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院數學
◆◆◆◆
訪談時間:2019年11月13日
專訪對象:張孟老師
學院化學無疑是朋友們步入學院以來最頭痛之一的課程,并且這樣一個課程一定有它學習的方法和經驗。明天我們有幸專訪到張孟老師來給我們分享關于學院化學的二三事。
問答環節
序言:張老師,你好,謝謝您在上課之余抽出時間給我們做此次專訪,聽聞明天專訪您,周邊朋友們都踴躍提問,還有朋友讓我給數學老師們帶來幾點建議,我也從中選了幾個問題和建議,希望老師您為你們做一些解答。
張老師,部份朋友在中學時期沒有必修化學,基礎比較薄弱,步入學院,怎么能快速的適應學院數學學習呢?
對這部份朋友,我的建議是,首先要飽含信心,不能認為難就舍棄。有了立志還不行大學物理基礎知識,還要行動。要自己下工夫去輔導一些基本的數學圖象和概念,建議可以看一些通俗易懂的數學學科普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學習過程中要即錯即問,多與老師、同學討論問題,不要膽怯。學問學問,一半在學,一半在問。上課認真聽,聽不懂也要認真聽,漸漸都會懂了。
如今好多朋友就會去拷貝老師的PPT,部份朋友喜歡課后自學PPT,而漠視了課堂學習,對此,張老師,您有哪些想對那些朋友說的呢?
建議朋友們課前看教材,教材介紹的詳盡,容易讀懂,不要看ppt,看了ppt等老師講的時侯沒有新鮮感,以為都懂了,謎底都曉得了,如同看影片,故事的大約情節都曉得了還會分散注意力,ppt適宜課后備考和自己反省總結時侯看。
張老師,在好多朋友心中,電磁學是學院數學的硬核部份,公式和定理好多,請問張老師您對朋友們在學習這部份內容有什么建議?
數學學沒有太多公式,認為公式多是由于沒有理解,事實上電磁學就四個公式,麥克斯韋等式組都說盡了電磁學的方方面面。如同牛頓三大定理就把精典熱學涵括其中了。所以朋友們還是要理解化學圖象和概念,而不是死記公式。
張老師,高等物理和學院化學聯系比較緊密,有同事覺得高數學不好,大物肯定學不好,對此,張老師,您怎樣看?
大物和高數有一定關聯,但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相同點都是理科,須要理智思維和邏輯推理,不同點數學更重視具體模型和圖象,物理更具象,數學學好多要用物理知識,所以要想學好化學,物理是要過關的。但朋友們學的學院數學上面都沒有太深的語文,假如認為大物里物理難,那高數就要輔導輔導了。
張老師,您覺得朋友們在學院數學課程學習過程中怎么做,學習療效會更好呢?
課前簡單預習,課中認真聽講,課后及時備考。首先數學思想、其次,化學圖象;其次,數學定理;其次,數學概念,再其次,具體公式,最后才是做題。可惜好多朋友順序顛倒了,覺得最重要的是做題。
針對學院數學考試備考,張老師您有哪些建議呢?
不能到了期終快考試才備考,這個看法本身就不對,要時時刻刻備考,每學一個數學概念和定律后就要備考。
張老師,學院數學不僅教材和自測題以外,您有什么比較好的參考資料或則書籍推薦給朋友們呢?
圖書館但凡出版的相關教材都很精典,朋友們自己去找最適宜自己程度的參考書,我個人最喜歡費曼的數學學課件,但不一定適宜所有朋友。成績不是太好的朋友,要找這些有解析、總結歸納比較好的書,而非是那個單純給出答案的書,成績好的可以找更難一點的參考書來提升自己。
張老師,我們了解到您除了是一位學院數學教學老師,也是一位對中學生關照有加的班導師。您覺得作為班導師對教學有什么幫助呢?
感謝,班導師可以督促中學生學習,傳授一些學習的經驗,但學習這東西旁人只能賜教,不能代勞,學佛還是要靠朋友們自己。
張老師,您還有哪些其他想對朋友們說的嗎?
雖然,學好化學和學好其它課程都一樣,“勤奮”和“刻苦”必不可少的,學好任何一門課,沒有好的方式,我昨天講的方式都是方法范疇,真正好方式只有“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一條。希望朋友們明白這一點,這是我最想和朋友們說的。
10
張老師,在征集問題過程中,朋友們對大物課堂也有幾點建議,在這兒,我替代朋友轉給老師。
1)學院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好多應用,希望老師在講解相關數學知識的時侯多舉一些身邊的實際應用事例。
首先感謝同事們的意見,我會及時反饋給我們學院數學團隊來研究。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我們老師應當先把數學概念和原理講清楚,講透徹,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會多舉一些實際事例。而不是實際事例講了一堆,背后數學原理卻一筆帶過。
2)有朋友建議老師在講一些題目的時侯涉及到高數部分時,希望老師也能講一下或則推論一下,防止因高數沒懂而影響大物學習。
涉及到復雜的物理運算,或則物理運算中蘊藏數學思想,我們老師還會詳盡剖析和推論的,但數學以外的純粹的一些物理運算,課堂上就不多展開,還是要把寶貴時間講數學,希望朋友們自己課后去填補不足的物理運算。
3)有朋友說“對于一些概念和公式,課本寫得很具象,希望老師授課的時侯講一點背后的故事,借此加深印象。”
是的大學物理基礎知識,數學學課堂上應當結合數學定理發覺的過程和數學學史來講會更容易理解,也更有趣一些,感謝同事們的建議。
排版/高瑩
記者/黃冬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