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地址
先選擇下載地址,再點擊下載,若為站外鏈接的下載地址,則所需的“提取碼”統一在”資源介紹“的文末!
本地下載
資源介紹
2021年安徽中考化學試題
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O-16 C1-35.5 K-39 Fe-56
一、選擇題(本大題包括12小題每小題1分,共12分。每小題的4個選項中只有1個符合題意)
1.(2021·安徽)2021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做好碳中和工作”。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措施,抵消因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下列行為不利于實現碳中和的是( )
A.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B.使用新技術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
C.利用風能實現清潔發電 D.研發新工藝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工產品
【答案】A
【解析】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不利于“碳中和”。
2.(2021·安徽)材料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下列物品的主要成分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
A.大理石華表 B.塑料水管 C.陶瓷餐具 D.黃金面具
【答案】B
【解析】有機合成材料指通過化學反應把小分子合成大分子聚合物,生活中最常見的是塑料。
3.(2021·安徽)5月20日為“中國學生營養日”,青少年應關注營養與健康。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微量元素氟能防治齲齒,補充越多越好 B.奶茶具有良好的口感,可取代水長期飲用
C.油脂是提供能量的重要物質,可大量食用 D.糖類是人體所需營養成分之一,每天應適量攝入
【答案】D
【解析】氟是人體的微量元素,可預防齲齒,但人體氟過量會導致骨質疏松和牙齒松動脫落等癥狀;奶茶是牛奶和紅茶的混合飲品,富含蛋白質和脂肪,攝量過多會導致肥胖、高血壓等癥狀,甚至增加癌癥幾率;油脂大量攝取也會導致肥胖、高血壓等病狀;糖類是人體每天必需的營養素,因此適量攝取是合理的。
4.(2021·安徽)疫情防控期間用到一種免洗手消毒凝膠,其中含有正丙醇(化學式為C3H8O)。下列有關正丙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屬于無機物 B.一個分子含12個原子
C.相對分子質量為60g D.碳、氫元素的質量比為3:8
【答案】B
【解析】根據有機物概念分析,正丙醇屬于有機物;根據正丙醇的化學式分析,一個正丙醇分子有3個C原子、8個H原子和1個O原子,共12個原子;相對分子質量的單位不是g,是1;碳、氫元素質量比應為9:2。
5.(2021·安徽)關于原子序數為8的元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元素符號為N B.屬于金屬元素
C.在地殼中含量最多 D.原子核外電子數為10
【答案】C
【解析】原子序數為8是O元素,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8。
6.(2021·安徽)某同學用月季花自制酸堿指示劑,并用于檢驗白醋的酸堿性,部分操作如下,其中錯誤的是( )
A.研磨花瓣 B.浸取色素 C.取用白醋 D.檢驗白醋
【答案】D
【解析】在試管里滴加溶液時,膠頭滴管不要接觸試管內壁或伸入試管中。
7.(2021·安徽)富氫水指富含氫分子的水,在醫學、體育等領域有重要用途。下列有關富氫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屬于純凈物 B.含氫、氧兩種元素
C.所含氫分子不運動 D.與水的性質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純凈物是有一種物質組成,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富含氫分子的水由兩種物質組成,屬于混合物;富含氫分子的水有氧、氫兩種元素;富含的氫分子活躍,分子在不斷運動;富氫水與水的物理性質性質不同。
8.(2021·安徽)中和反應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下列應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應的是( )
A.生石灰用于加熱即熱食品
B.氫氧化鋁用于治療胃酸過多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硼酸用于處理皮膚上沾有的堿
【答案】A
【解析】中和反應是酸和堿相互交換反應產生鹽和水的過程,生石灰放熱產生氫氧化鈣,即CaO + H2O== Ca(OH)2 ,不涉及中和反應。
9.(2021·安徽)某同學配制100g質量分數為11%的葡萄糖溶液,下列操作會導致所配溶液濃度偏高的是( )
A.用托盤天平稱葡萄糖時,砝碼放在左盤 B.轉移葡萄糖時,紙上有少量殘留
C.用量筒量取水時,俯視液面 D.配好溶液裝入試劑瓶時,有少量灑出
【答案】C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體時,量筒要放平,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如果仰視液面,讀數比實際偏低,若俯視液面,讀數比實際偏大,即“仰小俯大”。
10.(2021·安徽)科學家設計了“人造樹葉”模擬光合作用,其裝置和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最終生成兩種分子 B.該過程實現了能量的轉化
C.反應前后催化劑的化學性質不變 D.該設計為緩解溫室效應提供了新途徑
【答案】A
【解析】反應最終生成三種分子:O2、H2、CO。
11.(2021·安徽)依據下列實驗現象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
選項 實驗現象 結論
A 某化肥加熟石灰固體后研磨,有氨味 該化肥是氯化銨
B 某金屬與鹽酸反應比鋁與硫酸反應劇烈 該金屬的活動性比鋁的強
C 某無色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呈紅色 該無色溶液顯酸性
D 某水樣中滴加肥皂水后振蕩,產生大量泡沫 該水樣屬于硬水
【答案】C
【解析】加入熟石灰固體研磨后有氨味,可能是氯化銨或硫酸銨;鹽酸與硫酸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酸,無法判斷B選項中該金屬的活動性比鋁的強;軟水加入肥皂水震蕩后,有氣泡大量增加。
12.(2021·安徽)某小組利用如下裝置進行創新實驗。實驗時,先加熱炭粉,一段時間后將酒精燈移至CuO處加熱。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酒精燈加網罩是為了提高火焰溫度 B.氣球可以收集尾氣,防止污染空氣
C.反應過程中,黑色氧化銅變為紅色固體 D.裝置中發生反應:
【答案】D
【解析】碳與氧化銅在高溫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也會產生一氧化碳,即C+2CuO高溫2Cu+CO2↑、C+CuO高溫Cu+CO↑ 。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5小題,共28分)
13.(2021·安徽)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紅色經典影片《閃閃的紅星》中有一段兒童團員潘冬子給紅軍送鹽的故事。冬子開始把食鹽裝在竹筒中,打算扮作上山砍柴的人將食鹽送給紅軍。途中發現敵人盤查嚴格,冬子急中生智跑到河邊,把竹筒里的食鹽全部溶成鹽水,再用棉襖吸收,最終順利地將食鹽送給了紅軍。
(1)從微觀角度分析,氯化鈉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從元素角度分析,氯化鈉溶液中+1價的元素有 (填元素符號)。
(2)從鹽水中重新得到食鹽固體,需進行操作的名稱是 。
(3)氯化鈉的溶解度曲線如圖。假設冬子的竹筒中有358g氯化鈉。10℃時最少需用 g水溶解。
(4)氯化鈉在生活中的用途有 (寫出1點即可)。
【答案】(1)離子 Na、H (2)蒸發 (3)1000 (4)調味品等
【解析】(1)根據微觀角度分析,氯化鈉由離子構成;根據化學元素周期表,氯化鈉溶液中+1價的元素有兩個:Na和H。(2)蒸發把固體與液體分離。(3) 如圖所示,1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5.8g,即100g水中的最多溶解35.8g,冬子的竹筒中氯化鈉有358g,最少需用1000g水溶解;(4)氯化鈉在生活中可用作調味品和食品添加劑等。
14.(2021·安徽)某小組利用如下裝置制備CO2,并模擬自然界中CO2的循環。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B中儀器①的名稱是 。
(2)實驗室用稀鹽酸和石灰石制取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發生裝置是 (填字母序號)。
(3)為制得CO2的水溶液,CO2應從裝置C的 (填“m”或“n”)端通入。
(4)將CO2的水溶液轉移至燒杯,并組裝裝置如圖D所示,置于陽光下一段時間,觀察到有氣泡產生,檢驗該氣體的方法是 。
【答案】(1)試管 (2)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A
(3)m (4)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收集到的氣體中,觀察木條是否復燃
【解析】(1)儀器①的名稱是試管。(2)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時,不需要加熱,發生裝置選擇A即可,化學方程式是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因此會從m口進入。(4)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收集到的氣體中,如果復燃,則判斷氣體是氧氣,如果未復燃,則是二氧化碳。
15.(2021·安徽)某燃煤電廠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粉煤灰中含有較多的氧化鋁。從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鋁的工藝流程如下。
(1)“酸浸”中使用的酸是 (填序號)。
A. HCl B. H2SO4 C. Na2SO4
(2)流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 (寫出1種即可)。
(3)“煅燒”過程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反應類型是 。
(4)該工藝的價值在于 。
【答案】(1)B (2)Al2O3(或H2O)(3)2Al(OH)3加熱Al2O3+3H2O ↑ 分解反應
(4)廢物再利用(合理即可)
【解析】(1)生成物中有Al2(SO4)3溶液,硫酸鈉是中性溶液,因此酸浸指硫酸。(2)氧化物構成中只含兩種元素,其中一種一定為氧元素,從流程圖中可知氧化鋁是氧化物。(3)氫氧化鋁煅燒發生化學反應,是把一種物質分解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屬于分解反應,其化學方程式2Al(OH)3=加熱=Al2O3+3H2O ↑。(4)該工藝的價值在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廢物再利用等等。
16.(2021·安徽)關于燃燒的研究是一項重要的課題。某小組以“探究燃燒的奧秘”為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
【任務一】認識燃燒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氣是生活中常見的燃料,下列不屬于三者燃燒共有的現象是 (填字母序號)。
A.發光 B.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C.放熱 D.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2)寫出酒精(C2H5OH)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
【任務二】探究燃燒的條件及質量變化
|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