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2.6 導體的電阻 新課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了解導體的電阻與影響電阻的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 2. 理解導體的電阻公式。 能夠運用阻力公式進行相關分析和計算。 3.了解電阻率的含義以及電阻率、材料和溫度之間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體驗實驗探究“問題-猜想-探索-結論”的過程。 2.能夠運用受控變量方法研究導體電阻、導體長度、截面積與材料之間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索和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合作溝通能力,激發求知欲望,增強學習興趣,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導體的電阻公式以及利用導體的電阻公式分析和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難點 用實驗總結導體的電阻公式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探索、講授、討論、實踐。 教學方法:實物投影儀、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學生電源、電鑰匙、幾根電線、電阻定律演示器、熒光燈絲、火柴。 教學活動引入新課程。 師:同學們,我在初中就學過,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特性。 導體的電阻由哪些因素決定? 其質的關系是什么? 學生:導體的電阻取決于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 對于相同材料制成的導體,長度越長,截面積越小,電阻越大。
師:初中生已經知道導體的電阻與其材料、長度、橫截面積之間的定性關系。 本課我們就通過實驗來定量研究這個問題。 在新課中,學生研究導體的電阻演示器,并思考以下問題:(1)L1和L3是合金線(鎳鉻線),具有相同的橫截面積,相同的材料但不同的長度(2 )L2和L3為長度相同,材質相同但截面積不同的合金絲(鎳鉻絲) (3)L3和L4為長度相同,截面積相同但材質不同的合金絲(L3為鎳鉻線,L4為鐵線) (4)L5為銅線,長度與L2、L3、L4相同。 演示實驗:將其連接起來形成如下圖所示的電路。 (1)研究導體電阻與導體長度的關系 (2)研究導體電阻與導體截面積的關系 (3)研究導體電阻與導體材料的關系 師生共同活動:總結實驗結論和畫出阻力定律。 2、導體的電阻: (1)內容:相同材料的導體的電阻R與其長度L成正比,與其截面積S成反比; 導體的電基團與構成它的材料有關。 (2)公式:R=ρ 老師指出:其中ρ是比例常數,與導體的材料有關,是反映材料導電性能的物理量,稱為材料的電阻率。 3、電阻率ρ: (1)電阻率是反映材料導電性能的物理量。 (2)單位:歐姆·米(Ω·m) 4、從表中可以看出幾種導體材料的電阻率有哪些信息: 1、不同材料的導體的電阻率是不同的。
2、純金屬的電阻率小,合金的電阻率大。 3. 金屬材料的電阻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2. 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 5. 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將日光燈燈絲(額定功率為8W)與電源鍵串聯組成電路如下所示。 用火柴加熱燈絲前后觀察小燈泡的變化。 教師:介紹電阻溫度計的主要結構和工作原理。 如圖2.6-5所示。 學生認為:錳銅合金和鎳銅合金的電阻率隨溫度變化很小。 如何利用它們的這個屬性呢? 參考答案:利用其特性,常被用來制作標準電阻。 六、思維練習1、根據電阻定律,電阻率,對于某種金屬在一定溫度下,其電阻率()A.與導線的電阻成正比B.與導線的截面積成正比??線材C.與線材長度D成反比。由所用金屬材料的特性決定。 2、電路中有一段金屬線,長度為L,電阻為R。要將電阻改為4R,可行的方法有()A、將金屬線拉伸至2LB。 將金屬線拉伸至 4LC。 將電線對折并擰成D形。將電線兩端的電壓增加到原始值的4倍。 7. 課堂小結 1. 基礎知識:導體中的電阻 電阻率 2. 探索方法:控制變量法 3. 探索過程:觀察與猜想-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結論 學生活動 2.6 導體的電阻【學術情況分析】以往的教學表明: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歸納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普遍較弱,而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本課重點介紹導體的電阻與其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之間的定量關系。 對于重點知識點,主要是通過課堂上師生共同努力(教師主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和分析),最終用科學的處理方法推導出規律,加深了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滲透。 難點:電阻率。 對于難點,主要是通過與電阻的比較,明確電阻反映了導體本身的特性; 電阻率是材料本身的特性; 通過金屬溫度計和半導體溫度計的介紹,學生知道電阻率與溫度有關。 2.6 導體的電阻【效果分析】 本課在內容處理上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通過實驗研究很好地強調了導體的電阻與材料的長度和橫截面積之間的定量關系。 通過學生的計算和比較英語作文,很好地解決了電阻率的難點。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的活動越多,學習效率越高,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越緊密,學生的學習興趣越高。 因此,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以學生為中心。 、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盡可能為學生活動創造機會。 2.6 導體的電阻【教材分析】“導體的電阻”是人教版選修課3-1第2章“恒流”的第六節。 它反映了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長度、截面積和電阻率之間的定量關系。 由于初中學生只知道定性結論,因此本節內容屬于發展與提高的范疇,也是本章教學的重點之一。
經過研究新課程標準和各地新課程,我發現在原來的教學大綱中,這一部分被安排在第二部分,而新課程標準大多安排在后面。 除人民教育出版社外,以上海課程改革第二階段的新課程安排在《延伸課程》第二卷第12講第一課中。 為什么會這樣安排呢? 這可能與本課的具體內容和學習方法有關,以突出本課的探索性。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學習、合作探索、體驗過程、體驗方法。 本節的內容提供了這樣一個很好的訓練平臺,回過頭來,憑借之前串并聯的知識,理論討論可以與實驗研究有機結合起來。 因此,本節內容是一門不可多得的符合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理念的典型課程。 本課我們知道,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材質、長度和橫截面積有關。 如何研究一個物理量與多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研究方法是采用控制變量法,學生應深入理解。 通過實驗得到定律后,必須強調的是,電阻率是表征導體本身材料特性的物理量,但它不是常數,與溫度有關。 總之,本節教學應突出實驗,強調方法,采取實驗方法與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6 導體的電阻 【評測練習】 1. 根據電阻、電阻率定律高中物理導體中的電阻問題,對于某種金屬,在一定溫度下,其電阻率() A. 與導線的電阻成正比 B. 與交叉線成正比-導線的截面積 與導線的長度成正比 C.與導線的長度成反比 D.由所用金屬材料的特性決定 2.電路中有一段金屬導線高中物理導體中的電阻問題,長度為L,電阻為R。將電阻改為4R,可行的方法有()A。 將金屬線拉伸至 2LB。 將金屬線拉伸至 4LC。 將金屬線對折,擰成一根 D. 將金屬線兩端的電壓提高到原來的 4 倍 2.6 導體的電阻 【課后反思】 本節內容: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初中,所以他們從舊知識中引入話題。
選擇本案例介紹現有知識,引導學生更深層次拓展知識。 并通過實驗探索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長度、截面積、材料之間的定量關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促胰液素的發現的科研過程的學習可以在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時候開始,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太枯燥。 在探究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長度、截面積、材料之間的關系時,如果直接給出結論,學生只能被動接受。 理解,這樣學生在探索中通過實驗更容易理解,然后通過學生的比較和計算,可以自然地導出電阻率的概念,學生可以自己總結影響電阻率的因素,引發學生的思考。 ,科學分析實驗結果,得出正確的結論。 學生們真正體會到了科學發現過程中所需要的求實、創新、嚴謹的科學精神。 《導體的電阻》課程標準 本部分的課程標準是:通過實驗,探索決定導體電阻的因素,了解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材料、長度、橫截面積之間的定量關系。 推導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之間的定量關系是本課的重點。 實驗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對定量關系的理解,因此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導體電阻與導體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了本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