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熔化與融化》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兩種固體的融化規律,曉得晶體與非晶體的區別,認識常見的晶體與非晶體。
【過程與方式】
通過進行實驗操作以及觀察實驗結果得到不同物體的融化規律,并能借此分辨晶體和非晶體。
【情感心態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中學生對物質特點的認識有新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晶體和非晶體的融化規律。并認識常見的晶體和非晶體,能通過融化氣溫變化曲線圖分辨晶體非晶體,并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難點】
設計實驗并能正確、準確操作實驗儀器。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得出晶體與非晶體的融化以及融化規律。對于放熱和吸熱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出新課
朋友們,請看老師所展示的幾張圖片熔化和凝固教學反思,展示的都是我們常見的物體。朋友們都曉得,冰雪是水的另一種形態。自然界中的物質主要以三種狀態存在,這么朋友們誰能舉例談談,是哪三種狀態,處于這三種狀態的物體又有什么?
朋友們舉的反例都挺好。再看一下接出來的幾張圖片,可以看見物體在一定條件下會從一個狀態轉換到另外一個狀態。各類物質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融化,這么在融化的過程中她們的氣溫如何變化?明天的課程將告訴我們各類物體的融化以及融化規律,我們來學習一下《熔化與融化》。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師引導中學生歸納出實驗的思路:分組觀察海波和石蠟的融化過程比較它們的體溫變化情況。出示實驗裝置,并對裝置做簡單介紹。讓朋友們思索實驗過程。
2.介紹“水浴法”,以及本實驗為何用水浴法來加熱。介紹怎樣正確使用酒精燈。
3.分組進行實驗,在開始實驗前先要求同事們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熔化和凝固教學反思,并指出實驗注意事項。提醒朋友們在氣溫升至40℃時開始記錄,每隔1分鐘記錄一次氣溫,融化后繼續觀察三分鐘。
4.實驗完成后,班主任指導中學生怎樣將表格中的數據產生直觀的結果,并組織各組匯報結果。
5.比較不同小組的數據和圖象,再剖析不同物質變化規律是否相同?
總結:海波融化時吸收熱量,但氣溫不變。石蠟融化時吸收熱量,氣溫不斷下降。
6.固體物質分類:
(1)晶體:在融化過程中,雖然不斷放熱,但氣溫卻保持不變,有固定的融化體溫。
(2)非晶體:在融化過程中,只要不斷放熱,濕度就不斷提升,沒有固定的融化體溫。
7.融化時晶體也有一定的濕度,稱作融化點。非晶體同樣沒有固定的融化點。與融化時不斷放熱相反,物體融化時在不斷的吸熱。
環節三:鞏固提升
借助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解釋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科學道理。
環節四:小結作業
下雨后,時常能看見人們向道路上的積雪撒鹽。人們如此做的目的是哪些?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