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按照流程已完成出廠前全部研制工作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已于昨天從北京空運至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發射總裝和測試。場地面積。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計劃于10月中旬發射。 目前,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況良好,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按計劃有序進行。
主要功能指標不變
將搭載兩名宇航員
神舟十一號飛船長9米。 作為家族的新成員,神舟十一號飛船的技術狀況與神舟十號飛船基本相同。 根據任務和產品開發需求,一些技術狀態發生了變化。 例如,我國的載人飛船設計最多可搭載三人。 這次,神舟十一號只搭載了兩名宇航員。 空閑的空間可以用來運輸貨物,攜帶更多的實驗物品來往于天地之間。
兩大任務:航天員運輸+空間站技術驗證
此次,神舟十一號飛船抵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十一號,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進入發射前準備階段。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主要任務:
1. 空間站軌道交會對接技術評估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為天宮二號在軌運行提供人員、物資往返運輸服務神舟十一號,進一步評估載人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和性能,特別是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技術。空間站的軌道。 作為空間與地球之間的運輸工具,神舟十一號飛船的首要任務是運送宇航員。 同時,利用本次任務驗證空間站的相關技術也是航天器的核心任務之一。 據神舟飛船總設計師張本安介紹,本次神舟十一號任務是我國神舟飛船的第二次應用飛行,也是未來我國空間站建設和運行的重要基礎。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九號,神舟飛船都是試驗飛行,每一次都實現了技術上的巨大飛躍。 到神舟十號抵達時,技術狀況基本確定。 它只是根據每次任務的差異進行適應性調整,因此被稱為應用飛行。
2、30天的載人飛行將驗證宇航員在太空的中期居住情況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后,完成了航天員中期駐留試驗,評價組合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按照計劃,我國將于今年9月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隨后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搭載兩名宇航員進入太空。 神舟十一號飛船將與天宮二號進行空間交會對接,形成為期30天的聯合飛行。 這也將是我國迄今為止最長的載人飛行。
在軌飛行期間,航天員將開展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驗和空間應用技術、在軌維護技術、空間站技術實驗和科普活動。 此次任務的機組人員由兩名男宇航員組成,正在接受密集的任務訓練。
挑戰!
如果操作高度發生變化,需要進行調整
今年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將是我國建設空間站之前神舟飛船的最后一次載人飛行。 為了驗證空間站建設的關鍵技術,神舟飛船作為我國天地之間的運輸工具,將與未來空間站軌道在太空同一高度運行,這也帶來了可觀的成果。航天器發展面臨的挑戰。
在今年第三季度發射的“空間實驗室”任務中,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將在距地面393公里的太空軌道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這也是我國未來的空間站。 這比之前的軌道高了幾十公里。
航天無小事,航天器飛行的每一秒都關系到宇航員的安全。 軌道特性不同,每轉的時間不同,設計者需要重新分析計算。 只有通過這樣的技術驗證物理資源網,才能為我國空間站的建設奠定基礎。 按照計劃,我國將在2022年左右完成我國首個空間站的建設。
關聯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是發射載人飛船,讓宇航員能夠往返于天地之間。 這一步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都實現了。
第二步是啟動空間實驗室,解決短期載人航天一定規模的應用問題。 從神舟七號到神舟十號,兩艘飛船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已經驗證完成。 今年發射的天宮二號主要驗證空間站關鍵技術,為我國空間站建設承前啟后。
第三步是完成空間站建設的最后階段。 2022年前后,我國首個空間站將成為繼國際空間站(退役)和和平號空間站(退役)之后,全球第三個在軌組裝的空間站。據新華社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