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應了解動能定理的推導過程動能定理教案,了解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以及利用動能定理解決物理問題的一般步驟。 學業狀況分析 學生在初中就學過動能的概念,知道運動物體的速度和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而且,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了“功是能量轉化的一種手段”,知道能量的轉化可以通過強制做功來實現。 這為“動能”和“動能定理”的推導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了解動能的定義,并能利用動能的定義計算物體的動能;
(2)理解動能定理反映了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動能變化之間的關系;
(3)能夠理解動能定理的推導過程,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
(4)能夠應用動能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1)設置情境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掌握在探索和驗證過程中觀察、總結和運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方法。
(3)體驗探索科學規律的過程,理解探究的意義,嘗試探究方法,培養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1)通過動能定理的推導和演繹,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2)激發學生使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的興趣,他們會選擇最優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3)欣賞大自然的奇妙和諧,培養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樂于探索。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動能的概念; 動能定理的推導和理解。
教學難點: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動能”的初步認識
在追求守恒量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知道物體因運動而擁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我們先猜猜動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它應該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
你能通過實驗大致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嗎? (物體的動能與其質量和速度有何關系)。
方案一:讓滑塊沿著光滑的導軌滑下,與靜止的木塊碰撞,推動木塊做功。
實驗:(1)讓同一個滑塊從不同高度向下滑動; (2) 讓不同質量的滑塊從同一高度滑落。
現象:(1)高度較大時動能定理教案,滑塊將木塊推遠,對木塊做的功較多; (2)當質量大的滑塊將木塊推得遠時,它對木塊做的功就越大。
實驗結果:
(1)高度越大,滑塊滑動到底部時的速度越大。 相同質量下,速度越大,對外做功的能力越強,這意味著滑塊因運動而擁有更多的能量。
(2)滑塊從同一高度向下滑動,最終速度相同。 之所以對外做功的能力不同,是因為滑塊的質量不同。 當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滑塊受到的外力越小。 做功的能力越強,也就是說滑塊由于其運動而獲得的能量就越大。
小結:物體的質量和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就越大。
方案二:高舉的錘子可以通過落下擊入木板。 錘子的高度越高、越重,其動能就越大,釘子就會打得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