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其蓀(1898-1977)
葉其孫,字紅娟,字其孫,上海人。 他是一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 他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他積極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物理系、理學院、北大磁學專業(yè)組,并與竺可楨先生共同創(chuàng)辦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培養(yǎng)了大批著名科學家,造就了杰出科學家。為我國高等教育和科學事業(yè)作出貢獻。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還積極參加組織愛國抗日活動,為冀中抗日做出了重要貢獻。 1918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現(xiàn)清華大學),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7年1月13日逝世,享年79歲。
【編者注】中國科學報曾發(fā)表文章稱:“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能很難再找到另一個‘葉其孫’了。在后人眼中,他有‘三絕’——他有教育意識最強的科學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成績最高,他的學生為中國社會科技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葉其孫先生因此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今年是葉其孫先生誕辰125周年。 我們將陸續(xù)編譯出版各界人士撰寫的紀念文章,共同緬懷這位“優(yōu)秀科學家、杰出教育家、忠誠愛國者”,回顧他的科學教育一生和杰出貢獻,激勵和激勵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未來。更好的未來。
1918年6月,年老體衰的葉其蓀從清華書院高等教育系畢業(yè)。 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他出國留學,考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讀三年級。 1920年,葉其蓀獲得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并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21年6月獲哈佛大學理學碩士學位。 今年,他還當選為美國中國科學會臨時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 1923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1923年10月葉企孫,葉其蓀經(jīng)歐洲回國。 1924年,葉其蓀回到上海。
1924年3月,葉其蓀被任命為東南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東南大學數(shù)理化研究會第十次例會并歡迎新導師葉其蓀、任鴻俊合影
(第二排左八葉其孫,左九任鴻俊,左十二張子高;第一排左一劉剛陽,左四左為石如偉;第三排右二為趙中遙)
無論是他留學時對科研方向的選擇,還是回國后組建清華大學物理系、北大磁學專業(yè)組,以及選拔年輕人出國留學,都展現(xiàn)了他的科教興國的夢想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葉其蓀的成就有六個方面的影響深遠。
(1) 普朗克常數(shù)的準確測定
現(xiàn)代物理學中幾乎所有內容都與普朗克常數(shù)有關,因此準確測量普朗克常數(shù)的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 早在1917年,美國第一位生物物理學教授杜安就曾測量過普朗克常數(shù)h的值,但不夠準確。 1921年,葉其蓀在段教授的指導下與帕爾默合作,用X射線法重新測量了普朗克常數(shù)h的值。 他們三人合作的論文《使用X射線重新測定輻射常數(shù)h》在美國物理學會華盛頓會議上發(fā)表。 他們共同將普朗克常數(shù)的值細化到小數(shù)點后第二位,國際物理學界已經(jīng)使用了十多年。 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稱該實驗為“普朗克常數(shù)最可靠的測量”。
(2)創(chuàng)建高壓磁研究方法
1921年,葉其蓀轉向磁學研究,在高壓物理學家布里奇曼的實驗室研究液體靜壓對磁導率的影響。 布里奇曼寫的《高壓物理》中“壓力對磁導率的影響”一節(jié)的主要內容是葉其蓀的工作,并說明后人將在此基礎上繼續(xù)研究鐵鎳合金。 1946年,布里奇曼因發(fā)明超高壓裝置以及對高壓物理領域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建筑聲學先驅
葉啟蓀帶領趙中遙、史如偉等幾位助教對清華大學禮堂的吸聲情況進行了測試和分析,并發(fā)表了《清華大學禮堂聽音難點及糾正》一文,定量解釋了清華大學禮堂的吸聲情況。清華大學禮堂。 困難的原因以及改進的建議。
(四)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推動者
《商工》是《算術九章》中非常重要的一章。 它描述了用于測量體積和計算工程工作的方法。 葉其蓀收集分析了《商工》中的各種體積計算方法,寫了《檢驗商工》一文,發(fā)表在《清華大學學報》上。 文章中的算術符號具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形式。 是我國最早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撰寫的研究中國古代數(shù)學史的論文之一。 葉其蓀還與李約瑟博士合作,推動中英文化科技合作。 葉啟孫引導李約瑟對中國科技史產生了興趣,并為李約瑟收集中國科技史資料提供了很多幫助。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上篇扉頁寫道:“謹將此卷獻給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前院長1942年昆明、重慶的黑暗時期最真誠的人,我的朋友葉其順。” 葉啟順還協(xié)助竺可楨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自然科學史研究機構,是我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他親自給研究生講授《物理學史》、《世界天文學史》、《墨經(jīng)》、《考工記》等,培養(yǎng)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科技史研究者中國的。
(五)培養(yǎng)人才,充當墊腳石
葉其蓀一生致力于中國科技教育事業(yè),視學生為兒女。 華羅庚才初中畢業(yè),身體殘疾。 葉奇和孫偉才提拔他,調他到清華大學工作。 當華羅庚名滿天下時,從他對陳景潤的支持和培養(yǎng)中,我們可以看到葉其蓀當年的風范。 1946年,葉其蓀不拘泥于學歷,把出國留學的機會給了19歲的大二學生李政道。 十一年后,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名學生數(shù)學不及格,但在航空航天工程課程中獲得高分。 葉啟孫幫助他轉了專業(yè),并安排他成為中國頂尖的航空工程專家作為導師。 他后來成為“人民科學家”錢學森。
(六)用科技抗日,上馬討賊
當國家有難、民族危難時,葉其蓀和他的學生用他們的行動展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深厚的愛國情懷。 他們是“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敢于為國家和民族事業(yè)奉獻一切的人”。 常規(guī)人物。”電影《地雷戰(zhàn)》中威力強大、種類繁多的地雷,正如主題曲所唱的那樣,“用地雷筑起鋼墻鐵墻,爆炸后敵人寸步難行”。 “一寸,爆炸就會讓敵人無處藏身。”他們曾步步驚心,事實上,這些地雷并不完全是農民用土法制造的。場景是葉其孫和他的學生熊大震,他們用自己的科技知識制造了烈性炸藥,為八路軍的軍事工業(yè)奠定了基礎,受到了陸正操和聶榮臻的稱贊。來源購買軍用物資并發(fā)往抗日根據(jù)地,緩解了冀中根據(jù)地武器、藥品等嚴重短缺的問題;他引進的王德喜等10余名專業(yè)技術人員成為技術骨干冀中根據(jù)地的骨干,后來成為中科院院士王德喜,曾親手炸毀日軍縱隊。
本文節(jié)選自褚朝暉主編的《文明的進程:緬懷葉其孫》。 文章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白鑫、中國科技館副研究員王宏鵬。 內容及標題已調整; 如無特別說明,圖片均取自葉明翰、戴念祖、李艷萍主編的《葉其孫文存(增補版)》。 科人文在線將與您一起關注科技史、科技哲學、科技前沿和科學傳播,關注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閱讀! 歡迎點贊、轉發(fā)、留言討論。 我們每月都會選出活躍讀者,贈送圖書禮物作為獎勵。 在公眾號對話框中輸入“圖書贈送”,了解圖書贈送活動詳情。 聯(lián)系電子郵件:。
轉載說明:申請轉載請在文末留言或郵件聯(lián)系我們。 轉載時請保留文章完整出處聲明。 未經(jīng)同意不得修改或刪除文章,不得發(fā)布與文章內容無關的信息和廣告。
點擊閱讀原文參加“一流大學、一流教育家——葉其蓀先生誕辰125周年紀念會”
葉其孫先生與一流大學建設學術會議暨葉其孫先生誕辰120周年(2018)與會人員合影
紀念葉其蓀:為文明成長創(chuàng)造機遇| 紀念葉其孫誕辰125周年[1]
教育中的10個奇怪現(xiàn)象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需要什么樣的大學?
錢立群:讀書讓人生健康、快樂、有意義
2022年中國教育進步報告
2021年中國教育進步報告
學生是誰? ——基于古今變遷的視角
推動人文教育
教育改革者必須認清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
今天我們如何看待職業(yè)教育?
語言之美,教育之責
運動心理學視角下體育活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
論教育研究范式的綜合人文轉向
陶行知:每日四問
紀念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情懷,開創(chuàng)教育進步的科學道路
一百年后,教育還需進一步提高
只有教育內部和社會兩方面都提高,才能真正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王弈秋先生在中國教育改進會成立10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
中國教育改進會成立100周年紀念活動在線舉行
“五育并舉”與教育的四個境界
“減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培養(yǎng)人才是根本
“雙減”必須通過提高學校質量和效益來實現(xiàn)
愛因斯坦:教育葉企孫,什么應該是第一要務?
北大院長采訪“牛孩子”:他們太完美了,但他們就像模子里的完美“家具”!
校長辦學思想的思考與思考
沒有理念的學校不可能成為品牌
陳鶴琴:先鋒、防守、游泳
葉圣陶:為教育實用主義辯護
年度超級演講者盛典——儲朝暉:如何彌補中國孩子即興演講的短板
堅強的意志必須通過完整的教育來培養(yǎng)
從分離到融合:以勞動教育為基礎的“五育”共同進步之路
錢穆:挖掘生命的“下層通道”
蔣夢琳:文化和解中的教育自助
通過完整的教育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
中國教育進步協(xié)會
成立于1921年,陶行知為秘書長,蔡元培、黃炎培、熊希齡、郭秉文等為理事,梁啟超、孟祿為名譽理事,主要成員還有胡適、陳鶴琴等。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教育救國學會,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的專業(yè)化、科學化和全球化。
2011年恢復重建的中國教育促進會,現(xiàn)有會員300余人。 形成了有志于教育改進者互相討論、互相激勵的社區(qū)和專業(yè)的第三方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