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PAGE5膜片鉗記錄系統儀器簡介:膜片鉗技術是細胞電生理方面的低端技術,是研究細胞膜離子通道的重要工具。目前細胞膜離子通道的研究早已應用到了抗生素作用、環境對細胞膜離子通道的影響、神經網路研究以及癌癥的確診和醫治等多個領域。膜片鉗技術是神經科學、心血管、藥物學和藥效學、功能基因組學和許多遺傳病深入研究的有力手段。儀器名稱:膜片鉗記錄剖析系統主要設備:PC-2B放大器、放大器、正置顯微鏡、倒置顯微鏡、NIR-DIC成像系統、水鏡頭、微操縱器、微電極拉制儀、拋光儀、振動切塊機等。儀器功能及應用范圍:單細胞膜片鉗記錄(急性分離細胞、培養細胞)、腦片膜片鉗記錄(盲法、可視法)收費標準:培訓費:1個月以內—500元;1~3個月—1000元。指導操作:院內20元/小時,院外40元/小時。獨立操作:院內60元/天,院外120元/天(由兩位指導老師認可培訓合格,方可進行獨立操作)。開放時間:周三至周日管理規定:⑴膜片鉗記錄剖析系統屬于高檔精密儀器,因而任何步入本室進行膜片鉗實驗的人員,必須經過本室專門人員培訓合格認可后,經準許方可進行膜片鉗放大器、微操縱器、拉制儀、切片機、顯微鏡等儀器的操作。
⑵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嚴格根據實驗流程進行操作,不得私自修改操作步驟,不許自行調改儀器設置細胞膜片,以免引起儀器損毀。⑶儀器損毀賠付事宜根據我室賠付制度進行處理。⑷統一安排實驗時間細胞膜片,使用儀器后作登記。⑸實驗人員負責當日的水電安全和室內衛生。腦片膜片鉗實驗流程(PC-2B)一、腦片制做配制新鮮蔗糖氨水(4°C)和NaCl孵育液(溫度,20~25°C)各1L。用乙醇曝曬刀片30min。麻醉植物:爪蟾—MS-222,小鼠—烏拉坦。解剖植物,取腦組織。切塊:依照不同的植物和組織選擇不同的方案。方案一:低熔點瓊脂包埋組織后進行切塊。方案二:普通瓊脂作托進行切塊。處理腦片:蔗糖氨水中40~60min(4°C或32°C)。孵育腦片:NaCl堿液中放置0.5~1h(溫度)后可進行膜片鉗實驗。注:腦片制做過程需全程通入95%O2+5%CO2混和氣。二、全細胞膜片鉗記錄(一)盲法將腦片放在灌隔柵內,用銀線壓牢,并確保灌流系統通暢、穩定。右手接觸屏蔽罩以釋放操作者身體靜電。打開放大器POWER→ON,記錄模式選擇檔。打開-clamp軟件,點擊按鍵,檢測電壓及內阻變化。系統選擇-50~-80mV。
安裝玻璃微電極。用注射器給電極內施加適度正壓。增加電極入水,并接近腦片。封接:用微操縱器推進電極接觸腦片,并逐步向腦片深處推動,當內阻忽然減小,電壓增加1/3以上時,釋放注射器內正壓,平緩抽吸,漸漸產生百兆歐姆封接()。破膜:輕拉注射器,忽然出現大的電容電壓,表明已破膜,Whole-cell模式產生。迅速點擊按鍵,記錄模式選擇VC檔。點擊按鍵,可觀察電壓變化,而且不記錄、不保存。點擊按鍵,可觀察并保存電壓變化。(二)可視法基本步驟同盲法,不同的是須要在步驟8之前打開監視器的軟件,在水鏡頭下找到目的細胞后再將電極入水,漸漸接近腦片直到抵達該細胞,在可視的情況下完成后續步驟。單細胞膜片鉗實驗流程()一、單細胞急性分離通常過程為:解剖→切片→孵育→消化→洗酶→吹打→細胞貼壁。以急性分離小鼠海馬神經元為例表述如下:配制人工腦脊液(ACSF)250ml。解剖:斷頭取腦,在冰涼(0~4°C)ACSF中取出海馬。切塊:將海馬沿矢狀位劈成400~600μm厚的腦片。孵育:腦片在ACSF中溫度下孵育50min。消化:將孵育后的腦片移入酶消化液中,32°C消化25min。
洗酶:用ACSF洗腦片3次。吹打:依次用口徑遞減的三個吸管輕輕吹打腦片,制成單細胞懸液。貼壁:將單細胞懸液豎直靜置5min,汲取上方細胞懸液加到培養皿中,約30min后細胞貼壁,即可進行膜片鉗實驗。注:細胞急性分離過程需全程通入95%O2+5%CO2混和氣。二、全細胞膜片鉗記錄:單細胞膜片鉗實驗須要在倒置顯微鏡下進行,其步驟與腦片膜片鉗記錄過程基本相同。因為可直接看見細胞,故可以將微電極直接接近并接觸目的細胞,完成封接、破膜等一系列過程。軟件設置和放大器操作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按下放大器POWER,記錄模式選擇Vm檔步入記錄軟件:開機后按F8鍵步入MS-DOS系統→輸入“cd”命令→輸入“/”進入記錄界面。File選擇預先設定好的剌激參數。Trial→監測電壓變化,進行封接和破膜,形成全細胞模式。記錄模式選擇檔Trial→View觀察電壓變化,而且不記錄、不保存。Trial→可觀察并保存電壓變化。拉制儀操作流程采用兩步法拉制玻璃微電極:打開電源POWER(-),預熱10min。調節拉制參數。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