、筆、平面鏡、玻璃板等。
2.學業狀況分析
中學生在生活中肯定觀察過或關注過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學習上基本停留在知覺和錯覺階段。 他們還沒有進行科學探索,還缺乏理性思考。 他們有進一步探索的愿望,但如何探索、探索什么,他們迫切需要班主任的幫助和啟發。
3、教學方法設計與學法指導
主動性、獨立性、經驗和解決問題是現代學習方法的重要特征。 本課根據教材要求和中學生的特點,讓中學生在觀察平面鏡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明確探究的主題。 道路。 為了使探究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增加探究難度,設置了探究階梯,將探究主題分為三個小主題:①如何確定探究的位置。像 ② 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是否相等? ③像的大小與物體到鏡子的距離有關嗎? 探究方式采用在班主任指導下問題啟發、討論的形式,讓中學生發揮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 此外,中學生可以通過討論、實驗等方式主動學習,體驗探究過程,能夠解決基本問題和簡單應用。 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這兩種超越知識載體的主要素質。
4、教學流程:
投影主題:平面鏡成像
1、設置懸念,引入話題:
化學問題始于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和體驗。 為了讓中學生更真實地感知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以引入以下場景。
問:朋友們,請拿起桌上的平面鏡仔細觀察。 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可以從平面鏡的外觀、材質、像的大小、距離等幾個方面來觀察。
中學生們開始觀察了半分鐘。
啟示:通過觀察,你有沒有產生任何疑問?
中學生發言并提出自己的問題。
梳理問題:班主任回答了全身鏡正面鍍什么材料等可以立即回答的簡單問題,并重點介紹了中學生提出的有關成像特性的問題。
轉:剛才很多朋友提出了有趣且有價值的問題。 有的談到為什么平面鏡形成的圖像左右相反,為什么物體的近像很大……這些問題其實都和我們明天要學的平面鏡成像有關。 特性是相關的,接下來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投影:探索平面鏡的成像特性
2.各抒己見并作出推測。
:在研究之前,你能推測一下平面鏡中圖像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嗎? 圖像可能位于哪里?
投影:推測:圖像的大小可能與__有關。
圖像到鏡子的距離可以與物體到鏡子的距離相同。
轉:朋友的猜測準確嗎? 誰的猜測最符合現實? 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檢驗一下吧。
3、設計討論與探索規則
靈感:請拿出平面鏡,你看到你的影像了嗎? 在全身鏡的上面還是旁邊? 距離全身鏡有多遠? 可以直接測試嗎? 為什么? (無法直接檢測到,我不知道圖像在哪里,也沒有辦法檢測到。)因此,我們要研究成像特征,首先要找出圖像在哪里? (雙手在鏡子后面摸索)平面鏡旁邊的圖像在哪里?
再啟示:拿出玻璃板,請觀察一下,與剛才的平面鏡相比,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有什么區別?
相同的是:它們都是由玻璃制成的,并且可以產生圖像。 區別:玻璃板的圖像模糊透明,可以看到前方物體,而全身鏡的圖像清晰,看不到前方物體。
追問:如果想讓蠟燭在玻璃板上形成的圖像更清晰,有什么方法呢?
明天我們將使用這個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
探索一:借助桌子上的設備,你能找到玻璃板前圖像的位置嗎?
中學生先討論1分鐘,然后嘗試。
交流:只需請兩個朋友組成的小組上來演示如何定位圖像即可。
你認為他做得好嗎? 你能給我一些鼓勵嗎?
指出:用實物代替無形物體的方法稱為替代法,我們稍后會用到。
過渡:找到了圖像的位置,研究圖像的特征就不難了。 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研究一下。
探索二:像到鏡子的距離等于物體到鏡子的距離嗎?
過渡:在實驗之前,我們先討論一下實驗方案。
討論:①應測試哪兩個數學量? ②使用什么儀器? ③ 如何檢測更準確?
④ 僅檢測一組數據可靠嗎? ⑤ 實驗步驟是怎樣的?
交流總結:請一組代表拿出數據表并討論實驗過程。 (2分鐘)中學生做。
總結結論,得到推論:像和物體到鏡子的距離相等。
追問:您還有其他發現嗎? (如果中學生看不出物體和圖像的連線與鏡子垂直,這里有一些啟發:連接物體和圖像的兩點,你能有什么發現?)物體垂直于鏡子。
探索三: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全身鏡的距離有關嗎?
:這里圖像的大小主要用它的高度來表示。
討論:能否直接檢測圖像的高度? 通過什么方式可以間接反映圖像的大小呢? (替換法)你打算怎樣做這個實驗? 中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實驗但概括:圖像的大小與距離無關。
靈感:圖像與旁邊的物體在不同的位置重合,這意味著圖像的大小等于它旁邊的物體的大小。 事實上,它與上面的蠟燭大小相同。
溝通評估:您還有其他發現嗎? (當全身鏡傾斜放置時,發現像和物體的大小仍然相等,說明像的大小與全身鏡的角度無關, ETC。)
總結成像特點并在黑板上寫下:“等大小、等距離、豎線”
用物理語言可以表達為:像和物體關于鏡子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