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化學教學中幾種實驗方法優劣的比較,得出了“實驗視頻”不能完全取代“演示實驗”的推論。
當前,多數農村分校的實驗教學都有弱化傾向,“實驗視頻”滿天飛,“網絡實驗”大行其道,孰是孰非?下邊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說說自己的感想。
一、過度依賴“實驗視頻”不容忽略
近幾年,因為網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數學課堂“實驗視頻”大行其道,非常是一些農村小學,班主任愿意當甩手掌柜,用“實驗視頻”替代師生互動的“演示實驗”甚至“學生的科學探究”。據筆者調查所知,班主任愿意使用“實驗視頻”教學主要基于以下幾點緣由:一是課時少,平常教學時間緊,教學壓力大初三物理視頻,重視知識的傳授而輕技能的培養;二是步入互聯網時代,下載、制作講義便捷,如今推行“班班通”,用講義教學便捷;三是使用“實驗視頻”省時、省力、安全、易操作,這是一種值得提防的現象。
“實驗視頻”只能“輔助”教學,不能完全取代師生互動的“演示實驗”、“學生的科學探究”。“實驗視頻”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中學生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之間課堂上的情感交流,消弱了班主任的講課藝術和臨場發揮能力,不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只要讓中學生課前認真預習,班主任悉心打算實驗,就可以克服教學時間不足的缺點。
二、“實驗視頻”與“演示實驗”的比較
1.數學教學離不開演示實驗、學生科學探究。
案例一:“測量串、并聯電路的電壓”實驗
中學生分別測出A、B、C三個點的電壓,并比較三點的電壓關系。做實驗時,不少中學生舉手問:如何檢測下來的電壓IA、IB、IC并不完全相等(并聯:IB+IC并不完全等于IA)?筆者就要求中學生再測兩組數據試試,有的中學生又檢測了一組實驗數據,但還是有出入。于是,筆者給出解釋,實驗應尊重科學,檢測結果并不完全相等,這也是正常現象。在實驗時,電瓶電量在消耗,前后檢測電壓有偏差,但是每次檢測時,水表最好都要調零,以減少偏差。講解之后,中學生有所體悟。實驗結束后,筆者提問:“實驗有哪些須要改進的地方?”一個中學生舉手說:“用三個水表同時檢測,可以減少電瓶電量耗損帶來的偏差。”筆者當時就夸獎了這個中學生,并讓這名中學生用三個水表檢測了一組數據,實驗療效挺好。后來,在一次模擬考試時,考卷就出了這樣一道題:探究串聯電路的電壓關系,器材:干電瓶三節、開關一個、導線若干根、電流表一只、小燈泡(2.5V)兩只,提問:①如何探究串聯電路的電壓關系?②如何減少實驗偏差?減少偏差的方式之一:用三只電壓表同時檢測,中學生在做這個實驗時,早已提出了這些減少偏差的方式,所以本小題沒有丟分。
由此可見,中學生只有自己動手做實驗,剖析數據,得出推論,能夠理解推論,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那些是“實驗視頻”不容易達到的教學療效。
案例二:“探究壓力的作用療效與什么誘因有關”
班主任首先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療效與什么誘因有關?”學生開始猜測:可能與壓力大小、方向、面積大小、作用點等誘因有關。接著,筆者列出了中學生熟悉的一些例子,并進行啟發、引導,讓她們曉得壓力的作用療效與壓力大小、受壓面積有關。之后,提問中學生:“既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這兩個誘因有關,具體如何探究,應采用哪些方式?”
中學生思索后回答: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應采用控制變量法(平常實驗用過)。班主任出示海棉、小桌(桌腿是四個鐵釘)、一盒砝碼(上課時,中學生聽到這個小桌,沒見過,認為挺好玩,很激動,便有了興趣)。
筆者提問中學生:如何探究(控制變量)?
中學生思索,同桌間開始相互討論,積極舉手回答:控制壓力不變,改變受力面積應這樣做:把小桌一次正置于海棉上,一次倒置于海棉上,觀察前后兩次海棉形變量。保持受力面積不變,改變壓力大小應這樣做:把小桌正放(或倒放)在海棉上,之后在小桌上加砝碼,觀察海棉形變量(學生回答得好,班主任要及時給與夸獎,讓中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進行實驗,請中學生代表上臺演示,按照中學生做的情況,師生給與積極評價,哪些地方做得好,給與肯定;哪些地方不足須要改進、完善。其實演示實驗費了點時間,但課堂氛圍活躍,師生互動,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這是“實驗視頻”不容易達到的教學療效。
班主任也可以借這個實驗拓展一下,向中學生講解: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器材去做這個實驗。例如,用喝水的尖頭鐵水缸取代釘腿小桌,用盛滿沙的塑膠盆取代海棉,用幾塊小板磚取代一盒砝碼,出示打算的器材(中學生見到這種器材,認為又好笑、又好玩),筆者演示給中學生看,實驗療效很好,迸發了中學生的好奇心。
演示之后,筆者讓中學生再自己動手做一遍實驗,要求用文具盒中的手動筆來演示這個實驗:用兩只手臂頭同時擠壓,一手食指壓手動筆的筆尖,一手食指壓筆尾,讓中學生實驗、感受一下。筆者問中學生有哪些體會(多數都說:擠壓筆尖的拇指頭覺得更疼),能不能用剛學的知識解釋一個?
通過師生互動的演示實驗,讓中學生體驗到做實驗的樂趣,讓中學生認識到做實驗似乎并不難初三物理視頻,重在積極參與,化學實驗就在我們身邊。
2.“實驗視頻”不能完全取代“演示實驗”。化學教學中的演示實驗,活躍課堂氛圍,迸發中學生興趣,提供感性材料,建立思維模型。比如,在講“大氣浮力”一節時,班主任可以演示:在倒滿水的瓶子上蓋一張紙片,無論瓶子倒立放置,還是側著放,紙片都不會落,使中學生倍感不可思議,然后,班主任適時啟發、引導,教學內容很順利地過渡到大氣浮力上來。演示實驗班主任可以做,可以叫中學生上臺演示,也可以師生互動共同完成。
在中學生科學探究活動中,中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把實驗感知與思維活動緊密結合,進而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智力、提高能力,非常是培養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技能,養成潛心動手、善于思索的習慣,以及嚴謹的科學心態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班主任主要是創造實驗條件和環境,指學案生動手操作,動腦發覺問題、積極思索;中學生在班主任的指導下,自己操作,進行觀察、記錄、分析、綜合實驗現象,歸納得出推論。
“實驗視頻”只是把實驗過程錄制出來,再重放一遍,如同電視劇一樣,中學生看了就容易忘。過度的“實驗視頻”教學,只會把中學生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重知識、輕技能,不會培養出實驗技能全面的中學生來,培養下來的中學生也不符合社會的需求、時代的發展。
三、使用“實驗視頻”的注意事項
實驗視頻要查漏補缺,化學教學離不開現實的數學情景,切合學習實際的實驗視頻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起碼那些地方是演示實驗、探究實驗未能完成的,一是中學生無法看到的且有重要意義的、展示科學技術發展的實況錄象。諸如,航天發射、大型水閘、氣墊船、風力發電、核能發電、山村的水磨、激光放療、安全用電,磁懸浮火車、激光醫學、嫦娥登月、電磁炮等;二是課堂上無法完成的實驗錄象資料。諸如,托里拆利實驗、焦耳定理、短路實驗、鏈式反應、分子熱運動等;三是新課的導出,如《光的直線傳播》一課,上課前,可以播放一些光的直線傳播的圖片,省時省事,以便新課的導出。
各類實驗手段要互相補充,不論是師生互動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的科學探究”,還是實驗視頻,都僅僅是教學手段,怎樣用?關鍵在班主任。對于“視頻實驗”,一味追求課堂教學過程的聲音、圖像、動畫,追求知識傳授上的“大容量”,最終不是分散了中學生的注意力,就是把中學生搞得顧此失彼,反倒增加了課堂教學效率。特定的教學語言、教態、板書和應變能力是班主任最大的財富,假如一味圖省事、節約時間、課好上,上網下載“視頻實驗”,長此往年,不但自己的實驗操作能力會增長,對實驗本質的理解會增加,對實驗中出現的種種現象也剖析不透,不能挺好地解決,將來不會也不能成為好班主任、名師。
參考文獻:
[1]陳浩.確切定位實驗教育價值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數學,2012,(12).
湖南省公安縣藕池小學陳士軍
[高中實驗加試化學視頻]化學“實驗視頻”的定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