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浮力說課稿
大氣浮力說課稿1
一、設疑引入
1、先猜塑膠杯上面有哪些?
2、用塑膠杯使勁擠,吸在身上,讓中學生猜會發生如何的結果?
3、讓中學生相關的舉例,來讓中學生體會大氣浮力。
4、怎樣將空氣注入塑膠杯?
二、觀察實驗(錄象)
1、觀察用機器抽空密封鐵桶出現的現象?
2、導出大氣壓的檢測。
三、小組討論:大氣壓有多大?
四、學生用彈簧計進行實驗,班主任指導
五、觀察實驗(錄象)
六、大氣壓會不會變化?與哪些有關系?通過兩個反例來找規律。
七、學會讀“氣壓計”。
八、練習
評匯報課《大氣浮力》
設疑導出,擅于串聯知識點
“學貴有疑”,疑是積極思維和探求問題的動力。英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設疑能迸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開發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陳海鋒班主任擅于在教學之始設疑布陣,引導中學生去推測,去預估,去聯想,將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即將學習的內容中去,并有一種“欲知詳情,就要去思索”的心情。
一、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
1、能較好地通過生動的引入;設疑、實驗、觀察、使中學生深入理解大氣浮力的概念、大氣浮力的檢測方式、大氣浮力的變化規律及大氣浮力的表示方式,突出了以實踐、實驗為研究手段,得出理論和規律,較好地使中學生把握的大氣浮力的概念、公式、單位、能應用大氣浮力知識估算、解釋、解決簡單的問題。
2、通過塑膠杯、針筒的直觀觀察,通過錄象的演示實驗觀察和剖析,增強了中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了中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剖析問題的心態。
二、教學過程的評價。
杜潮奔老師才能深入剖析教材特性,捉住重點,學習興趣以設疑、解疑、啟發、誘導為主體,以實驗、觀察根據,使中學生認識能力,剖析能力,得以充分發揮,除了使中學生學到了新知識,能夠學到研究的方式,杜潮奔老師借助教材的知識鏈條關系,將知識點的串聯處理得完美無缺,充分地彰顯了教材的編撰意圖,即是“興趣―實驗―應用”的教學特性。
三、學生學習活動情況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中學生提出的思維濃度大,啟發性強,比如:先猜塑膠杯上面有哪些?將塑膠杯里的空氣擠出,吸在自己身上,一放手,讓中學生猜會發生如何的結果?能夠進一步說明如何將空氣注入塑膠杯里?
2、學生活動面廣,還能通過對大氣浮力的估算,消化隨堂知識,鍛練了中學生的應用能力,中學生解答了如“壓力煲”為生活所應用大氣浮力的實例。
四、教師素養方面。
陳海鋒老師語言簡潔,并且,生動且科學性強,富有啟發性,能抓牢重點,突破難點免費大氣壓強公開課評課,重視多媒體以及實驗等基本教學手段的應用,設計合理。
五、改進建議
陳老師的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彰顯了新教材的編撰意圖,然而,假若課堂教學時間準許,(1)班主任可將提問中學生的`范圍適當擴大;(2)班主任可將討論步驟、方法、結果以及一些估算演示呈現在屏幕上。另外,在電課室上課,對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和應用。
大氣浮力說課稿2
明天在本校聽了朱老師《大氣浮力》一課,對于朱老師的課說下自己的想法:本節課是浙教版的八年級《科學》上冊第2章第3節的大氣浮力。
這是在學習了固體浮力、液體的浮力以后,再學的二氧化碳浮力。本堂課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
1、大氣浮力的存在;
2生活中的大氣浮力及應用;
3、馬德堡半球實驗。
朱老師能抓牢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啟發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通過舉辦中學生自主實驗和課堂設疑,還有中學生的分組討論,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一、教學目標方面的評價
朱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晰,能抓牢大氣壓的存在實例和通過大氣壓知識應用實例培養中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校風,迸發中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舉辦課堂教學。讓每位中學生參與活動、探究知識。并能把握一些借助大氣壓的重要應用。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根據新一輪基礎課程變革《科學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中學生,立足中學生發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改變了中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后呼應。整個過程設計較為合理。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激發興趣,導出新課
朱老師用課本中的覆杯實驗引入,大膽地把課本中的演示實驗改為中學生分組實驗,彰顯了科學探究的實質,也就是在實驗中有成功也有失敗。讓中學生自己剖析成功和失敗的關鍵,進而引出了大氣壓的概念。這樣的改變讓中學生從單純的觀察到自己親自動手,參與度更廣,中學生的專注程度大大提升。
2、注重探究,教學方式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講課中營造了濃郁的探究氣氛,讓中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思索和探究活動中。有中學生的獨立思索,如:“為什么紙沒有掉出來?”“是不是由于水吸引了紙片,所以沒有掉出來?”有分組活動交流合作學習,相互補充。如:“大家用桌上的儀器,設計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小實驗,并用大氣壓知識來解釋。”通過不斷的探究,讓中學生自己去思索,去動手實踐。將中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中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式”,除了教給了中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中學生科學探究的方式,這是這堂課中學生最大的收獲。
3、學因而用,教學舉例緊貼生活
例如說,朱老師用“魔術”:將礦泉水的空瓶加了冷水,再倒掉后蓋緊瓶蓋,使杯子變型;還有用嘴吸杯子免費大氣壓強公開課評課,吸管喝啤酒等。讓中學生認為熟悉、親切,之后通過所學知識來解釋,讓中學生初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使中學生了解大氣壓的實用性。
4、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教學中,通過班主任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技巧,情感心態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中學生終生的探求興趣和科學的學習心態,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于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仍然面對全體中學生,讓每一個中學生都有收獲,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彰顯了教育面向全體中學生的新課標精神。
四、意見和建議
1、在中學生實驗中,能否用透明的塑膠杯取代杯子,可以使中學生認清杯中是否還有空氣。
2、教師在講解時,沒有將“大氣壓”講解清楚,“大氣壓”到底是“大氣浮力”還是“大氣壓力”這個基本概念。
3、馬德堡半球實驗演示時,假如先讓一位女同學來拉,再讓班里力氣大的2個男朋友來拉,可能反差的療效會更顯著。
4、教師在課堂中,班主任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班主任要強化中學生活動的指導,控制好活動時間。班主任的語速過快,中學生自主思索和討論的時間不足。
【大氣浮力說課稿】相關文章:
課賽說課稿12-17
關于說課稿12-19
班會課說課稿12-11
馬說說課稿12-27
云房屋說課稿12-27
拋硬幣說課稿12-26
小熊請客說課稿12-26
《大海睡了》評課稿12-17
課賽說課稿3篇12-26
班會課說課稿5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