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PAGE 71《浮力》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章第一節,在學習質量、密度、力、二力平衡、液體內壓的基礎上,研究浮力,此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重點。浮力的學習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物體上浮下沉的條件及其應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科學研究等都有著廣泛的實際意義。教材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本課內容也是初中生步入社會的必備知識。【學生分析】浮力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出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先入為主的認識,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尋找真相。 當然,學生獨立探究、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普遍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并利用反饋信息及時規范教學過程。【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浮力的概念、方向、大小;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了解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對浮力有一定的認識;學會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科學態度;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操作實驗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通過演示實驗與分析,得出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運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得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運用實驗與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實驗探究法 學習方法:觀察體驗法、自主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工具】積木、溢流杯、鹽、水、彈簧測力計、重物等 【教學特色】?在教學設計上,以新穎的形式引入新課程,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實驗形式多樣化,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探究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設計意向教學評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新課程介紹小魔術:把聽指令的小瓶子事先在瓶口套上橡皮膜,放在裝滿水的大瓶內并將大瓶密封。在課堂上通過擠壓、松開使小瓶子上浮、下沉,配合教師的指令。小魔術:仔細觀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性。1.理解浮力演示實驗:把木塊放入水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木塊的運動狀態,分析其受力情況。F浮力引導思考:1.若物體處于靜止狀態,力是平衡的,物體受到向下的重力,那么必然受到另外一個力的平衡。這個力是什么?方向是什么?誰能提供? 歸納總結:這個力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浮力。 板書: 標題:10.1浮力演示實驗:結合演示情景,仔細分析物體受力情況。
結論一: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的。 結論二:浮力的物體是液體。 初中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需要以直觀的事物為引導,從直觀的事物引發抽象思維。 二、認識浮力 通過前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總結出什么是浮力? 1.浮力的方向:垂直向上 2.浮力的物體:液體 3.浮力的定義: 物體在液體中受到液體所施加的垂直向上的力,在總結出的受力方向和受力物體的基礎上,得到浮力的概念。 建立對概念的理解,讓學生概括出復雜與要素,從而得到概念,培養學生的概念意識。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過渡引導: 我們已經知道了浮力,但僅僅解釋課前看到的那個小魔術是不夠的。 所以我們還要繼續學習,要知道浮力是從哪里來的。 黑板: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實驗:把木塊壓入水中中學八年級物理下(第十章)阿基米德原理,在ppt中展示木塊在水中時,木塊受到的力。?? 當物體浸入液體中時。 1、從物體側面分析:在前面的知識點中我們已經了解到,壓強的大小和液體的深度有關,在同樣的深度下,壓強的大小是一樣的,所以從側面給物體施加的壓力是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由此可以判斷,物體側面的力是平衡的,所以物體側面的壓力作用互相抵消,相當于沒有力。 2、從物體的上下表面分析:物體上表面的深度小于物體下表面的深度,所以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于上表面的壓力。
所以下表面的壓強大于上表面的壓強。那么這個額外的壓強有多大?方向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呢? 3、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強差。 演示實驗:回憶以前學過的液體壓強的知識,和老師一起找浮力產生的原因。 分析結果:浮力產生的原因是: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強差。浮力的產生需要液體上下表面有壓強差,壓強差的產生需要有壓強差,而壓強差是由于液體的深度不同造成的,物體自身的結構已經造成了深度的差異。 這種邏輯分析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訓練邏輯思維。有效訓練學生的總結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4、浮力的測量 4、浮力的測量 過渡指導:浮力是由于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不同而產生的,但是我們無法直接得出上下表面壓力的大小,所以需要一種更簡單的方法來測量浮力的大小。 學生輔助演示: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2、將物體慢慢浸入水中,觀察彈簧測力計讀數的變化,引導學生分析物體浸入液體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彈簧測力計讀數的變化。 分析:由于物體在液體中處于靜止狀態,受力平衡,彈簧測力計的拉力變小,也就是說有一個力在“幫助”拉力,這個幫助拉力的力就是浮力。因此,得出拉力與浮力之和就是重力的大小。
所以演示:參與老師引導的演示實驗,做好受力分析和數據記錄。 分析:和老師總結浮力的測量方法,測量并計算物體浮力的大小。讓學生親身體驗浮力,感受到浮力大小的變化,同時這次測量也是后續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基本保證。讓學生明白如何分析數據,以及數據分析的意義,從而養成對科學數據負責的科學素養。 5.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5.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5.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6.課堂總結 過渡指導: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是我們學習浮力的基本技能,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浮力會受到一定的因素影響,產生不同的大小。 我們來探究一下哪些因素影響浮力的大小。實驗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1、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的關系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觀察到隨著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的增加,彈簧測力計的示值發生變化,示值的變化就指示出浮力的變化。假設1: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請您仔細思考,想出合理的測量方法,驗證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結論: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并且浸入液體的體積越大,浮力越大。 2.浮力的大小與液體密度的關系:在PPT中演示不同密度下雞蛋的下沉和上浮,會做出哪些猜想?假設2: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指導學生合理使用實驗器材,完成實驗記錄。結論: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3、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后深度變化的關系。播放蛟龍號的圖片,指出蛟龍號能潛入7000米深的海底,水越深網校頭條,壓強越大,壓強與壓強有關,引發學生猜想。猜想三: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在液體中的深度變化有關。結論: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變化無關。 4、浮力大小與物體密度的關系演示木塊浮在水中、金屬塊沉在水中的圖片,引導學生根據物體的性質進行猜想。 猜想4: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并記錄表格。結論: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無關。1.浮力:液體對浸在水中的物體所施加的向上的力。2.浮力的方向:垂直向上。3.施加浮力的物體:液體。4.浮力產生的原因:液體引起的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強差。5.浮力的測量:=G-.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1)液體的密度。(2)浸入液體的體積。設計實驗:根據教師的指導,提出合理猜想。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流程。 實驗設計與操作:先測量物體的重力并記錄,然后測量浸入液體的體積不同時彈簧測力計的不同讀數。實驗總結: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得出結論。
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假設: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設計實驗及操作:使用同一物體不同液體,完全浸入液體中,測量浮力的大小。實驗總結:通過實驗數據的分析,得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假設:根據老師的指導,提出合理的假設中學八年級物理下(第十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變化有關。實驗設計及操作:使用相同密度的物體,在保證其他變量不變的前提下,改變浸入液體的深度完成實驗,并計算兩種情況下浮力的大小。 實驗結論:通過數據分析,得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無關。假設:按照老師的指導,分析物體的沉浮,提出假設,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密度有關。實驗設計與操作:為探究浮力與物體密度的關系,控制物體的不同密度,在其他因素相同的前提下,先測量物體的重力,然后將物體放入液體中,讀取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兩者之差即為浮力。換一個密度不同的物體,再次重復實驗。實驗結論:經過數據分析和總結,得出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密度無關。跟著課件,有效地復習和總結本節所學的知識。 讓學生了解如何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學習基本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思維。
保證實驗的嚴謹性、科學性。學生能根據所學知識和實際現象作出理性假設,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學生自己分析數據,找出數據中的關鍵因素,分析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學生進行獨立研究,不遺漏任何可能影響實驗的因素,多做假設和分析,提高自己的實驗操作和設計能力。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有效地記憶和理解本節內容。【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板書設計】10.1浮力1.理解浮力的方向:垂直向上的力物體:液體定義: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所施加的垂直向上的力。2.浮力產生的原因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3.浮力的測量=G-.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1)液體的密度。 (2)浸入液體中的物體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