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8期數學通報數學教學討論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過程與方式’’戴金平(長寧區班主任進修大學北京)中學生在基礎教育期間,既要獲得相應的知識與技能,還要具備相應的處理問題、研究問題的基本技巧,使思維能力與創新精神得到發展.因而,基礎教育要盡可能豐富中學生的經歷,使中學生明白、發現其中蘊涵的科學方式,體驗、感悟相應的情感心態與價值觀.彰顯在教學中就是要重“過程”,使中學生在“過程”中獲得知識、領悟方式、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小學數學課程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中學物理教學方法,以數學現象、物理概念和規律、物理過程和方式為載體,以科學探究為主線,以提升全體中學生科學素質為基本目標的基礎性自然科學課程.高中數學課程蘊涵了豐富的三維目標教學資源.目前,人們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落實“三維”教學目標已達成共識,但在施行的過程中卻不如人意,其主要誘因是“過程與方法”的缺損.1“過程與技巧”目標制訂存在的問題教學目標具有方向性、指向性.一般應先制訂目標,后寫學案.從備課整體情況看,制訂教學目標時,班主任覺得最掌握不準的是“過程與技巧”目標.“過程與技巧”教學目標的擬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目標要圍繞本堂課的教學內容;(2)“過程與技巧”目標要彰顯本堂課教學的主要特點,包括教學手段、教與學的方法與技巧等;(3)目標要立足于中學生基礎,要求需切合中學生實際.目前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如下.1.1目標制訂大而空所擬定的目標“太大”,缺少本堂課的特點.如,“串聯電路”的過程與技巧”目標:(1)通過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把握探究式學習的方式;(2)讓學生總結課堂小結培養中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壓力與壓強”的“過程與技巧”目標:(1)能在探究實踐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2)通過探究活動中學物理教學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技巧;(3)學習從化學現象中歸一26一納科學規律的方式.“聲音的特點”的“過程與技巧”目標:利用探究活動提高體驗,培養能力、學會思維與合作.諸這么類的教學目標,均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學目標“大而空”,在實際教學中可操作性不強,且無法對其目標達成的情況進行檢查.班主任在反思過程中不能確切判定課堂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對實際教學及旁邊的行為跟進所起的作用不大.1.2目標涵義模糊不清所擬定的目標內容欠妥、含義模糊,說明有些教師學科造詣欠扎實或備課不夠充分.如,“大氣壓”的“過程與技巧”目標:體會類比的學習方式;通過了解托里拆利測定大氣壓實驗體會等效取代的科學方式.“平面鏡成像”的“過程與技巧”目標:學會與體驗設計實驗、操作記錄并剖析數據,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科學方式與探究過程.“用電壓表和電壓表測內阻”的“過程與技巧”目標:通過伏安法測內阻,學會依照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方案的方式.“慣性”的“過程與技巧”目標:(1)通過實驗構建慣性概念;(2)在實驗的過程學校會用科學方式解釋現象.科學方式的教學是彰顯在“過程”中的,將科學方式當作知識點進行講授就違反了“過程與技巧”目標的初衷.假若教學目標的內容有誤差,在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科學性錯誤;教學目標的涵義模糊不清,可能會出現教學過程不清晰、主線不明的情況.1.3目標制訂立足點有誤備課僅從班主任角度出發,沒有深入研究怎樣基于中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力基礎,設計出合適的教學過程.如“凸透鏡成像”的“過程與技巧”目標:(1)初步培養中學生探究學習的通常程序和技巧;(2)培養學生剖析實驗數據,從數據中得出規律的能力;(3)培養中學生創造性思維.以上目標的用語有“居高臨下”之感,中學生是處于被動狀態.中學生在此“過程”是否有興趣,在此“過程”中會有哪些體驗等考慮較少.在實際教學中,學維普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