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實驗設計方案
課程設計是指將課程組織成許多科目,每個科目都有意識地探索專門且同質的知識體系。 科目可以是研究方面的分工,比如數學、化學、歷史、文學、哲學等,據悉還包括一些實踐領域,比如家政、打字、汽車機械等。
高中化學實驗設計方案1
1、實驗名稱:乒乓球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2、實驗設計思路:
隨著新課程改革,需要改變傳統的實驗設計理念,通過全新的實驗教學,提高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身邊的物體,巧妙地設計實驗,提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于此,我想到乒乓球可以運用到我們的化學實驗中,為我們的化學課增光添彩,就像為國爭光一樣。
3、研究實驗:
探索性實驗1:球體半徑的檢測
使用乒乓球、尺子和兩個長方體鐵塊來檢測乒乓球的半徑。
具體方法是:將乒乓球放在兩個長方體鐵塊之間,尺子垂直于長方體鐵塊,記錄兩個鐵塊之間的距離,并沿不同方向旋轉乒乓球測試幾次,計算平均值,使測量的半徑更加準確。
這個實驗不僅讓中學生學會了用尺子來檢測物體的厚度,也讓中學生學會了如何檢測其他球形物體的半徑,同時也增強了中學生的興趣。
探索性實驗2:聲音是由物體振動形成的
借助乒乓球粘一根細鐵絲,讓掛在細鐵絲下的乒乓球接觸發聲的音叉,產生的音叉會迅速將乒乓球彈開,但乒乓球會彈回來在重力的作用下反彈,并再次與音叉接觸,由此產生的音叉再次將乒乓球彈開。
實驗的特點是可視性高,班上的每個朋友都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的整個過程。
同時,實驗也更加有趣。 中學生覺得新奇、奇特,能夠激發中學生的學習動機。
探索性實驗3:二氧化碳的熱膨脹和冷收縮
在講溫度計原理的時候,有必要補充一下熱脹冷縮的知識。 雖然有些朋友可能知道這個現象,但如果有明顯的實驗來驗證效果的話,療效會更好。
方法很簡單,把一個壓扁的乒乓球放入冷水中,上面的二氧化碳會因溫度下降而膨脹初三物理實驗操作考試視頻探究浮力大小,乒乓球就會復原。
證明了氨氣的熱脹冷縮特性。
探究實驗四:物體有慣性
講慣性的時候,把一個乒乓球放在一張硬紙上,用力擊打紙,紙飛出去,乒乓球留在原地,因為乒乓球有慣性。 靜態狀態,因此會留在原地。
探索性實驗5:不同密度物質的分離方法
將乒乓球和玻璃球埋在裝滿米的大燒瓶中,搖動燒瓶,過一會兒,乒乓球就會從米中“跑”出來。
原因是乒乓球的密度比大米小,所以能上來。 該規則可用于分離不同密度的物質。
這個實驗簡單易做,現象明顯,能引起中學生的興趣。
探究實驗六:證明大氣浮力的存在
將水療射手裝滿水,用乒乓球蓋緊瓶口,用手握住乒乓球將杯子倒過來,水不會流下來,乒乓球也不會掉落。你放開你的手。
這個實驗說明了大氣浮力的存在,直觀、生動、有趣,比用任何語言描述療效都要好。
探索性實驗7:流體浮力與流速的關系
把一個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松開手,乒乓球就會因為重力的作用而下落。 如果從上到下連續吹氣,可以看到乒乓球并沒有掉落。
這個實驗表明,流體流速越快,浮力越小,下部浮力小,上部壓力強,所以乒乓球就不會下落。
另外,你可以將一個乒乓球放入一個燒瓶中,對著燒瓶口吹氣,你會發現乒乓球從燒瓶中跳了起來,落入了另一個燒瓶中。 這個實驗也充分證明,流體流速越快,浮力越小。
探究實驗八:證明壓力方向始終垂直向下
中學生很容易理解壓力的方向是向下的,但很難理解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向下的。 為了突破這個困難,我設計了一個實驗:將水倒入燒瓶中,會發現乒乓球浮了起來,此時的細線與水平面垂直,說明壓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 當我傾斜燒瓶時,細線始終是垂直的,表明壓力的方向始終垂直向下。
探索實驗9:壓力形成的原因
剪掉塑料可樂瓶的頂部(拼圖的橫截面半徑略大于乒乓球的半徑)。
如圖1所示,將乒乓球放入瓶子中,并裝滿水。 觀察到有少量的水從乒乓球與困境之間的縫隙中流出,但直到水充滿后乒乓球才浮下。 乒乓球仍然浸在水中,沒有浮上來。 因為乒乓球上部沒有水,所以不受水向下的壓力,只有水對乒乓球的垂直向上的壓力,所以乒乓球仍然下沉。 在水里。
如圖B所示,當用右手堵住存水彎的進水口,水逐漸向下流并充滿玻璃管時,由于乒乓球上部有水,產生向下的壓力由于乒乓球上的壓力而施加在其上。 小于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會向下漂浮。
本實驗的特點是簡單、引人注目、有趣。
探索性實驗10:機械能的轉化
1. 用細線將乒乓球綁成單擺,分析運動過程中的能量轉換。
勢能→動能→勢能
2、將乒乓球從一定高度自由落下,乒乓球落地時會彈起。
整個過程中,乒乓球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彈性勢能、動能、重力勢能……觀察分析動能與勢能的轉換。
探索實驗 11: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用一根細鐵絲懸掛兩個乒乓球,并用一根涂有毛皮的橡膠棒觸碰它們。 它們會被吸引,說明帶電體可以吸引輕的和小的物體。 然后用擦有毛皮的橡皮棒同時接觸兩個乒乓球。 制作兩個帶相同電荷的乒乓球,仔細觀察它們在相同電荷下的運動,并舉一反三。
這種乒乓球實驗看似簡單,卻給數學教學增添了許多生機和活力。
只要我們能夠注重觀察并加以運用,就可以培養中學生對化學的感性認識,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激發中學生課后小制作和發明。
通過觀察、測量、分析、綜合、歸納、解讀等方式,提高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增強創新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高中化學實驗設計方案2
1.實驗名稱:檢測紙片下落速度
2、實驗設計思路:
“測量一張紙的下落速度”實驗提供的實驗設備有一把尺子、一個秒表和一張紙,用這種實驗設備,總是發現這張紙是漂浮的下落過程中左右移動,
墜落路線并不筆直,遇到桌子或其他物體時很容易改變路線。 我只是想找個東西來代替,本來想用氣球,但是發現路線比較難控制,而且氣球太大了,
放在實驗桌上會引起中學生不經意的注意。 后來我想這些東西應該是紙做的,因為如果用鐵塊等致密的東西做實驗,由于下落時間太緊,很難檢測到下落時間。
或者檢測到的時間偏差太大。 最終我和朋友商量,想到用小時候玩過的三個音符組成的“紙盆”來代替原來的紙片。 而下落時間可以通過秒表來測量(因為實驗室沒有足夠的尺子,可以利用人體臂展已知的條件,此時的下落時間約為1.2秒)。
三、實驗目的:
學習檢測移動物體的速度。
4、實驗涉及的科學原理:
檢測一張紙的下落速度(改為“紙錐”)。 本實驗采用的實驗原理是速度公式。 把這張紙改成“紙錐”,主要是考慮到它下落時,由于上部形狀不同,空氣的流速也不同。
根據“流體中,流速越高,浮力越小”(伯努利原理),會形成壓力差,使“紙錐”下落時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具體旋轉方向由安裝時間順序決定)。
5、實驗操作步驟:
(1)實驗前,應檢測朋友的臂展初三物理實驗操作考試視頻探究浮力大小,作為“紙錐”的下落高度s,并記錄在實驗表中。
(2)一位朋友將一塊30-50分米長的秤放在額頭上,另一位朋友根據這個高度自由釋放“紙錐”,同時開始計時,記錄“紙錐”出現時的時間。紙錐體”落到地面所用的時間t記錄在實驗表中。
(3)重復上述步驟兩次。
(4)根據速度公式估算“紙錐”下落3次的速度,并估算平均值。
6、實驗裝置或照片:
中學生可以制作自己的“紙錐”(剪下三個相同的左右音符,將每個音符對折一次,然后將它們排成一排,如圖1所示,并將三個“腿”向外拉緊,如圖2)
7、實驗所用設備:
“紙錐”一個,30-50分米長的刻度尺一個,秒表一個。
八、實驗療效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實驗效果:2005年12月14日前后,廣州樹人國際中學12個初中班的教學效果很好。 該設備制作方便、成本低、操作簡單、學生感興趣。
后來在新街口區其他中學、初中的數學教學中進一步測試,各位同事反應良好。 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
說明:制作“紙錐”時,需要使用低強度、低密度的紙張,以中學生課堂練習用的紙張為最佳。 可以選擇高個子同事的臂展作為“紙錐”的下落高度,這樣可以減少下落時間,減少時間檢測的偏差。
而且會讓矮個子的同事很難判斷尺度是否橫向; 用矮同事的凈高作為“紙錐”的下落高度,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秤的水平,縮短下落時間。 檢測高度準確,
但下降時間的檢測偏差將會減小。 這樣的分析過程可以通過中學生的討論來完成。
【初中數學實驗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中學數學課堂上的數學實驗02-05
化學實驗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現狀01-29
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淺析07-10
提高中學數學實驗教學效率01-30
高中數學班主任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02-12
化學實驗在數學教學中的現狀01-29
化學實驗教學論文07-17
化學實驗教學思路07-17
利用實驗優化化學教學02-05
化學發熱實驗論證報告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