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物理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邊學習、邊思考、邊討論、邊做實驗,使學生對實驗內容和原理有透徹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
1 物理教學中自制教具的必要性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在儀器匱乏的年代,或者在一些偏遠的山區,很多物理老師通過自制教具,將學生帶入物理世界。雖然現在實驗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設計精良的現代化教學儀器,豐富的多媒體實驗教學軟件,都可以供老師使用。但在新課程理念下,自制教具還是非常值得推廣的。
1.1 自制教具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作出了如下結論:“在人的靈魂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自制教具 初中物理,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尤為強烈。”在中學實驗室,教學儀器的使用是有章可循的,一般強調儀器要按步驟操作,如果出現異常損壞,就要批評教育,甚至按價賠償。因此,學生在使用儀器前,一般都要接受教師的教育,這樣學生在使用儀器時就十分小心,生怕損壞儀器。因此,學生處于被動的實驗狀態,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受到壓抑。而自制教具一般采用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材料,制作簡單方便,損壞了還可以重新制作,這是實驗室提供的儀器無法比擬的。同時,自制教具可以加深對物理規律和現象的認識。
1.2 自制教具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自制教具從猜想開始到多方論證,再到動手設計、制作、反復實驗,最后到實驗模型的最終定稿,都是對物理規律和概念進行深入思考和理解的結果。從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到創造性地設計新教具,學生的能力和思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在學習中體會,在體驗中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創造的無窮魅力。
1.3 自制教具可以利用學生愛“玩”的性格,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濃厚的興趣可以彌補智力的不足,持久的興趣則會導致發明創造。”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資源,按照教材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師生應充分利用自己制作的各種教具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力爭使每一節物理課都兼具物理性和邏輯性,通過從物理到邏輯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到與摩擦有關的因素時,先讓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問題進行猜測,然后學生利用生活中一切可能出現的物體來設計實驗。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用很多自制的儀器進行實驗,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1.4 自制教具能有效啟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自制教學用具,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新課標要求學生自制儀器、做實驗、自己探索,為學生創造動手、動腦的環境。
學生在動手制作、探索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形成了積極樂觀的價值觀,面對挑戰。由于師生共同制作教具,擺脫了枯燥的理論學習,物理的趣味性一定會體現出來,學習物理就會變得充滿樂趣。其次,在制作、探索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自己發現問題,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加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初步形成獨立探索的能力,學會使用簡單的實驗設備,收集基本的信息和數據;利用實驗數據對問題作出簡單但合理的解釋或解答;用自己的語言與同伴交流觀察、思考、探索的過程和體會,并展示結果。同時,還能把學到的物理知識與感性認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掌握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規律自制教具 初中物理,鞏固、深化和靈活運用知識提供了紐帶和連接點。 此外,通過分工協作制作,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信息、創意、成果等,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制作、實驗過程中的一次次失敗,磨練了學生的意志,使學生初步形成了尊重客觀規律的意識和凡事多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勇于大膽想象,不怕困難挫折,不輕易放棄的科學態度。
2 如何在實驗教學中正確使用自制教具
很多老師在使用自制教具時,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是大多數老師面臨的困難,也是自制教具不受很多老師青睞的原因。根據筆者的經驗,在課堂上使用自制教具要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實驗。老師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要設計一個學習和實驗的階梯,幫助學生一步步深入。
2.1 在導論部分使用自制教具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過程的開始階段,應該贈送與教學相適應的自制教具。自制教具由于實用性和創造性,不僅可以達到良好的導入效果,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調動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想象力。
例如,我在講授載流導線在磁場中受力時,制作了如圖9.6-1所示的裝置,把導線ab放在磁場中,接上電源,讓電流通過ab,觀察其運動情況。我們發現,讓導線ab運動起來比較困難,而且不一定能成功。雖然我已經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但我不會馬上告訴你物理資源網,而是讓我們的學生去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有什么解決辦法。于是,我們的學生開動腦筋,想辦法開展探索活動,自制的教具起到了很好的激發興趣的作用。
2.2 探索性實驗中自制教具的使用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常常受限于現有的條件,不能很好的實現實驗目標。這時,我們就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制作教具。以“磁場中通電導線所受的力”為例,當要求學生解釋“ab”不動的現象時,他們的答案可能千奇百怪。這時,筆者并沒有說他們錯了,而是說他們的答案很貼近實際,繼續讓我們的學生充分參與討論。當然,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提示,讓他們帶著問題做實驗,不斷用不同的材料做實驗。 作者適時地展示了載流導體由導線換成香煙鋁箔時的實驗,并解釋了實驗原理和現象“磁場由碲磁鐵提供,載流導體由香煙鋁箔組成回路。載流導體由鋁箔制成,鋁箔導電性好,重量輕,兩軌道一旦通電,在磁場力的作用下,就會向一定方向迅速滾動。”作者的實驗改進獲得了廣州市首屆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及實驗改進大賽二等獎。因此,我們在使用自制教具時,尤其要強調“靈活運用”,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立體教材”這種直觀的教材,向學生傳達更多的信息和方法,這種直觀的信息可以讓學生自然地理解更多的知識。
參考:
[1]李振海.教學輔助工具的制作與使用[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
[2]徐國良.中學物理教學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