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中學生在課堂上除了能學到知識,并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學案要成為一篇頗具特色“課堂教學詩歌”或者是課本劇。這兒由小編給你們分享八年級數學學案設計,便捷你們學習。
八年級數學學案設計篇1
一、教學目標
過程和方式:
①能依據現有材料對耳的的構造和作用提出假定。
②能在已有的資料、經驗的基礎上對聲音的傳導途徑提出假定。
③學會收集、整理信息、資料并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驗證假定。
《我們怎么聽見聲音》教學設計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耳的構造以及各部份的作用。
②建立聲音的傳導途徑。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認識到耳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養對聽力有障礙的人的愛心和憐憫心。
③培養中學生問的交流合作養成與人合作的好習慣。
二、教學打算
課前班主任打算好耳的各部份形狀的貼紙,并布置中學生收集有關“聲音在眼睛中是如何傳導”的資料。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1)談話:“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可見,眼睛是我們認識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的一個重要的覺得臟器。(直接導出突出耳的重要性)
(2)組織中學生討論:關于眼睛的知識你曉得什么?你想研究關于眼睛的什么問題?
(3)中學生按照已有的知識經驗回答。并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如:耳是由什么部份組成的?它們都有哪些作用呢?
【評析】學生對于耳的現有認識大多只逗留在外部特點,以及曉得它是一個重要的人體臟器等知識上。而耳是由什么部份組成的,各部份都有哪些作用,這種知識中學生們了解很少,因而要讓中學生在課前收集、查找相關的資料因而累積資料,在腦子中留有一定的印象物理浮力總結,為旁邊的學習打下基礎。這一環節的活動也是為了能使班主任更好地把握中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了解的深度和廣度,為班主任進行旁邊的教學找好起點。
(4)率領中學生選擇本節課即將研究的問題。
第2頁/(共2頁)
2、假設耳的結構
(1)組織中學生分組討論:耳的結構是哪些樣的?
(2)中學生按照搜集到的資料交流自己的看法。
(3)小組總結一個耳的結構。
(4)班主任發耳的結構的貼紙。
(5)各組把分到的耳的各部份形狀的貼紙試著按照自己組假定的結構拼成耳的形狀。
【評析】教師課前做好了耳的各部份形狀貼紙,讓中學生按照貼紙的形狀一邊拼擺一邊和同伴交流看法,并更改自己最初的假定,在“驗證──實踐──驗證”的活動中一步步接近科學的推論。
【注意】教師在設計有關耳的貼紙時可以將有關耳的結構的示意圖打印后分剪,再分別打印。中學生會在拼擺的過程中發覺當各部份挺好地銜接時就會呈現一個完整的耳的結構。
3、認識耳的各部份結構及作用
(1)談話:如今,請每組選一名朋友帶著大家組組裝的眼睛到上面來展示。
(2)班主任找兩三個小組談談她們小組在剛開始時覺得耳的結構是如何的,之后在活動過程中是否成功組裝了一個完整的耳,假如沒有成功又是怎樣更改自己的假定再進行驗證的。
(3)全班朋友在班主任的指導下按照收集到的資料交流討論,弄清眼睛各部份的作用。
4、研究聲音的傳導途徑
(1)談話:按照耳的構造和收集到的資料你能畫出聲音的傳導途徑嗎?
【評析】有了前一部份的學習再加之中學生的資料積累,這一環節的教學班主任可以完全放手讓中學生自己總結。通過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根據收集到的信息資料,畫出聲音傳導的途徑:“聲波──耳朵──內耳道──內耳──聽小骨──內耳──腦部。”這個活動重在培養中學生們整和信息的能力。
【說明】在正常情況下,聲波經內耳道震動內耳,鼻竇對各類聲音都可共振。內耳的震動引發了3塊聽小骨的震動。聽小骨的震動將聲音傳導給內耳卵圓窗,使卵圓窗形成了同樣的震動。卵圓窗的震動使螺旋器中的毛細胞形成激動,激動由位聽神經傳導給腦部皮層的觸覺中樞,因而使人感知聲音。
(2)讓中學生們觀察教材中的圖,談談為何眼睛是一個奇妙的接收器。
【注意】這個問題只要中學生能理解,有自己的解釋就可以,何必要求答案的統一。
【說明】在此有條件的班主任可以為中學生放映動畫片《貓和老鼠》中一集有關聲音在耳中傳導的動漫,該集動畫片可以更形象地把教材上的圖畫展現今中學生們的面前,同時也會使中學生更清楚地看見有關耳的各部份結構的作用。
五、認識耳的重要性
1、提問:誰來談談眼睛的重要性?
2、讓中學生用手遮住眼睛,班主任小聲說一些話,之后讓中學生聊聊剛才自己的體會。
【評析】此活動是為了讓中學生才能設身處地地站在一個有聽力障礙的人的角度來體會一下,因而可以使中學生有真實的體會,讓中學生們理解有聽力缺陷的人的境遇,對她們報以愛心和憐憫心。
八年級數學學案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識與技能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曉得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車架的作用
(3)會按照要求使用和組裝滑輪
(4)了解其他簡單機械(車鉤、斜面等)的一些應用
2.過程與技巧
(1)經歷探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特征的過程,進一步把握用觀察、對比來研究問題的技巧。
(2)經歷組裝滑車架的過程,學會按要求組裝滑車架的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心生活、生產中有關滑輪、輪軸、斜面的實際使用。
(2)對實踐中的滑輪、輪軸、斜面的工作特性具有好奇心。
(3)具有借助簡單機械改善勞動條件的心愿。
(4)具有對現實生活中簡單機械的應用是否合理進行評價的意識。
(5)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由中學升旗桿底部裝置引入新課。
一.定滑輪:滑輪的軸固定不動。
性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實質:等臂杠桿
二.動滑輪:滑輪的軸隨重物一起聯通
性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實質:動力臂是阻力臂兩倍的杠桿
三.滑車架: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而成。
性質: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應用:使用滑輻條時,動滑輪和重物由幾段繩子承當,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車鉤:動力作用在輪上可省力。諸如:方向盤,單車把手。
斜面:省力。而且斜面越長越省力。
四.練習:一課一練。
五.作業:P731
六.教學雜記:
第三節機械效率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哪些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理解哪些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技巧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培養合作精神,養成實事求是、尊重實驗結果的科學心態。
●教學重點:曉得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構效率。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檢測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教具:彈簧秤、小車、長木板、鐵架臺。
●教學過程:
八年級數學學案設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技巧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心態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構建辯證唯心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哪些是機械運動以及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物
2.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由于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運動情況是可以不同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中學生閱讀課本自序,讓她們有個印象:運動同樣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學好運動的科學,才能深入了解體育,能夠深入了解自然。
(二)講授新課
1.機械運動
讓中學生討論課本圖11.1—1所示的運動以及相類似的運動。讓中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有關運動的現象。
針對中學生的討論,提出如下問題:
①你從座位走到黑板前,這一過程中,你的哪些發生了變化?
②有一輛車輛停在街邊和在路上行使有哪些不同?
③說天上飛的客機是運動的,你按照哪些?
引導中學生從討論和回答中得出: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板書)
提出問題:
①圖中的這些物體是否在做機械運動?
②我們周圍的行道樹,房子以及寢室里的椅子是運動的嗎?
討論得出: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機械運動,而行道樹、房屋以及桌子也都跟月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可見,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2.參照物
播放一部份選擇不同參照物所形成不同覺得的教學VCD。使中學生追憶類似的場景,之后提問:“為什么旅客會形成這樣的錯覺?”組織中學生討論,初步明晰旅客判定運動和靜止所選的標準不同之后,會形成不同的判定。
中學生活動:把課本放到桌上,課本上放一把直尺,促使課本使課本沿桌面運動。讓中學生討論回答:
①選取課本作標準,直尺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②選擇課本作標準,直尺和桌子是運動還是靜止?
③選擇直尺作標準,桌子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參照物: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那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一起描述圖11.1—3貨車的運動情況:選定地面做參照物,貨車是運動的;
選定收割機做參照物,貨車是靜止的。因而得出:
在討論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以那個物體做標準,選擇的標準不同,它的運動情況就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描述圖11.1—4的各類情形物體的運動狀況。
(三)課堂小結
1.哪些是機械運動?
2.哪些是參照物?為何要選參照物?
3.哪些是勻速直線運動?
(四)作業與思索
1.課本第22頁的“動手動腦學數學”
2.同步測試相應的練習。
(五)教學雜記:
八年級數學學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壓強;
2、了解怎樣用彈簧測力計檢測壓強;
3、理解壓強形成的誘因;
4、初步探究決定壓強大小的誘因。
(二)過程與技巧
1、通過觀察,理解壓強形成的誘因;
2、通過實驗,初步探究決定壓強大小的誘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鼓勵中學生大膽猜測,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中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決定壓強大小的誘因
難點:理解壓強形成的緣由
課前打算:班主任:多媒體教案、乒乓球、飲料瓶(去底)、彈簧測力計、細線、鋁塊
中學生:彈簧測力計、細線、燒杯、水、鹽水
圓錐體(標有等距離空格)等容積的石塊和鋁塊
教學過程:
(一)導出新課
多媒體播放:萬噸巨輪能在水面乘風破浪,平穩航行;節慶的汽球可以升到空中,烏龜可以在水底輕柔地上下游動。提問:這種現象都蘊涵了哪些數學知識?
中學生:壓強
師:對,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壓強的形成及影響壓強大小的誘因。(設計意圖:以中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切入點,迸發中學生學習興趣)
(二)推動新課
一、浮力
1、什么叫壓強?壓強方向怎樣?施力物體是誰?
(班主任提示:閱讀課本,結合二力平衡條件,受力平衡與物體運動狀態關系,剖析懸浮在海面物體的受力情況)
中學生活動:(討論回答)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遭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下的托力叫壓強。壓強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下,施力物體是水。
2、在水底下沉的物感受受壓強嗎?壓強該怎么檢測?
演示實驗:(1)彈簧測力計下懸掛一鋁塊物理浮力總結,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為鋁塊所受重力。
(2)把鋁塊浸入在水底,瞧瞧示數有哪些變化。
請朋友剖析實驗現象互相交流,回答:下沉的物體是否遭到壓強?同時得出檢測壓強的一種方式。
中學生活動:(對比、分析、討論得出)(1)下沉的物體也受壓強
(2)壓強的一種檢測方式:稱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如何形成的?
演示實驗:(1)如圖甲,將兵乓球倒入倒置
的無底啤酒瓶中,向啤酒瓶中
加鹽,兵乓球并不浮上來。
(2)如圖乙,用手擋住啤酒瓶口,
兵乓球浮上來。乙
中學生活動:對比兩次兵乓球遭到水的壓力情況,結合課本上的浸在液體中的正方體遭到液體的壓力情況,得出壓強形成的緣由: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遭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班主任提示:依照液體內部浮力知識,剖析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遭到的壓力情況)
(設計意圖:八年級中學生的具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于壓強形成的緣由,須要利用實驗,強化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中學生理解和把握。)
二、探究壓強的大小與什么誘因有關?
1、你覺得壓強的大小與哪些誘因有關?閱讀課本P51實驗,并結合生活經驗,說出你的猜測和根據。
中學生活動:討論、說出推測
班主任活動:引導中學生對提出猜測進行剖析,剔除不合理推測推測總結: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容積有關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體中物體的密度有關
2、要驗證上述猜測,應采用哪些研究方式?
中學生:控制變量法
3、分組實驗,每小組朋友探究其中一個推測
中學生活動:①各小組針對本組要探究的猜測,設計實驗步驟及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之后進行探究實驗
②根據實驗數據剖析論證,得出推論
③各組派代表匯報實驗過程及得出的推論
班主任活動:①巡回指導實驗操作
②對中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給出評價
③和中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推論
推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壓強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容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浸在液體中的容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就越大。
(設計意圖:鼓勵中學生大膽推測,并對猜測進行探究實驗,培養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課堂小結:
1、浮力的定義及形成緣由
2、影響壓強大小的誘因:液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容積
(四)隨堂檢查
1、用彈簧測力計在空氣中稱一物塊,測得重為12N,將其二部份溶入水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8N,則該物體遭到的壓強為N.
2、將一實心鋁球分別浸入在水、鹽水、酒精中,遭到的壓強的是()
A、水B、酒精C、鹽水D、無法確定
板書:
10.1壓強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遭到向下托的力
2、方向:豎直向下
3、測量方式:稱重法:F浮=G-F拉
4、產生緣由:物體上下表面遭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二、決定壓強大小的誘因:
1、液體的密度
2、物體浸在液體中的容積