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教學研討會上,我經常聽到人們談論名師的教學風格。 一些青年教師也把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作為專業發展的最終目標。 那么,什么是“風格”呢? 什么是“教學風格”? 當我們談論“教學風格”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風的本義是空氣流動的自然現象,引申為“外表、態度、行為”; “個”的本義是指樹木的長枝,引申為“格式、規范”,也指“所表達的樣子”。 品質、風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風”和“格”都具有“某種行為所表現出的特征和品質”的含義。
擴大來說,所謂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和特點,包括教師的教育思想、人格特點和教育技能。 可以說,教風的形成是一個教師走向成熟乃至成為名師的標志。 那么,教學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凡無形之物,因風而起者,謂之風”。 教風并非“隱形”:教風的形成沒有固定的套路。 它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感知的,但往往有點不明確。 盡管如此,教風的形成還是有基本規律可循的。 筆者認為,教師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需要從磨練規范性、穩定性、獨特性入手。 實現這“三個品質”的過程,也是教風形成的過程。
強調教學的規范性,聽起來像是對教師教學風格的限制和束縛。 很多教師不理解、不認同這一點,從而在自己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忽視了這一點。 事實上,任何職業活動都必須基于一定的規則和規范。 武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招勝有招,但在“無招”之前,必須要經過苦練基本功的階段,否則人人都可以成為無師自通的武術宗師。 藝術、音樂或者其他藝術的學習和升華的過程都是一樣的。
由此,筆者想到了今年高考第一卷作文材料中對圍棋中“好棋好棋”的解釋:好棋是指符合象棋原理的常規棋法,掌握招式是指出人意料、精巧的招式。 對于初學者來說,應該從自己的動作開始。 只有功力扎實了,棋藝才能提高……原招是基礎,絕招是創造。 一般來說,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技能,才能擁有一手好技能。 課堂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如果你不好好練習自己的技術,你就無法發展出好的技術,更談不上形成自己的風格。
發展規范性
教師成長不可逾越的基礎
基本規范性是教師教學的“屬性”。
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其身份和基本職責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活動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不能隨心所欲。 它們必須以基本規范為基礎。
教師的基本職能包括“道”和“技”兩個層面。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道德的人。 回答“培養誰、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教師教學必須服務于這個根本任務。 因此,教學應該從“道”的角度來看待。教育的規范性就是彰顯其教育本質。 教師的個人價值判斷、文化認同、興趣愛好等,可以顯性或隱性地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端正言行。 課堂教學不是教師的脫口秀,不能隨心所欲、暢所欲言。 背離育人之“道”的教學是沒有靈魂的教學,注定難以形成為大眾認可的教學風格。
從“技術”的角度看教學標準化,就是遵循經過實踐檢驗、廣泛認可的教育基本規律和基本教學范式。 這是無論何種教學風格的教師都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 教學風格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些東西是共同的。 比如,教學要符合孩子的認知模式和年齡特征; 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必須充分了解課程標準、了解學術情懷、因材施教……
無論何種教學方式,教師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基本能力,如在地板上書寫正確、優美,表達流暢,肢體語言運用得當,掌握相關多媒體應用技術,科學設計教學和作業,能夠執行教學任務。基礎教學研究等
教學規范化是一個教師站穩講臺的基礎。 現實中,不少教師忽視基本教學標準,追求“專家技能”,輕視“知識”。 這是一種值得警惕的錯誤傾向。 不符合基本規范的教風經不起推敲和推敲,更不能“立”。
實現穩定
教學走向成熟的表現
著名建筑工程師戴念慈說:“風格是表達上共同特征的不斷重復”。 教學也是如此。 如果你偶爾做一下,或者今天做這個英語作文,明天做那個,就不能稱為風格,也不能形成風格。
事實上,一些教師的教學是搖擺不定的,缺乏穩定性,這說明他們還在探索之中。 例如,有的教師實行合作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討論和展示學習成果。 導致課堂教學秩序混亂,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于是,他們又回到了老師以教學為主的課堂。 也比較僵化,缺乏活力。 始終無法擺脫“放則亂,閉則亡”的循環。 根本原因是教師不熟練小組合作和探究式教學方法,不能靈活自如地處理課堂上產生的各種情況。
教學成績的穩定性需要建立在反復訓練的基礎上。 同時,教學風格也與教師的個性密切相關。 教師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才能找到符合自己個性、特質、資質的教學方法,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正如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李如米所言:“教學風格的相對穩定性體現在教師教學理念的基本完善、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教學人格的成熟” ”。
但穩定并不意味著僵化、靜止、一成不變。 穩定與發展并不矛盾。 教師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學經驗。 他們需要與外界交流信息,學習當代各種教育理念和教學改革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完成自我發展,也促進了教學風格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教學風格的穩定性還體現在篩選、選擇和吸收各種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改革模式的過程中。 當前,各種教學改革新概念、新術語、新模式層出不窮教學風格自述,“花兒越開越迷人”。 這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改革模式是否符合教學的內在規律? 是否符合您所在地區、學校的實際情況? 你能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使用它嗎? 會“適應當地環境”嗎? 我們要對這些問題有清醒的認識,要有堅強的意志,不能盲目跟風。 這也是維護教學穩定的內涵之一。 今天試這個,明天試那個,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凝聚獨特性
教學風格形成的標志
獨特性是教學方式的靈魂,是區別于其他教學方式的標志。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一樣,每個老師的教學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色,但如何才能提升為一種教學風格呢?
國家級校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程尚榮認為:“教學風格的獨特性首先體現在教學命題的獨特性,教學命題是教育理念的體現和教學理念的提煉。”見解和觀點。 教學風格需要教學命題支撐,不同的教學風格是不同教學命題指導下的教學改革探索和實驗的結果。
教學命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論性和抽象性,但作為教學風格的核心,教學命題不同于純粹的教育理論研究,其價值更多體現在實踐層面。 因此,教師應破除“只有建立深厚的理論體系,才能形成獨特的風格”的誤區,不應該因為理論基礎不足而貶低自己。
現實中往往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在學習中迷失自我,盲目跟風,完全照搬套用別人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沒有自己的創新和發展,活在別人的陰影下。 歸根結底,教學風格只是別人教學風格在自己課堂上的呈現,而不是你自己的教學風格。
另一種是標新立異、煽情,以凸顯獨特性,稱其為“某某中文”、“某某數學”、“某某英語”,以示與眾不同。 但正如國家漢語言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特級教師黃厚江所說:“如果你閉門造車,提出一些脫離實際的主張,或者為了名譽而提出主張。”提出這樣的主張,可能一時新鮮,甚至轟動一時,但沒有實際意義,也沒有生命力,一定是“其興則驟,其亡則快”,因為一方面它不能。一方面有利于教學改革教學風格自述,另一方面卻無法付諸實踐,甚至不利于自己課堂質量的提高。”
真正有價值、能被廣泛認可的教學命題應該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來自于教師自身的實踐經驗、內涵明確、有充足的教學案例支撐、具有高度的創新性和引領性。 性別。
總之,無論是發展規范性、實現穩定性還是凝聚獨特性,都離不開長期的實踐。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教學風格的形成是一個“實踐——反思——實踐”的循環螺旋過程。
過往亮點
●
●
●
●
●
●
來源|主要協會
編輯|新世紀
溝通咨詢|博士吳永春(同微信)
提交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