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目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袁亞良
2019年武漢市中學結業、升學考試語文試題(以下簡稱“本卷”)能嚴格遵守“遵循課標、緊扣教材、重視能力、貼近生活、控制難度”五大命題基本原則,充分落實“一增五減”的命題要求,彰顯“突出選拔評價功能,導向核心素質教學”的命題立意。
一、整體情況
(一)結構美
本卷結構上保持相對穩定,仍為28題。與今年相比,第19題改為1小題,總的小題數降低了3題。
1.內容全面,知識結構比列適當
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機率、綜合與實踐四大藍籌股分值所占比率分別為44%、35%、13%、8%,加強了綜合與實踐能力的考查。對課標二級維度八個方面的課程內容的覆蓋率達100%,對教材29個章節均有涉及。各年級知識考查分布合理,其中三年級25分,八年級59分,九年級66分。
2.目標明晰,認知結構布局有度
在保證試卷有效性的同時,充分發揮高考試卷在物理教學中的導向作用。對中學生認知水平的考查全面科學。對數學學習結果目標及過程目標七種認知水平結構的考查與課標要求基本一致,對“四基四能,核心素質”考查的考題搭配恰當。
3.方式多樣,題型結構搭配合理
試卷呈現開朗而素雅,題型豐富,有估算題、證明題、圖表信息題、實際應用題、有“形”無圖題、開放題等。全卷共15個圖形,涉及11道考題。從個體看,多道考題設置了多個小問,幾個小問間由易到難,有并列,有遞進,有并列、遞進共存,彰顯了試題的結構之美。
(二)梯度美
試卷設置具有層次性,堅持低起點、緩斜度,展現梯度之美。基礎題、中檔題、較困局之比約為7∶2∶1。全卷采用多點把關、鋸齒分布,具有較好的分辨度,總體難度與今年相比稍有增加。試卷大都取之于教材,中學生“熟”而不“膩”。
(三)創新美
盡覽全卷,穩中求新。與今年相比,本卷在內容和題型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上不乏創新之處:
1.統計題的考查立足統計本質,輕估算,重剖析運用。
2.突出滲透人文素質考查的價值取向:找準物理知識與物理文化的最佳結合點、重構物理知識的發生過程、有機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問題情景呈現背景真實有效,指向物理知識與技巧的建構。
4.新定義題著重考查中學生在觀察中思索、在思索中發覺、在發覺后推理的能力。
二、試題特征
1.低起點,緩斜度,突出基礎
本卷立足于“雙基”的考查,重視知識的直接應用,提供足夠的臺階,讓中學生很容易上手。如第25題第(1)(2)問是解決第(3)問的基礎,中學生有了前問的鋪墊或臺階,很容易拾階而上。
2.高觀點,重素質,能力立意
捉住物理的核心知識及其交匯處編制高考試卷,直指中學生的物理素質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有利于推動教學從知識習得邁向能力發展。如第27題考查中學生綜合能力,突出中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顯圖形,重遷移,展現本質
數形結合思想是在物理學習過程中逐漸領悟和加強的,對于物理問題的解決具有強悍的功效。而這一物理思想考查的最高境界是有‘形’無圖題的設置。第26、28題挺好彰顯了這一點,要求能洞察問題的本質,將內隱的圖形顯性化,再加以有理有據地思索和推理。
4.明算理,重運用,推動教學
“多考想,少考算”,彰顯“算”與“證”的本質。本卷的“算”不是死算,而須要有“運”的過程、“計”的方式;“證”的推理,是“尋道”,更是“發現”。如第24題須要透過“算”的結果見到其背后所蘊涵的科學道理,這也是今后教學須要關注的一個方面。
化學課目
2019年南京高考數學試題秉持“依標扣本、重視能力、穩中求變”的命題思想,堅持宣城高考的命題原則,彰顯了南京化學試題鮮明的特色。試題關注基礎,重視能力,展現素質,難度適合,結構合理,分辨度好,對中學數學教學有較好的導向作用。
試題面向全體中學生,遵守課標要求,重視對核心主干知識的考查。
通過設置低密的解題臺階,全面考查中學生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技巧,兼具各個層次的中學生。如第29題,從自行車鎖材料的選擇,到能量轉化及力的互相作用,到浮力的估算,再到報案器原理的應用,由定性到定量,由曉得到理解,步步深入;第33題,從簡單電路的估算,到串、并聯電路的分析估算,再到電路安全的問題,也是從簡單到復雜,從辨識到剖析,層層遞進。
通過設置具體、真實的情境,考查中學生對基本概念、規律的辨識、辨識和理解。試卷在選料時緊貼中學生生活、關注現代科技。如鐵路、北斗衛星導航、光纖通訊、吸塵器、共享自行車、無人駕駛電動車輛、南通輕軌、節日彩射燈、鐵板海參等。這種情境的融合,既讓試題散發出濃厚的科技生活風韻,又彰顯了從生活邁向化學,從數學邁向社會的課標理念。
通過設置拓展延展的問題情景,明扣或搭扣教材。試題中許多素材直接或間接源自教材,占比約30%。如第2題內能與機械能的互相轉化,第4題熔斷器熔斷的緣由八年級物理難不難,第7題沉浮子的制做,第30題用發光小燈泡和凸透鏡研究折射與成像規律,第34題對小彩燈的探究等內容與書本知識、方法聯系密切。
試題命題形式靈活,重視能力立意,展現對學科核心素質的考查。
重視對化學思想方式的考查。考查的重要方式有:(1)計算法。如第9題要求中學生關注生活細節,運用物理解決實際問題;(2)圖象法。如第10、34、36等題,要求中學生從識圖、畫圖、用圖等方面全方位理解圖象及點、線等所表示的數學意義;(3)臨界法。如第29、33、36題都須要運用臨界極值的方式剖析解決問題;(4)邏輯推理法。如第34題要按照實際情況、實驗現象進行合理推理;第35題要按照實驗數據進行估算;第36題按照圖象猜想受力情況等。
重視對中學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全卷探究實驗類試卷分布在各類題型中,占分約30%,實驗的類別有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學生拓展實驗,能創造性地對多個實驗進行合理的整合,讓真正做實驗與不做實驗有效區分開來。如第35題將探究細節、數據處理、實驗評價有機融合,對中學生的探究綜合能力是一次挺好的檢驗。
重視對中學生建模能力的考查。試題中涉及到彈簧、電荷、杠桿、滑車架、恒功率電源、勻速直線運動、電動機、發動機等對象模型和過程模型,要求中學生通過審題、閱讀、現場學習理解有關概念及互相關系后回答問題,對中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其實,去年的考題素材新、視角新,有益于引導改進課堂教學,有益于培養學科核心素質。來源:南京教育局
物理課目
特級班主任、教授級高中中級班主任
海門縣實驗中級學校黨委主任吳叢鐸
2019年南京市高考物理試卷能嚴格根據課標、教材和本市中學物理教學實際,實現了“水平測試”與“升學選拔”的科學結合。試題在總體保持平穩、連續的基礎上,對測試載體的啟發性以及測試任務的結構性進行了適度變革和創新,實現了對學科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及價值觀念的重點考查,有利于中學生更好地實現自身發展、適應未來社會。
一、強化基礎,適度銜接,推動學科教學
試卷以《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根據,對三維目標進行了全面考查,實現了對中學物理核心知識的全覆蓋。試卷緊扣教材:如第13、14、15、18題均直接緣于教材中的論述或圖表。試卷重視對教材資源的整合,強化對課本資源呈現形式和通感角度的創新:如第16、24(Ⅰ)題均來自課標要求的八個基礎實驗;第23題有效整合“燃料的發覺和借助”,考查重要物質(如合成氣、焦炭等)的性質以及燃燒的條件;第21題巧妙地討巧“元素周期表年”,突破以往考查“原子結構”的固化模式,并融合銅及其化合物的“價-類二維圖”,新而不難、活而不難,有利于引導中學物理教學“用教材教”。
二、貼近生活,追求真實,彰顯學科價值
試卷緊貼中學生生活,使中學生在體驗生活、認識社會的真實情景中,運用學科知識剖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如第11題的南京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第17題的屠呦呦研發升麻素和雙氫升麻素、第22題高純氧化鎂的制備流程、第23題甲烷的制取和存儲、第24題的海水曬鹽和侯氏制堿、第25題食品添加劑SO2濃度的測量(國標)等,均取材于生活、生產實際和社會的熱點話題,引導中學生感受學習物理的真實價值,體會物理學科的魅力。
三、突出探究,重視思維,發展學科能力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是中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物理知識、認識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手段。試卷突出對物理實驗的考查,充分體現了學科特性。其中第13、16、19、24等試卷從基本操作、實驗裝置、實驗原理、實驗過程等角度考查中學生對課本實驗的把握程度,尤其24題“探究氨鹽水與甲烷的反應”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剖析,考查了中學生實驗思維的深刻性,能有效甄別中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試卷注重引導中學生動手實驗,推動中學物理實驗教學邁向:積極舉辦實驗探究活動,發展中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四、重視觀念八年級物理難不難,重視技巧,提高學科素質
學科觀念既是解決學科問題的核心根據,又是學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份,構建學科觀念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永恒追求。考題要求中學生能運用元素觀、微粒觀、結構觀、轉化觀、守恒觀、實驗觀等學科觀念認識和評價物質世界。如第20題以真實情景下“·H2O的分解熱重曲線”為載體,深刻考查考生“守恒觀”思想和“證據推理”素養。
整卷無離題、怪題,難度適中、選拔功能強,在承繼中展現創新,在選料中展現價值,在題旨中展現素質,具有較強的測試功能和教學導向功能,對緩解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的班主任和中學生負擔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英文課目
湖北省法語特級班主任
昌平區金郊中學副主任曹群
2019年南京市高考語文試題彰顯了我市高考命題遵守課標、重視能力、緊扣教材、貼近生活及控制難度的原則,試卷具有科學性、學科性、規范性、公平性、人文性和時代性的特性。試卷始于教材并低于教材,由易到難,梯度合理,挺好地實現了我市“兩考合一”的命題精神。
一、試題選料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滲透立德樹人,社會責任感等核心價值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本次試卷選料與時俱進,蘊意深厚。如記念五四青年節100華誕、端午節教外國友人包湯圓、外國人驚呼中國的支付形式、中國的新四大成就、組織詩歌會議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創立70華誕、海軍組建70華誕之際空軍司令員對女兒們關于鋪床的講演、中國留中學生回歸熱、全世界學漢語熱、地鐵上嚴禁吃喝、全民電子閱讀及生態閱讀、外國友人眼里的中國及“一帶一路”建設成果,三個兒子通過儉樸生活、合作完成手工,成功收養流浪狗的故事,七位失明殘障人穿越荒漠的勵志故事等,給中學生傳遞了愛國情結、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文明禮儀、全民閱讀意識、勇于擊敗困難的精神以及引導中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下來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同時鼓勵中學生在生活情景中體驗勞動實踐的意義,感知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理念,引導中學生努力學習,自主發展,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二、試題設計關注學科核心素質,目標指向教與學的過程。
試卷聚焦優秀傳統文化,傳遞愛國情結,推動中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試卷從不同角度考查中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讀圖理解能力、排列次序、猜詞釋義、主旨大意理解、推理判定等,滲透了自然科學等跨學科知識,重視對中學生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等思維品質的培養,真正體現課標中“用法語做事”的理念。例如,在閱讀與回答問題中,針對“一帶一路”建設,要求中學生結合文本進行確切回答或自由探討。書面抒發為廣大中學生提供了寬廣的寫作空間,試卷意在考查中學生語言知識運用的同時,考查中學生能夠根據《南通市中學中學生綜合素養評價方案》的相關指標對自己的突出優點和顯著不足進行客觀評價,能夠結合課標的24個話題進行有效輸出。圖表中包含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過程、學習技巧)、交流與合作(團隊能力、溝通分享)、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同時也彰顯了南京課改的精神,寫作話題緊貼中學生生活,中學生能充分運用教材語言進行有效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