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發展中學生核心素質為目標的新一輪課程變革正在進行,這必定帶來學科教學的改革,深層次影響中學數學教學。以大概念為統領的單元教學深受關注,本文湊合此問題從為何要舉辦單元教學、什么是單元教學、怎樣舉辦單元教學等幾個方面展開討論,探討大概念統領下的中學數學單元教學思索與實踐,希望借此引起中學數學教育同仁對相關問題的關注與注重。
關鍵詞:大概念中學數學單元教學
《普通中學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序言中提及:“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注重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推動,使課程內容情景化,推動學科核心素質的落實”。“以大概念為核心”就是發揮大概念在教學中的錨點作用,“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推動”就是提倡要舉辦單元教學。這給“大概念統領下的中學數學單元教學實踐研究”項目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一、為什么要舉辦單元教學?
單元教學不是一個全新的教育概念,我們的課程標準、教材都是以單元思路編撰的,我們的教學活動也都是分單元進行的,傳統的教學也很注重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也會對單元知識進行梳理與建構,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學教學從來都是單元教學,我們對單元教學早已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與實踐經驗,中學數學教學不須要推倒重來。
反省傳統的數學教學,從總體上還是有好多合理之處的,值得我們承繼與弘揚,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須要持續變革,不斷創新。
傳統的數學教學還存在什么問題呢?新一輪課程變革對這種問題的解決又提供了如何的思路呢?接出來將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方面來看,無論從單基目標、雙基目標,還是三維目標,總體上講都以數學知識為導向設定的,對應于數學知識與內容,可以在每一節課進行落實。新一輪課程變革要求教學以學科核心素質為導向的,“核心素質主要指中學生應具備的,才能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須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目標,很難與知識或內容對應,也很難在某節課上達成,因而須要舉辦單元教學。
從教學過程設計的方面來看,過去的教學以知識點為主線來舉辦,學完一個知識點后就安排習題課,之后通過做題進行加強訓練,指出挨個知識點過關,追求“一課一得”,一個知識點過關后再學習下一個知識點,這樣很容易將知識撕裂,使知識“碎片化”。其實一般會在單元備考課上進行小結梳理,完善知識間的聯系,建構知識網路,并且早已“碎片化”的知識如同碾碎的錢幣一樣,很難再黏合上去。新一輪課程變革要求學科教學進行單元設計,以單元核心問題為導向,以挑戰性任務為驅動,以大概念為錨點,對化學單元進行整體性教學設計,之后再根據單元主題或則二級主題舉辦課時教學。課時教學通過核心問題、挑戰性任務、學科大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整體推動。
從教學評價來看,過去的教學評價主要是通過紙筆測試方法進行,默認答對了某道題或則某種類型的題,即為把握了對應的知識與技能,考試分數高則學習好。而實際上,做對題目可能并不是把握了對應的知識與技能,而只是正確地應用了某種做題的方法和技巧,中學生實際上并不一定把握了對應的知識與技能,這樣的評價信度不高。課程變革要求教學評價主體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性評價,重視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評價講證據,剖析講科學,弱化教學評價的分辨功能,突出激勵功能,在評價的過程中引導中學生進行學習反省,能更好發揮中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性作用,展現評價的意義。
二、什么是單元教學?
《教育大詞典》引用了顧明遠先生對單元教學法的定義,即“將教材、活動等界定為完整單元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法”,可見單元教學是為了防止知識“碎片化”而產生的一種教學方式。新一輪課程變革設定了學科核心素質課程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重提單元教學應當賦于其更豐富的內涵,以滿足新的教育發展須要。在這兒對單元教學進行再定義:單元教學是以提升中學生的核心素質為目標,以表現性任務達成為契機,以學科大概念為錨點,將教材、活動等界定為完整的單元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
化學學習就似乎建一個高端社區,這個社區有好多棟樓,每一棟樓就相當于一個學習單元。在建一棟樓前,要先對這棟樓進行設計,弄成一個設計圖,之后按圖施工,建樓的時侯須要一塊磚一塊磚地砌,一部份一部份地建,而且獨棟樓是施工圖的指引下進行的,這樣建上去的樓才會愈發堅實,愈發舒適、美觀。單元教學就好象是在建社區的一棟樓,也須要先有個“施工圖”,這個施工圖就是單元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設計是以核心素質目標為根據設計的,是一種逆向設計。有了這樣一個設計,再根據設計舉辦教學,這就是單元教學。
一棟大廈要有承重墻,承重墻是大廈的骨架,這么化學單元的“承重墻”是哪些呢?是核心問題,是挑戰性任務,也是學科大概念。
三、如何舉辦大概念統領下的
中學數學單元教學?
大概念統領下的中學數學單元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須要經歷教學設計階段、教學施行階段、教學評價階段等三個階段,在教學施行階段要經過整體感知、自主建構、遷移應用、總結反省等四個環節,下邊將從教學施行階段的四個環節討論怎樣舉辦大概念統領下的中學數學單元教學。
01
研讀教材,整體感知:單元教學要求班主任將一個單元當成一個整體進行設計,設計基于核心素質的教學目標高中物理課程課時安排,設計與中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表現性任務,設計以中學生為主體、以中學生活動為主線的教學過程,設計基于證據的教學評價,便于能做好教學的打算。這就要求中學生對單元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個整體性的感知,便于更好地理解教學目標與表現性任務,能在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舉辦自主學習,了解整個單元的學習內容,為后續學習做好打算。
在舉辦《機械能及其守恒定理》單元教學的前一個周日,以周日作業的方式安排中學生閱讀教材中單元學習內容,包括閱讀材料與課后練習,要求中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后,寫一篇以《淺談功和能的關系》為題的小論文,引導中學生整體感知單元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讓中學生閱讀班主任設計的核心素養教學目標與表現性任務,明晰單元學習的目標,為單元學習的舉辦奠定基礎。有同行提出,中學生的數學基礎不同,自覺性差別很大,安排中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最后可能很難達成預期目標。這個問題確實存在,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不過只要我們向中學生說明設計意圖,安排撰寫小論文,并加大對預習作業的檢測與評價,中學生基本上還是能順利完成這個環節的學習任務的。
02
課時學習,自主建構:單元教學須要通過課時教學來實現。這兒的課時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課時教學是有本質不同的,二者最大的差別在于后者是在學科大概念統領下進行的,而前者則是以知識點為主線展開的,后者將課時學習看作單元學習的有機組成部份,前者則把課時教學當成相對孤立的教學活動。科學處理單元教學與課時教學的關系是單元教學勝敗的關鍵,應高度注重。一般的做法是按照課程標準設定素質導向的教學目標,并具體化為表現性任務,在此基礎上確定單元主題、二級主題,以二級主題為線索進行課時教學設計,之后根據課時進行教學,整體性推動單元教學。
我們將新教材選修中學第五章、第六章與第七章設定為一個教學單元,單元的主題為“曲線運動與萬有引力定理”。單元大概念設定為“曲線運動是由兩個或則三個直線運動合成的”,并以課程標準為根據設定了單元教學目標。
設計“游樂場半日游活動”為表現性任務,要求中學生制訂半日游活動計劃,通過攝像、拍照等記錄游樂項目的情境,在活動中體驗曲線運動,并撰寫《游樂場半日散記》。
在此基礎上設定拋體運動、圓周運動、萬有引力與航天等三個二級主題。在拋體運動主題下設計曲線運動、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平拋運動的特征、拋體運動的規律等四個課時,在圓周運動主題下設計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與向心力、生活中的圓周運動等三個課時;在萬有引力與航天主題下設計行星的運動、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萬有引力定理、萬有引力定理的成就、宇宙航行等五個課時,將整個單元分解成十二個課時教學任務進行教學。
在設計中,將《拋體運動》、《圓周運動》與《萬有引力與航天》合并上去產生一個單元,彰顯了三章內容的本質聯系,展現了學科體系的邏輯性。將《向心力》與《向心加速度》兩節內容合并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并將《向心加速度》前移,突出兩節內容的邏輯關系,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課時教學是單元教學施行的階梯,在學科大概念統領下合理設計課時教學內容,通過課時教學逐漸達成單元教學目標,完成表現性任務,以提升中學生的學科核心素質。
03
創設情景,遷移應用:傳統的教學指出“一課一得”,通過典型性題型的訓練提升中學生對知識的熟練程度,最終實現中學生成績的提高。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要做大量的無真實情景的化學試卷,尋求解題能力的提升,“刷題”成為常態,中學生的學習與未來生活聯系很少,學習的主要意義是應付考試。這樣的教學很難迸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難培養中學生的學科核心素質。單元教學重視引導中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建構知識,通過解決在生活情景中的真實問題提高能力,通過完成表現性任務迸發學習動力,產生中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發展核心素質,達成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目標與育人目標。
04
建立網路,總結反省:傳統的教學大多也會安排單元備考課。一般的做法是通過班主任設計的章節知識結布光幫助中學生梳理知識,建構知識網路,并安排綜合性題型訓練,加深理解知識,把握解題技巧,提升解題能力,提高學科成績。單元教學最后一個環節則要求中學生在精讀教材的基礎上設計單元思維導圖,通過建構網路引導中學生反省單元學習,通過逆向設計的單元學習評價單舉辦自我評價,總結經驗,查找問題,通過自主學習或求救別人等途徑解決存在的問題,查漏補缺,便于全面達成單元學習目標,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質,并為今后的單元學習積累經驗。
全球經濟急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高中物理課程課時安排,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的教育已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須要,以素質為導向的新一輪變革勢在必行。這個時代的最大特征就是變化,教育也只能以變化去適應變化,以滿足人們對美好教育的憧憬。以情景為載體,以大概念為錨點,以單元為組織的中學數學教學雛型已顯。我們將瞄準方向,推動研究,深度思索,堅持實踐,總結反省,不斷建立,努力將新課程精神落地、落實、落細、見效,讓素質提高看得見,讓質量的提高摸得著,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中學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2]劉徽.大概念教學[M].上海: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END
文字:何紅華
排版:張婷婷
審稿:何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